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浮结合教学法”在少儿蛙泳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2017-06-11 07:59梁栋
体育风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少儿蛙泳

梁栋

摘要:目前少儿游泳教学普遍存在:教學环境复杂多样,器材设备配备短缺,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教学效果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等现象。本文基于在少儿蛙泳教学中,根据各技术动作特征,科学确定辅助支撑点,合理选用浮具进行辅助支撑,以降低完成动作难度,提高学员自主完成几率,降低教学危险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提出“双浮结合教学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创新蛙泳初级教学方法,为广大游泳从业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少儿;蛙泳;双浮结合教学法;常规教学法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当前在游泳教学领域研究中,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重心在:心理因素调节;过程反馈、分类教学;或者丰富教学内容手段,提高兴趣,自我突破。对于利用方法手段降低动作难度,快速掌握技术,巩固技能形成方面研究较少。

本文提出双浮结合教学法,通过实验对比双浮结合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探究适应少儿身心发展和便于广泛推广的蛙泳初级教学方法。

二、研究对象

选取滕州市区年龄在7~12岁的50名少儿蛙泳游泳初学者为实验对象,将少儿学员按男女比例均分两个班组进行蛙泳初级教学。抽取其中选40名身体、心理、学习兴趣较为接近的学员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40人中,实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身体状况均良好。

三、结果与分析

(一)有效控制实验对象,保证研究科学性

本实验从滕州市洺洋游泳俱乐部暑期蛙泳培训班年龄在7~12周岁的少儿蛙泳游泳初学者选取50名,将学员按男女比例均分两个班组进行蛙泳初级教学。

根据0~18周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数值表(中国儿科杂志2009年7期),确定选取范围为:男生:身高(cm)值在125~155之间,体重(kg)值在25~44之间;女生:身高(cm)值在123~155之间,体重(kg)值在23~42之间。

(二)增强身体平衡能力,提高熟悉水性教学质量

熟悉水性教学内容贯穿1-5次课,第一次课为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2-5次课作为复习内容进行巩固练习,第三次课进行随堂考核。在此环节中实验组学员采用“腰浮”,对照组采用“水袖。

通过观测项的测评表4.6分析得出:实验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2,对照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8,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在技评方面,实验组平均分为85.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分,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说明在技术动作的表现方面,实验组学员动作更加顺畅自然,流线型好。

(三)减少手臂错误动作,快速形成动力定型

在少儿初级蛙泳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手臂划水力量不大,因而一般采用平式蛙泳教学。在少儿蛙泳初级教学中,蛙泳手臂技术学习中易犯错误是“抹水”。

“抬头漂浮划蛙泳臂”技术为佩戴“浮具”练习动作,此项动作练习能够直观反映出两种“浮具”在蛙泳手臂技术应用的表现。

如表4.7所示:实验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95,对照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70,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学员手臂技术动作流畅自然,完成技术动作较为轻松。对照组学员完成动作较为困难,多出现“抹水”现象。实验组未完成动作人数为1,对照组学员为6人。在技评方面,实验组平均分为88.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5分,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在技术动作的表现方面,实验组学员手臂技术动作较为清晰,动作幅度大,身体起伏较小。对照组学员身体起伏较大,身体位置较低,完成“夹肘”动作困难。

(四)正确运用腿部技术动作,提高动作滑行效果

在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少儿蛙泳腿部动作技术常见错误主要有收腿时,收腿动作外展且过猛过快,大腿与躯干角度过小,两膝间距过大,脚外翻动作变内收动作;蹬水时“压脚腕”动作;将蹬水变为踢水;无夹腿动作。

通过表4.8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90,对照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95,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前期的游泳学习,学生适应了水环境,能够较好的掌握身体平衡,对蛙泳腿部技术的掌握较好,各个技术动作连贯顺畅,能够完成游进动作。在技评方面,实验组平均分为83.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5分,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在技术动作的表现方面,实验组学员身体位置较高,动作效率更好。

(五)完成考核评价,检测教学效果

1.达标考核环节比较分析

完整配合考核达标是蛙泳学习效果最为直观的展现,各研究者通常将其作为反映教学效果的中心指标。通过“15m距离游”观测,表4.11分析得出:实验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90,对照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1.85,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两种教学方法都能使蛙泳初学者掌握蛙泳技能。学员中无法有效完成的人数为对照组2人;实验组为2人。在技评方面,实验组平均分为84.7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0分,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在技术动作的表现方面,实验组学员身体位置高、平、臂与腿及呼吸动作配合合理,对照组学员动作僵硬,腿部有明显多余动作,滑行距离较短,动作实效性差。

2.教学满意度比较分析

在教学班进行至第10次课和学习游泳结束后,采用问答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共40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实验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3.70,对照组的完成度平均分为3.05,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学生对游泳教学的平均满意高于对照组。两组学员的学情基本一样的,说明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双浮结合教学法更为学员所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获得感更强。

四、结论与建议

(一)在熟悉水性阶段,采用双浮结合教学法的实验组在“完成度”“动作技评”两项评价指标上差异显著,且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教学法的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在水中身体位置较高,身体姿态流线型好,漂浮感更强。

(二)在蛙泳手臂技术,双浮结合教学法的优势尤为凸显。实验组学员采用腰浮进行练习,技术动作更加舒展。学员手臂被彻底解放出来,“划水”幅度增大,蛙泳手臂技术更加完整规范,有效减少了“抹水”动作,“抱水夹肘”动作流畅自如。

(三)在蛙泳腿技术教学中,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相同辅助教学器械,实验数据表明:两组学员在完成度方面区别不大,在技评考核中实验组学员略高于对照组学员。实验组学员在第一、第二教学环节中采用腰浮器械,对水感、水中位置体会优于对照组学员。实验组学员在头脑中形成的动作表象清晰准确,动作完成的水平较高,较为“走水”。

(四)在蛙泳完整配合的考核环节(15m达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比:从完成情况看两组差异不显著,说明釆用各种类型教学教法都能使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在动作技评方面,对照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组。此项可以看出采用“双浮”教法的学生蛙泳技能掌握的更加牢固,对今后游泳技能的发展有利。

参考文献:

[1]范红江.游戏教学法在8-10周岁少年儿童暑期蛙泳培训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张帆.游戏教学法对9-11岁少年儿童爬泳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3]诸悦.程序教学法在暑期少儿蛙泳"私教班"的运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

[4]刘东旭.程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蛙泳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少儿蛙泳
9~11岁少儿竞技蛙泳腿训练的应用
——以南京市淘乐游游泳俱乐部为例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学为中心:少儿古诗读物编选理念的拓展
少儿武术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激发的探索与实践
沈阳市少儿游泳运动员比赛中常见犯规动作的调查与分析
少儿声乐教学的三点建议
你知道吗?
先学蛙泳的五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