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秆竹林丰产培育技术试验

2017-06-09 01:47肖华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改造

肖华英

摘 要:通过开展茶秆竹林丰产培育技术试验,采取劈山垦复、施肥、适度采伐及留笋养竹等措施,结果表明:茶秆竹经过技术改造后,其平均胸径、平均高度、立竹数分别提高54.6%、39.2%、112.7%。

关键词:茶秆竹林;丰产培育;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06-02

茶秆竹(Pseudosasa amabllis)系禾本科竹亚科茶秆竹属的竹种,地下茎复轴混生型,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周期短、见效快。其笋味独特,略带苦味,营养丰富,富含18种氨基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加工成笋干、罐头、即食笋以及系列产品;其竹材通直、节平、坚韧、弹性强,可供编织、家具、钓秆、滑雪杖及竹浆造纸等,较大的竹材可加工成胶合板、竹重组材、竹装饰板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于小径竹丰产培育,许多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研究[1-7],而对于茶秆竹的相关丰产培育技术则研究较少[8-10]。为提高茶秆竹产量,本试验采取综合营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永安市罗坊乡桥头村集中连片的茶秆竹,面积21.6hm2,试验地交通方便,地势较开阔,土壤肥沃,较疏松,土层较深厚。海拔为330~450m,坡度25~30°,土壤为山地红壤。该林分起源为野生,后来有人为经营管理,但长期采取掠夺式粗放经营,竹子严重退化,致使茶秆竹林的平均胸径及平均高度普遍较小。试验前病、老、劣竹较多,林分外貌参差不齐、分布不均、郁闭度较小。

2 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在试验地内连续实施3a的营林措施改造,时间为2014—2016年。

2.1.1 劈山垦复 每年7月进行1次的劈山和全面的深翻垦复。劈山要清除杂灌;垦复深度20~30cm,改善土壤结构,拣去土中的石头、挖去树头、草头、老鞭,释放土壤空间,为茶秆竹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地下生长空间。

2.1.2 施肥 每年5—6月初施肥一次。肥料选择竹林专用肥(复合肥),每次1500~2250kg/hm2,采用沟施并加土覆盖。

2.1.3 留笋养竹和密度动态调控 在未达到预定保留密度之前,原则上不挖笋,只挖退笋;立竹度达到15000株/hm2后,保留发育正常、分布均匀、健康较大的笋体5000个/hm2左右,多余的进行疏笋。

2.1.4 适度采伐 在竹林密度达到15000株/hm2以后,按照“四砍四留”(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老留壮、砍劣留优)的原则,实现1a生、2a生、3a生竹各占1/3。采伐时间为每年9月。

2.2 调查分析 试验地内设置6块标准地(20m×20m)。于试验前的2013年12月对标准地内竹林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立竹数、胸径、竹高、竹龄,并根据标准地立竹数推算每hm2立竹数。2016年12月重复调查一次。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措施对竹林立竹数、胸径及高度的影响 从表1可见,经过改造后,荼秆竹的平均胸径及平均高度明显提高,平均胸径增长1.14cm,平均高度增长1.16m,效果较好。2016年荼秆竹平均胸径3.23cm,比改造前平均胸径增大1.14cm,提高54.6%。采取茶秆竹丰产培育技术对竹林平均胸径影响显著。平均胸径是竹林生产力的重要表征值,它是立地条件、竹林群体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2016年荼秆竹平均高度4.12m,比改造前平均竹高增大1.16m,提高39.2%。反映了丰产培育技术显著影响了平均竹高的生长。平均竹高对竹林生产力的影响虽然不及平均胸径、立竹数,但对竹材的利用,改善竹林分结构,提高竹林分的生态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竹数是衡量竹林生产力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对提高产量,制定合理的經营措施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由于采取了合理的留笋养竹、采伐调控以及提高集约程度的技术措施,丰产示范林2016年的立竹数达到15333株/hm2,与2016年改造前立竹数相比,增加8125株/hm2,提高112.7%,需要指出的是:立竹数在2015年已达到预定15000株/hm2的目标,为动态调控立竹密度打下了基础。2016年立竹数人为控制在15000株/hm2,其目的在于提高林分的产量和质量。

3.2 竹林结构 茶秆竹经营效果还反映在竹林结构上,合理的竹林结构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和水肥条件,提高竹林产出效率。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后的竹龄结构趋于合理,据2016年调查,现有竹林中一年生竹占35.0%,二年生竹约占34.1%,三年生竹占30.9%。显然,经调整后竹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提高竹林的产量和质量。

3.3 方差分析 从表3~5可以看出,当a=0.05时,F均大于Fa。这表明无论是立竹数,还是胸径或高度,实施丰产培育技术对竹林均有显著性影响,可以将该措施运用于生产实践中。

4 结论与讨论

(1)采取丰产培育的有效技术措施进行改造后,野生茶秆竹林可以改造成丰产竹林。改造后立竹数15333 株/hm2,平均胸径3.23cm,平均竹高4.12m,竹林生长状况良好,竹林结构较理想。与实施前相比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立竹数均有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很大成效。

(2)茶秆竹林经丰产培育后,已形成了实用性较强的系列配套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竹林培育生产中可以推广应用。茶秆竹林改造周期短、效益好,是增加林农收入和丰富城市营养食品的“短平快”项目,可以在更大的适宜区域,进一步推广应用。

(3)经过采取丰产培育后,胸径、竹高方面虽有明显增强,但各样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样地中平均胸径最高为3.6cm,而最低为3.0cm,相差20%;尤其是竹高差异更为明显,最高的为样地Ⅱ,平均高达4.8m,而最低的样地Ⅴ仅为3.6m,相差33%。这种差异也说明了丰产培育还有潜力,有继续实施的必要。

(4)本次试验未考虑投资成本,而投入与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如何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高收益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同时长期使用化肥也容易引发土壤养分单一,从长远来看,会对荼秆竹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做到合理施肥,也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田,陈剑,毕玮.小叶龙竹丰产栽培技术[J].世界竹藤通讯,2013,11(5):14-17.

[2]徐仁茂.麻绿竹园的改造与管理[J].福建农业科技,2011(1):51.

[3]郑运禧.绿竹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9(6):38.

[4]付建生,董文渊,韩梅,等.不同抚育措施对撑绿竹笋、幼竹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3):89-91.

[5]徐平,周纪刚,舒夏竺,等.粉单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6):32-35.

[6]邝先松,谢再成.黄竹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7(2):43-44.

[7]梁春元.黄甜竹的开发利用及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6(3):37.

[8]林夏馨.荼秆竹林分立竹密度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66-67,70.

[9]肖书平.天然荼秆竹不同垦复措施的效果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 (3):75-78.

[10]林海青.荼秆竹林分施肥水平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2,21(4):67-69,8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技术改造
基于高可靠性的新型低压网络应用研究
难选铅锌矿选矿工艺改造及实践
石油机械制造中热处理技术的现状与技术改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