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

2017-06-10 19:57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当代人卫视语文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民族如何既合于世界潮流,又保持自我的文化遗传,使大千世界的文化生态延续多样化、个性化、共生化的特点,这是当代人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课题。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台,以其特有的影响力,这些年做了不少弘扬传统文化的促进工作,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原创文化节目的推出,显然对回望传统、宁静心灵起到无声的作用。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栏目,以个人成长、情感叙事与传世经典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朗读出文字背后蕴藏的精神价值,有较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无疑给浮泛庸俗的电视节目注入了一股清泉,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视文化现象。它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消解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平庸、浮躁、功利、物化。

我想的卻是这种电视文化现象给今天语文教学的启示。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语文了、不文化了,似乎也不承担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的使命了。

在一次高中生朗读能力的检测实验中,一位被测试的高中生把一段原本通俗易懂的短文读得磕磕巴巴、不忍卒听。问之何以如此,他回答说:“我没有上过语文课。”怪哉!一个高中生念了十多年书,上了两千多节语文课,耗费了多少晨昏夜昼,居然没有上过语文课?他解释道:“真的没有上过语文课,尽做题了。”一句“尽做题了”,让全体语文教师为之无地自容!做题不是学语文,学语文不能靠做题,连一个学生都分得清清楚楚,而我们却陷入其中几十年不以为然。唯高考马首是瞻,高考就是一张书面的试卷,从不考口语,更不考朗读,所以嘴上喊的是“听说读写”全面培养,事实上却是“听说”训练无人问津。

哈耶克说:“传统属于我们理性不及的领域”。声光电化固然是我们这个民族教育的软肋,但文史学习的经验却浩如烟海。先贤原本是有成熟的学语文路径的——朗读、吟诵、涵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的我们却理科式的分析法大行其道,一篇经典被切割成碎片,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默读、朗读的机会,校园里宁静到听不到书声琅琅。

朗读,是“读”的一种模式,它与默读相辅相成。它是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必然途径,它是强化记忆的诀窍,它是发觉语法是否规范、句子是否通畅、体悟是否得体的不二法门。

我推测,有央视的“始作俑”,接下来会刮一股朗诵风的,地方媒体仿效央视开办类似的节目,学校举办类似的竞赛,这是免不了的。只是能以此为契机,改造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吗?甚或像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贵族那样,把朗读当作一种生活情趣,读起来?

难!

猜你喜欢
当代人卫视语文课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