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化人才的三大标准(观察)

2017-06-12 17:34毕方圆
环球时报 2017-06-12
关键词:校友哈佛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毕方圆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送子女出国留学,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清楚留学的目标是什么,通过留学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检视留学的成效。这种茫然导致一些中国学生在留学过程中错失锻炼机会,甚至误入歧途。哈佛大学亚洲校友会前主席、“问校友”教育创始人孙玉红日前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提出了她眼中的“留学成效三标准”。

什么才是好的毕业演讲?

环球时报:前不久,马里兰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引发争议,在您看来,这件事反映了留学背后的哪些问题?

孙玉红:从众人对这名学生的一通狂批,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国名校毕业的学生是有要求的。这个学生的演讲,跟去年哈佛毕业生何江的演讲,以及今年扎克伯格在哈佛的演讲对比,明显是高度不够。父母花钱让你在美国读了4年大学,不是让你去发现美国空气好,这不用花4年学费去发现吧?这不符合人们对名校留学生的期待,大家认为,名校学生的毕业演讲要有一定的境界,起码超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抱怨。

去年何江在哈佛演讲,我在现场,他也是讲中国的悲惨故事,小时候在农村,没水没电,医疗落后,但他话锋一转,说正因为看到过那么落后的地方,所以现在学医,就是要让现代医疗走进那些人类现代文明到达不了的地方。这是何江的境界。他从一个那么偏远的农村来到哈佛,成长到如此优秀,也恰恰显示出教育的力量。

在我看来,全球化人才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全球化的视野和全球公民的意识。二是独特的专长。三是杰出的英文学术能力。从那篇演讲的发音来看,那个女生的英文表达没问题,没人指责这个。但她的专长没看出来。最重要的是,她不符合第一个标准——全球化的视野和人文精神。如果具备的话,那么当看到黑暗,会想怎么去照亮;看到光明,会想到如何让光明照亮更多人。

环球时报:您曾在哈佛肯尼迪学院专攻演讲,在您看来,一篇好的学生代表毕业演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孙玉红:一定得是个人真实的故事,要展现出自己的专长和一定的境界。学校选你来演讲,你一定有特别之

处。要把独特的自己展示出来,给别人以启迪。扎克伯格今年在哈佛的演讲提到自己的艰难时刻,有人要买他的公司,所有人都建议他卖,但为了自己改变世界的初衷,他没有卖。他在演讲中谈了这一代人的使命感,表达了“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就找到了快乐之源”的立意。哥伦比亚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同样有一位中国的博士演讲者喻雅俐,她讲了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她说这种困惑是她成长的动力,让她去探索人类和世界的未来。所以,不要害怕揭露内心的软弱和困惑,因为你把问题展示出来,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去思考。

在国外留学,你要表达一件事,你要发起一件事,都要用到演讲。演讲要注重内容,三观、行动力、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你得是一个丰富的人,你的全球视野、全球公民意识,对社会的责任心,都可以通过演讲传达出来。中国学生普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为什么中国人在美国的主流社会没有声音、在公司里赶不上印度人、在社区里不参与竞选?这都跟中国人不太爱表达有关。我建议中国的中小学应该加一门演讲课,这影响到中国在未来世界的领导力。

哈佛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环球时报:据您了解,哈佛比较青睐什么样的中国学生?

孙玉红:用哈佛校长福斯特的话说

就是,“我们不看你取得多少成就、得过多少奖,而是看你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这些看上去比较空,但具体到每个案例,我们很快就能判断这个学生是否有可能被哈佛录取。我认识一位哈佛本科生,她10岁随父母从中国移民美国,父母都没上过大学,她刚到美国时英文不好,非常害羞,有沟通障碍。后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英文逐渐流利起来,她因此特别愿意帮助他人。她和同学利用暑假去拉美参加社会实践,那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人们彼此之间没有社交通讯,说一件事要挨家挨户通知,这几个学生帮当地人建了一套社交联络方式。对于自己能被哈佛录取,她最初很惊讶,她自己分析说,“哈佛需要的是diversity(多样化)和responsibility(社会责任感),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与众与同”。哈佛讲究“makethingshappen”,就是“使事情发生”,如果这个学生中学时就能帮助山村里的人改变现状,将来到社会上就可能做更大的好事。

哈佛强调领导力,这种领导力表现在“改变”和“贡献”。我在肯尼迪学院读书时正值SARS,我当时正在修危机管理课,就给国务院新闻办写了一封信,说中国有关SARS的对外沟通需要改进。当时的国新办主任赵启正非常重视,回信说希望哈佛学生毕业回来做一些培训。后来我连续几年都在为中国政府做危机管理培训,包括中央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和各省级发言人培训等等。如果没有哈佛给我的责任感,我可能也不会主动去做这些。哈佛让我觉得,我有责任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环球时报:哈佛强大的校友资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玉红:哈佛在全球有30多万校友,每个重要的城市和国家都有校友分会。哈佛每年召开三次全球校友大会。毕业后,每五年,同届校友可回校聚会。因此哈佛校友关系非常紧密,校友间会分享工作和合作机会。

哈佛并不比其他大学贵,前50名大学基本都是五六万美金。哈佛录取的本科生只要家庭收入在6万美金以下,哈佛就给全额奖学金。哈佛现在有360多亿美元的基金,多数来自校友捐款。哈佛对捐助基金的管理非常透明。校友捐赠后,会收到哈佛真诚的感谢邮件,捐助人也会收到捐助学生的学业报告。

世界名校不爱招中国学生?

环球时报:互联网上有篇文章广为流传,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说,世界一流大学不再爱招中国学生。在您看来,这种情况是否真实?

孙玉红:10年前、20年前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是研究生阶段才出国,语言、文化上的融合有些吃力,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以前的留学生大多是理工科背景,他们毕业后发现更高的薪水在投行,很多人都改行了。这也是陈教授提到的现象。但现在时代在改变,很多中国学生申请美国高中的托福成绩都超过110分,英语流利,交流、融入都没问题,下一代中国人在美国超越印度人,我非常有信心。我也相信,随着中国整体家庭条件的改善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来选择专业。

环球时报:中国留学生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文化?

孙玉红:美国的主流文化有几个关键词:开放沟通、互相帮助、贡献。当你能对一个团队有贡献的时候,你就会受到欢迎。我刚去美国时,英文不是很好,在肯尼迪学院读硕士,发现同学基本都是美国各领域的卓越人士,说的不是日常英语,都是非常学术的语言,当时我压力很大,总感觉跟同学隔着一层玻璃门。后来我就想一定要给这个集体贡献点什么,于是我汇总了大家的联系方式,做了个通讯录,发给每个同学。从此之后,班上六十几个同学全认识了我,而且都很感谢我,我变得非常受欢迎。

美国还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诚实、公正。课业千万不能抄袭。在美国读书,一篇作业超出一定比例在网上能搜出来,很可能不及格,严重的还要警告,甚至开除。可能中国人觉得这是小事,但美国人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学术欺诈行为,这条红线千万别触碰。

家长如何规划孩子留学?

环球时报:如果早早确定孩子要留学,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孙玉红:这方面确实很重要,我创办“问校友”APP,专门设立一个线上的家长学院。我提出“十年规划到哈佛”,最后不一定真去哈佛,但是达到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很多学校会要你。家长要有规划意识,规划求学路径,读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规划出国时间,规划特长培养,规划语言学习。假设想让孩子高中出国,那初三就要申请,初二各种成绩就要出来,初一就要开始准备学托福,小学阶段就得开始培养语言。

此外,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人格。孩子的成就感、内心的自尊不能只是从考试中得来,家长要培养孩子真正的自信心。国外很多学校不公布成绩,很多学霸型孩子出国后特别失落,因为考好了大家都不知道,自信心就受到影响。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信心源泉只是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发现孩子的独特天赋,持续培养孩子的某项特长,这才是孩子未来自信心的最佳源头。▲

猜你喜欢
校友哈佛环球时报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