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样化

2017-06-09 18:32毛红霞
科教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同质化综合性

毛红霞

摘 要 通过梳理高校学报发展的脉络,指出高校学报综合性定位更多的是一种模仿同型,但专业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是一种规范同型。综合性定位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并非绝对对立,特色化是综合性学术期刊迈向专业化发展的桥梁,而专业化期刊也没有绝对的专业性,属于小综合,二者是相对而言、各有所长的。只有兼容并蓄,多样化发展,才是学术性期刊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法宝。

关键词 高校学报 学报定位 综合性 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08

Abstract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of the contex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Journal of comprehensive positioning is more of an imitation of the same type, bu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end is a specification with a trend which cannot be halted, type. Developm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bsolute oppos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idge i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periodical towar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journals have no professional absolutely, belongs to a small two is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each one has his good points. Only fully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diversification, magic, is the academic journals maintain vigor and vitality.

Keywords college journal; journal orientation; comprehensiveness; homogenization

综合性定位是当今很多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饱受诟病的一个原因。然而,综合性只涉及期刊发表内容的广度,并不与学术论文本身的发表有直接的冲突。综合性学术期刊优势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在于其身的评价标准的设置,而非其自身的综合性所致。①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综合性期刊研究成果的方便获取性也越来越高,其成果虽然不能像专业性期刊那样集中体现,但能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本文试图梳理综合性定位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出路。

1 高校学报办刊定位的演变

1.1 初始期:1906—1948年

1906年有东吴大学创办的《东吴月报》是我国最早的高校学报,可以视为我国学报历史的起步。之后,《清华学报》《北京大学月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清华大学学报》《燕京大学学报》《厦大学报》和《广大学报》等纷纷创刊。该时期的学报基本上是文理合一,以学术或知识交流为目的,致力于在古今中外学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中国现代学术,以推进现代国家的建设而贡献学界的一份力量。②从这个时期的学报定位来讲,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倡导学术的兼容并举,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繁荣期。由于处于学术期刊的初段发展期,其定位并未发生分化,皆以综合性为定位。国民党反动政府时期,大学学报处在困难时期,但仍陆续创办了一些新学报,既包括社会科学学报,也包括自然科学学报。这个时期,学报定位已呈现出划分社会科学学报与自然科学学报的趋势。

1.2 发展期:1949—1965年

政權的更迭自然对学术期刊有着重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学校逐渐恢复,学术研究氛围日益活跃,一些老的大学开始恢复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这个时期学报开始按内容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也有部分学报为综合性的。至1965年,全国共有160余家学报,其中社会科学学报40多种,自然科学学报120多种。③社会科学学报发表的文章涉及语言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图书馆学等,注重结合本校学科优势突出学报特色,如北京大学学报大量发表文学、史学和哲学领域的文章。自然科学报数量多、专业全,既有多科性综合性学报,又有单科性专业性学报,前者如清华大学学报,后者如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与此同时,如清华大学,除有综合版外,更多地根据专业性质,分专业出版,如出有建筑版、结构版、道路版、桥梁版和铁路版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创设的新中国高校学报深受学报传统的影响,拘泥于早期学报的外在形式:冠以校名的刊名、多学科集成的综合性、稿源的内向性、各学报之间没有关联等。究其原因,该阶段中国高校之间互不统属,刚刚经过院系大调整,他们急于完成自身重建和形象重塑,那种“表学堂之内容”的综合性学报形式更受青睐。④

1.3 空白期:1966—1976年

文革时期,我国高校学报出现了7年的空白期。1973年,毛泽东同志作了关于出版大学学报的指示后,少数高校的社科学报得以复刊,并创办了一些新的学报,至1978年,共出版学报200多家,其中社科学报占了一半。⑤但因为那个年代的政治斗争,学报沦为政治斗争的阵地,充斥着“大批判”“批林批孔”等言论,很少论及真正的学术。

1.4 恢复期:1977—1998年

该阶段高校学报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87年,文科学报已达到393种,一年后更是增至410多种,自然科学学报达到600多种,两者合计达1000多种。⑥从这些学报反映的内容看,既有综合性的,也与单科的专业性的。为顺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强文理渗透,一些理工科院校也开始创办文科学报。谢振中在《学报编辑工作概述》一书中把学报的特性概括為四点,其中指出,“是与单一专业学术期刊相区别的综合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内向性”;胡益祥认为,“学报的特性主要的、突出的是它的学术性和内向性”;徐久刚认为,“学术性、高校性(全校性、内向性、全面性)是学报缺一不可的两个根本特征。”⑦因此,包括20世纪80年代新创办的学报在内,绝大多数学报基本上都保持了综合性和内向性的特征。该时期随着各领域体制改革的进行,学报的改革也受到了重视。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学报的拼盘式发展模式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主张“问题导向”模式,力求使不同的学科进行同课题的研究,借此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沟通,将学报内容的综合性与版面构成的集中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1.5 泛滥期:1999年至今

该阶段是我国高校学报大发展时期。1999年我国有学报1000多家,几乎所有大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学报。⑧1999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批准建设了300多所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创办的学报达200多种。⑨2011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49种,综合类期刊435种,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516种,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4920种。⑩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2年)》的统计,2011年,我国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报有674家,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综合性学报有437家,两者合计,共有综合性学报1111家。豘由于刊号在我国是稀缺资源,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一旦获取刊号,一般以服务本校科研和师资队伍成长为主要目的,依据学校(多为综合性高校)学科开设情况,采取综合性定位。选择专业性定位的学报,往往在命名时就抛弃了高校名加学报的命名方式,一般以单科性高校为主,或综合性高校具有多个刊号。

回顾学报的发展历程,采取综合性学报定位既是出于实际需要,也使出于对学报传统命名的沿袭,强烈地体现出一种模仿同型。豙但时至今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国内外交流的日益深入以及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加上学术期刊这种组织域的成熟,总体趋势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及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的专业化程度的产物,属于规范同型。豛

2 综合性定位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高校学报占据着中国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高校又是中国学术成果的重要产出地,面对如此境地,高校学报的改革势在必行。豜既然高校学报定位趋同、缺乏特色是既存的事实,国家对高校学报进行改革也是必然的趋势,那么改革是否一定要打破综合性定位才能达到国家对高校学报的改革期望呢?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

一是从高校学报自身的属性看,高校学报附属于所在高校,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性、公益性这是高校学报同其他学术期刊的共性;但它又有着独特性,即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而且对高校还具有展示学术成果、引领学术科研、建设学术诚信体系、配置学术新人以及传承学术文化的作用。事实也证明,高校学报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以及高校科研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豝学报具有公益性,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豞《清华学报》的发刊词中写道:学报者,交换知识之渊薮也。学报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和引领时代。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其“经济”价值,不能用功利主义的标尺来衡量它。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学报更大的功用在于培养学术新人、服务学科建设及展现学术成果等。因此,高校学报综合性定位未必就是必须取缔和反对的,而是应该在服务学校和特色发展中取得平衡。

二是从国家对学术性期刊改革的期望来看,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指出:“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要根据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的实际和特点,本着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加强保障的原则实施改革”。豠可见,国家对学术性期刊的改革,着力于优化资源、做大做强、形成品牌,重点培养学术期刊的“航空母舰”,从而与国外学术期刊相抗衡。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顺应改革的潮流,必须从特色化做起。而综合性刊物的特色化,必须从栏目的特色化入手,进而取得综合性形式下特色化发展的实效。特色化的有效开展,又能促进专业化办刊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三是从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词性而来看,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李孝弟教授认为:“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同质化现象在所难免……综合性学报如果不坚守自己的综合性特性,而一味的去向专业化转型,则会造成更多的同质化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出现。”豣他认为,当前所被批判的综合性其实在所谓的专业性杂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无非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即以学科为区分的专业性期刊,其栏目设置和所刊发的文章五花八门,涵括多个研究领域,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属于小综合性学术期刊。特色化是综合性学术期刊迈向专业化发展的桥梁,但特色化同样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法宝。

3 高校学报定位的发展策略

特色决定着高校学报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办刊,进而开辟学报发展的另类空间。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尤其是综合性学报,应以下面的策略为抓手,因时、因地制宜发展。

综合性学报应发挥自身综合性优势,以问题或现象为导向,设置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的共同关照,如经济学领域中的自贸区研究,可从经济、法学、城市发展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发展的重点是栏目,在栏目设置中要固定栏目,使对某一学科问题的研究具有长久性的效用;要突破学校的窗口界限,将其作为平台;要寻求对问题的解决与讨论。唯如此,方能将学报的栏目之根着于地。豤

一是要以学校和区域优势为基础,发展特色栏目。综合性期刊在满足学校培养学术新人、服务学科建设、展现学术成果等基本需求之外,更要紧紧依靠学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打造出独树一帜、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栏目。先要精心定位,依据本校和地方实际,选准目标。特色栏目的选取需具有强大的学科支撑,或具有政府强有力的资源支持,这样栏目才能永葆生机。

二是要以特色栏目为基础,逐步做强做大。特色栏目是否做强做大,可以进入官方的名栏工程为做强做大的参考依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是教育部继名刊建设工程后,为促进高校学报朝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推动高校学报做强做大特色栏目的巨大引擎。在做强做大特色栏目的过程中,可聘请高水平的栏目主持人和学术顾问,要加强选题策划,强化栏目特色,坚持区域和学科特色,注重高精尖作者队伍的巩固与壮大,既要紧紧依靠相关专家,也要坚持培养学术新人,进而达到不唯职称、学历和基金项目等量化评价指标,而唯学术质量为首要刊用标准的目标。即“不以人取文,以质取文”,这是学术期刊刊用标准的回归。

三是要以名栏为依托,带动刊物整体水平和影响力的提升。当前,栏目的优劣并未纳入期刊评价系统,单个栏目的成功与否和刊物整体水平之间也无法挂钩。因此,在特色栏目获得成功后,还要考虑以名栏为依托,走出不同寻常的道路来。在文化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停滞了高校学报刊号的审批,但对企业法人的刊号审批持积极鼓励态度。由此,在做大特色栏目后可考虑专业化办刊,参与市场竞争,自负盈亏。当然,这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名栏都能走专业化转型道路。部分贴近市场需求的栏目,如经济类、文化类可以朝着专业化期刊的方向转变;部分受众狭窄、影响面不大、不宜市场化,但对地方经济和建设有积极贡献的名栏,或继续保留在综合性学报中,或联合相关栏目共同举办专业化期刊。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要为综合性高校学报走向特色化、专业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上所述,特色栏目在建设过程中,基于现有的期刊定量评价制度使稀缺的专家稿成为各期刊争夺的目标,“抢文大战”不可避免。而专家出于科研工作量要求等因素,也更乐于投给专业性的核心期刊,从而给综合性高校学报的栏目特色化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要打破当前单一的定量评价方式,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起来,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类评价。政府应主动为学报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学报的改革。

注释

李孝弟.何处生吾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优势与短板[R].教育部名栏联络中心会讯,2015(1):20.

②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2-36.

③ 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简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205.

④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2-36.

⑤ 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307.

⑥ 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简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302.

⑦ 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简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319-320.

⑧ 夏文.学报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之理性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41-43.

⑨ 湛江.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分析——以江苏省为蓝本[EB/OL].2015-01-05,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105/c392205-26327814.html.

⑩ 期刊统计(2011年).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1759.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影子年报(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2012.12.

依据组织理论,模仿同型是基于组织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在组织结构方面,一个组织模仿其他组织,如果这种模仿行为被认为是成功和合法的,就会产生同型趋势。

依据组织理论,规范同型主要是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一种是由于共同体规范的建立而产生的同型,另一种是由于专业网络的建立和扩展而产生的同型。

陈可阔.中国大学学报改革的角度、定位与方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1.

王兴全.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8):44.

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學报传统析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2-36.

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 [2012-12-12].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393.shtml.

李孝弟.何处生吾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优势与短板[R].教育部名栏联络中心会讯,2015(1):20.

猜你喜欢
同质化综合性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痔疮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分析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综合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探讨膨胀土质的地基基础的有效处理方法
民办学院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能力定位及模式
网络视频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