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忘记的历史

2017-06-10 16:3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利隔离区德军

一直在跑的男孩

八岁男孩苏利克为什么一直在奔跑?不是因为他热爱跑步,也不是因为他要参加比赛,而是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波兰,并且,他是一名犹太人。“二战”爆发后,因为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年仅八岁的苏利克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度过了悲惨难熬的一年半时间。为了食物,为了能生存下去,苏利克开始了逃亡。在逃亡途中,苏利克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右臂,他不但要躲避德军的追杀、波兰警察的追捕,还要时刻警惕那些平民告密者。他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总是在恐惧中逃跑……

这只是一个故事吗?

不,这并不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本书的作者尤里·奥莱夫正是一位大屠杀的幸存者。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他们在波兰首都华沙建立了犹太人隔离区,开始了对犹太民族的残酷迫害。奥莱夫的父亲被抓走,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隔离区中生活了约两年。母亲被纳粹杀害后,兄弟俩被偷偷接出犹太人居住区,并藏匿在好心的波兰人家中,直到战争结束。后来,奥莱夫把自己在隔离区中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并于1996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苏利克的遭遇源自他的经历,也是发生在千千万万犹太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去电影里看看这段历史

2013年,这本书被改编成了电影《二战男孩逃生记》。电影用影像的方式展示了那段残酷的历史,苏利克那不停奔跑的身影令人心痛、落泪,也让我们意识到: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故事选辑

食物和自由

一大早,街上空无一人。大卫牵起弟弟的手说:“跟我来,苏利克,我们到波兰区(指当时华沙的犹太隔离区之外的波兰地区)去。”

“怎么去?”

“学那些走私的人啊。我看过对面那栋房子后头的墙上有一个洞。”

苏利克很兴奋,大卫是他的二哥,他不见得每次都会听这个哥哥的话,但是这个建议让他跃跃欲试。

“波兰区那边有什么?”

“自由和食物。”哥哥说。

苏利克知道食物是什么,但是,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四周没有围墙把你关住,你可以爱往哪里就往哪里。”大卫回答,“我的朋友都会在守卫那里等,如果守卫是个好德国人,他们就跑到波兰区去。”

“你去过吗?”

“还没有。不过钻墙过去比较好。”

“到那边以后要怎样找食物?”苏利克又问。

“你可以向好心人讨一点零钱,然后到店里去买东西,那里的店什么都有,就像战争前史坦尼克太太在布隆尼的店一样。”

“也有糖果吗?”

“有。”

苏利克是个红发蓝眼的小男孩,满脸雀斑,总是带着一抹惹人爱怜的微笑。

德军占领波兰,他们还住在老家的时候,经济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苏利克就是用这副笑容从爸爸那里讨来几毛钱,好到史坦尼克太太的店里买糖果。现在他爸爸身上连那几毛钱都没有。

“好。”苏利克说,“我们走。”

“可是我们要小心躲开那些流氓。”哥哥说。

“流氓会怎样?”

“他们会打人。”

“打得很凶吗?”

“很凶。你还是要跟来吗?”

“要。”苏利克毫不犹豫地说。

他们两个钻过了墙洞,却看见两个波兰少年正盯着他们,并且放声大笑。

“快,我们最好回去。”大卫说。

苏利克觉得很可惜,不是因为糖果,是因为第二件事——可以不停往前跑的那种自由,他好希望能像以前在老家那样,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奔跑。

大卫把墙洞的事告诉爸妈后,他们决定一起逃离犹太人隔离区,回布隆尼去,也许会有波兰的朋友愿意提供住处让他们藏匿。他们被驱逐出老家所在的小镇已经快一年半了,日子悲惨难熬。对他们来说,不管做什么都比待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里慢慢饿死要好。

他们决定让爸妈先带着小苏利克逃走,如果一切顺利,两个哥哥和姐姐再一起行动。要如何才知道他们是否顺利抵达老家呢?爸妈会寄来明信片,上头写着:“很久没听到你们的消息了,请回信告知近况。亚瑟。”

“谁是亚瑟啊?”

“只是一个普通的波兰名字。”爸爸说。

“如果我们没收到信呢?”

“照计划逃到布隆尼去。”

苏利克对小镇的记忆依旧十分鲜明。他们住在一个只有一间大房间的屋子里,爸爸、妈妈、叔叔、爷爷,还有五个小孩。叔叔和苏利克的大姐法葛在战事刚爆发就到俄国去了。爷爷有一天被送进医院,再也没有回来。

大卫带着爸妈和苏利克到了墙洞前。他的爸妈跟他告别后,就钻过墙洞,到了“另一头”。这时阳光普照,他们走在华沙的街上,要不是偶尔看到德军,真会以为世界太平,战事从不曾发生。“不要走太快。”爸爸说,“要表现得我们好像是出来散步那样。别看那些德军,也别看警察,就好像我们每天都在这儿闲晃一样。”

但是苏利克克制不住自己,他睁大眼睛,观赏每件事物:商店的橱窗、推着婴儿车的体面妈妈、街上的汽车、电车,还有前头一辆两匹马拉着的马车。他不闪避德军和警察的目光,他的爸媽则什么也不看,努力克制跑或逃的冲动,带着小儿子慢慢闲步,直到城市的外围。

苏利克露出微笑,每件事都让他高兴:他看到了绿色的田野,路边的野花,草地上的牛群和马匹,延伸至地平线的蓝色晴空和那座让他特别开心的森林,森林在远方看起来像一抹狭长的黑色笔触。一切都和战前没有两样。

突然间,三个骑着摩托车的德军迎面而来。

爸爸一跃跳进路旁的壕沟,妈妈则抱着小儿子跳进另一边的壕沟里。

德军没有发现爸爸,但他们逮到了妈妈和小男孩,并用摩托车把他们送到盖世太保那里去。他们用鞭子打妈妈,然后把她和小男孩送回到隔离区去。妈妈负伤卧床,而爸爸再也没有回来。

两个星期后,妈妈渐渐恢复元气,可以和苏利克到外头的大垃圾桶里找一些厨余来填饱肚子。

她把垃圾桶的盖子打开,抱起苏利克,让他爬进垃圾桶。苏利克告诉妈妈,说他可以自己爬进垃圾桶。他还示范给妈妈看,在一段助跑后,往上一跃,双手攀住垃圾桶边缘,然后一个前滚翻,翻进桶里。

“我帮你,你才不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妈妈说。

“那有什么关系。”苏利克回答。不过他想,也许妈妈说得有道理。

苏利克找食物时相当专注,他用两只手仔细翻找,有时候也用树枝和细木条来挖。他找马铃薯皮、红萝卜皮、甜菜皮或苹果皮,还有其他人家吃剩的东西;偶尔也会找到一块又硬又干的发霉的面包。他把找到的东西全放在篮子里,等篮子装满了,就交给在旁等候的妈妈。

这时,苏利克已经八岁了。

延伸阅读·战争中的犹太孩子

她的名字:盖比

她的故事:盖比和她的父母,还有许多朋友们,一起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乡间小镇上。突然之间,纳粹侵犯了她的国家,她的世界颠倒了,她的正常生活被彻底打碎。从前的朋友离弃了她,当局不再准许她上学。有一个消息在流传——犹太女孩将被从家里带走,带向不可知的命运。盖比应该怎么办呢?她可以逃跑,或者找个藏身之处。可是,她能藏在哪儿呢?

她来自:《盖比橱柜的秘密》

作者:[加]凯西·凯赛 译者:林达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她的名字:齐格

她的故事:1943年,德军进军利沃夫,近十五万犹太人被迫迁至贫民区。一群波兰犹太人急中生智,在城市的下水道系统中寻求庇护。那一年,齐格六岁,她记得从前在利沃夫的和平生活是什么感觉,她记得奶奶给她织的绿毛衣,领口有一圈精美的蕾丝花边——她的奶奶已经在一次清扫行动中被带走。每当穿上绿毛衣,齐格都有一种置身奶奶温暖怀抱的感觉。在下水道又小又阴冷的洞穴里,齐格就这样生活了十四个月……

她来自:《穿绿毛衣的女孩》

作者:[波兰]克里斯蒂娜·齐格 [美]丹尼尔·佩斯纳译者:陆剑

出版:译林出版社

他们的名字:犹太孩子

他们的故事:他们虽然被拘禁在集中营中,却没有放弃希望。他們用自己的画和诗,为我们讲述了那被突然中断的童年。这些美丽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在苦难中,仍然有人坚守着生而为人的尊严,仍然在坚持创造美丽。

他们来自:《像自由一样美丽》

作者:林达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苏利隔离区德军
苏利《准备上台演出的小演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福建省建成国内首批肉鸡无禽流感隔离区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