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眼、词象、词脉:提升语用品质的抓手

2017-06-10 18:26陆夏曼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艺梅兰芳词语

陆夏曼

【摘 要】词语,是文本中最小的意义单位,在“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来回之间,词语发挥着基础阅读和基础表达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言语就是关注词语,擦亮言语的形式意义就是擦亮词语的形式意义。因此,语用教学的支点就是词语。词眼、词象、词脉,无疑是帮助我们敏锐发现种种联系的重要抓手。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拓展、延伸,并形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进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话和习作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用教学 词语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课标中提出的“理解能力”其实就是在阅读文本中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能力。词语,是文本中最小的意义单位。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拓展、延伸,并形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进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话和习作能力。

一、探秘“词眼”,释放语用张力

在拿起文本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沉下心,走进文本之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细读中对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有所发掘,在字、词、句、段中寻根问底,细探芳踪,寻得“词眼”,并进行推敲理解,才能在词语教学中,借助“词眼”(关键词)的教学,既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引导其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感悟语言的“一体两面”(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为例,在进行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文本解读时,笔者是这样处理“词眼”的:细读中,我们发现虽然课题叫《梅兰芳学艺》,可文中重点所写却是梅兰芳练习眼神。显然,眼神乃是梅兰芳学艺的童子功。而梅兰芳的眼神,文章一开始用“没有神”一词来形容,后来却用“会说话”一词来刻画。把“没有神”和“会说话”这两个“词眼”联系起来,我们感受到梅兰芳经过勤学苦练之后眼神的变化,也推想出他学艺由碰壁到成功的历程。因此,抓住 “没有神”和“会说话”这对“词眼”,引导学生质疑、设疑、寻疑并释疑,可以释放出故事巨大的审美张力,为学生切实感受梅兰芳学艺的刻苦精神和不懈毅力埋下思考的伏笔。

二、还原“词象”,融入语用情境

《课程标准》对于词语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纵观三个學段对于词语教学的要求,都离不开“上下文”和“生活”。其实,“上下文”是词语的内环境,而“生活”则是词语的外环境。无论是内环境还是外环境,都要求我们引领学生去寻找词语跟形象之间的意义联系、情感联系、结构联系、逻辑联系,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在《梅兰芳学艺》一课中,笔者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找出大家对梅兰芳的评价,即: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所有人都说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从而让学生联系“没有神”“会说话”“世界闻名”这一串词脉,展开深入解读。

1. 质疑词象,发现语用秘妙。

提问:眼睛真的会说话吗?

学生思考后明白,眼睛并不会发出声音,而是作者的一种拟人化表达。

2. 扩展词象,丰富语用内涵。

思考:“眼睛会说话”用文中的两个词来说明。

学生搜索文本,结合上下文找出“眼睛会说话”在文中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有神”和“灵活”,从而加深对词脉的理解。

3. 创造词象,拓宽语用情境。

很多人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你听:

当你回答问题很精彩时,老师微笑地看着你,她的眼睛在说……

当你边看电视边写作业,妈妈严肃地看着你,她的眼睛在说……

当你站在讲台发言吞吞吐吐,好友关心地看着你,她的眼睛在说……

在一连串词脉的联系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多维联想,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眼睛会说话”的语境含义,提升学生的词脉表达能力。

三、求索“词脉”,触摸语用节律

关注文本,抓住词语训练点,进行练习指导,争取一课一得,是当下扎实推进“语用”型语文课的主推做法。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笔者关注到课后练习第三题,用“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一句中的“终于”练说句子。

“终于”一词,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词脉之中,才能感受其功夫不负有心人、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情感变化和意义节律。笔者运用了以下策略。

1. 影音再现,悟出词情。

播放微视频:梅兰芳学艺,历尽艰辛终于成为京剧大师。让学生感受“终于”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2. 朗读体验,激发感受。

看完微视频后,让学生带着感受读句子,读出“终于”的前后情感落差,“终于”前是学艺的刻苦和艰辛,“终于”后是学艺的成就和快乐,从而使词脉的变化节律更为感性直观。

3. 创设情境,强化节律。

出示中国女排夺冠的两幅图片,让学生用“终于”来说说中国女排的成功。旨在进一步强化“终于”作为词脉的节点,在词义转折上的关键作用。

4. 结合实际,自主表达。

在扶放有度的训练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你说我听”的游戏,联系自己的生活,用“终于”练说句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倾听,自主表达,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知道,在“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来回之间,词语发挥着基础阅读和基础表达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言语就是关注词语,擦亮言语的形式意义就是擦亮词语的形式意义。因此,语用教学的支点就是词语。而词语的语用地位,取决于它在整个语境中的情感联系、形象联系、价值联系、逻辑联系之中。词眼、词象、词脉,无疑是帮助我们敏锐发现种种联系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94.

[3]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9.

(广西省柳州市鱼峰区驾鹤路小学 545000)

猜你喜欢
学艺梅兰芳词语
找词语
小熊学艺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郑人学艺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老虎学艺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词语积累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