“白芨痴人”周树勇

2017-06-09 09:04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17年19期
关键词:白芨启东种源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马红梅

“白芨痴人”周树勇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马红梅

提起周树勇,正安县许多人并不陌生。有人称他为苦心探索的“土专家”、甘于奉献的“实在人”、开拓创新的“宣传员”,但周树勇认为自己不过是个爱钻研白芨栽培技术的普通人。

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授予周树勇“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受访者供图)

2002年至今,15年光阴流转,周树勇的身份多次发生改变:正安县科技局局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县委统战部普通职工。

为将更多精力放在白芨研究上,2015年,周树勇辞去统战部的领导职务。

“领导职位就留给年轻人吧,我安心钻研白芨野生驯化栽培技术就行啦。”他说。

这份淡泊,令“白芨痴人”周树勇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野生白芨驯化栽培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多项白芨栽培空白,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白芨GAP(制药集团制药原料供应地)示范基地……

跋山涉水探路子

2002年,周树勇任正安县科技局局长。为了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的目标,他积极寻找适合大规模发展的涉农产业。

当年3月至8月,周树勇带领科技人员对全县野生动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历时5个月,完成了4万余字的《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2万余字的《正安药用植物》调研报告。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作用,而正安的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白芨生长,这让周树勇萌生了自主栽培白芨的想法。考虑到野生白芨驯化栽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科技局的同事有日常工作,而他一个人力量又有限,他只得向一众好友求援。

“他?简直是个白‘芨痴人’,研究起来没完没了,我们都叫他周白芨。”提及周树勇与白芨,好友张启东激动得简直有些抓狂。

当时,张启东在正安县种子公司上班,对农作物种子了如指掌,对药材种子却知之甚少。周树勇游说他跟着寻找白芨种源,以填补他对药材种子不甚了解的空白。张启东寻思着,不耽误工作还能游山玩水,是个好差事,于是和周树勇一拍即合。

和周树勇出去几次后,张启东觉得自己被“坑”了。“一点儿都不好玩!去的都是深山老林,很多山路不通车,只能徒步前往,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功而返。”

很多次,当他们的吉普车被迫停在半路,需要徒步进山时,张启东都狠狠地想:“下次坚决不跟这家伙出来了,受罪!”

但想归想,下一次周树勇找他时,张启东还是二话不说就跟着走:“为什么呢?因为看到周树勇身体那么单薄还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我还有什么理由打退堂鼓?”

有时候,张启东觉得周树勇很“笨”。周树勇寻找白芨种源用的是最笨的方法——问赤脚医生或者药材收购商。只要听到哪个乡镇的某座山上曾经找到过白芨,周树勇就会两眼放光,不假思索就去找。

“大多数时候去了也没找到,但没见他沮丧过。”张启东说,“不过,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四年走遍正安的山水,最终找到大量野生白芨种源,并攻克野生白芨驯化栽培技术难题。”

夙兴夜寐强产业

4月25日,雨。

距离正安县城31公里外的桴焉乡桴焉村云蒸雾绕,能见度不足10米。进村公路十分蜿蜒崎岖,从县城开车至此需一小时。每个星期周树勇要来这里四次以上,因为这里有他的半生心血——黔北药用植度不足10米。进村公路十分蜿物园。目前,园内栽种着珙桐、金花茶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及700亩白芨。

建设这个白芨基地,周树勇花了十年时间。期间周树勇无数次来到桴焉村,早上六点从县城出发,晚上七点才下山。

“桴焉村所在地海拔1200米,阴雨天多,适合白芨生长。但就是路太崎岖,过了晚上七点就起雾了,下山很危险。”周树勇的好友郑维强说。

郑维强是正安县医院药师,从2004年起,一直与周树勇在基地栽种白芨。作为药师,郑维强知道白芨的珍贵。当周树勇邀请他参与野生白芨驯化栽培时,他没犹豫。加入周树勇的团队十多年,周树勇给郑维强的印象是:不怕冷、不怕脏。

2005年隆冬,郑维强和周树勇一起在基地栽种白芨,他穿两件防寒服依旧冷得瑟瑟发抖,周树勇穿得比他少,却精神抖擞地埋头栽白芨。当时他就笑,一点也不像科技局局长。

对此,周树勇不在意地摆摆手:“我是农民的儿子,本来就是个农民。”

把自己当农民的周树勇,白天在野外寻找白芨种源或在基地栽种白芨,经常晚上九点回办公室撰写研究报告,数十年如一日。

就凭着这份狂热,周树勇在白芨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白芨GAP示范基地;攻克白芨野生驯化栽培中块茎难以膨大的技术难题和组培技术中的炼苗难题;首次在国内将白芨组培苗技术成功用于生产实际……

在周树勇的努力下,2013年7月26日,正安白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顺利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

在周树勇努力下,正安县已有多个白芨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2000亩。图为周树勇在白芨基地查看白芨长势。(受访者供图)

千方百计助增收

“周书记来村里十多年了,手把手教我们栽种白芨,一点架子都没有,看不出来是个当官的。”桴焉村60岁的村民周技虎对周树勇赞不绝口。

周技虎算了一笔账,他家有三亩地,种玉米亩产800斤,按照每斤玉米八毛钱来算,原来一年的收入1920元。近年来,在周树勇的带领下,他种植了一亩白芨,三年后亩产至少500斤(白芨成熟期为三年),市场价每斤180元,他家三年后的收入为9万元,刨去3万元成本,净利润6万元。

此外,他和老伴每天在白芨基地打工,每天每人的工资为40元,两人工资加起来一个月至少2000元,“说句实话,知足了,比起以前种玉米的日子,这已经好太多了。”

在桴焉村,像周技虎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

“我当初研究野生白芨驯化栽培的初衷就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看到百姓因白芨而增收,我心里说不出的痛快。”周树勇说。

痛快之余周树勇还有一块心病,他希望有更多村民栽种白芨。奈何白芨种子太贵,栽种一亩成本3万元,很多村民望而却步。周树勇想到一个办法,积极拉拢亲朋好友栽种白芨,积极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闫丽敏是周树勇的高中同学,每次见面,周树勇总是不忘提及白芨栽种一事。出于对周树勇的支持和信任,她到桴焉村一口气流转了18亩土地栽种白芨,“我相信周树勇,他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有善心的人,只要有他在,我肯定不会亏。”闫丽敏说。

为了将更多精力放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壮大白芨产业上,周树勇不顾亲朋劝阻,在2015年辞去正安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一职,成为统战部一名普通职工。他的做法令许多人不解,甚至有人认为他老糊涂了,他却说:“我早就想这么干了。”

目前,在周树勇努力下,正安县已有多个白芨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2000亩,2400余人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白芨启东种源
广西乡土材用树种樟树种源选择研究
闽南西南桦种源试验及优良种源选择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这边风景独好”——畅玩启东正当时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白芨繁殖技术研究
男人选择:赚钱养家还是陪伴妻儿?
不同红松地理种源变异对林木形质的影响
白芨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