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你是巢空还是心空?

2017-06-12 21:45曹雯
家庭百事通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珍空巢生活

曹雯

曾几何时,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还未从热门话题中消失,“空巢青年”又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与被动独居的“空巢老人”相比,“空巢青年”更多的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独自在大城市中打拼,每天一个人出门,永远怕忘带钥匙;一个人进门,总下意识反锁门;一个人做饭,总吃一半、冷藏一半……这些单身、年龄在20~39岁、生活在异地的青年人,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

2017年5月4日,由淘宝网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国内“空巢青年”已经超过5000万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有缘网的调查也显示,“80后”被动“空巢”比例大(57%),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成主因;“90后”主动选择空巢比例多,为78.3%,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他们,认为独居生活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且更加自由。可当城市的夜空落下帷幕,一盏盏灯光亮起,那些“空巢青年”将如何面对心灵与空间的双重孤独?

一个人,也要过得像一支队伍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孤独得像条狗,我和siri(苹果手机语音助手)成了好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依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在知乎网上看到这段形容“空巢青年”的文字时,我“嗤”地哼了一声:“什么叫‘空巢?我家里有锅碗瓢盆、花草鱼儿,有一柜子书,一点也不空。”

我所说的“家”,是间避开城市繁华,位于20世纪90年代居民小区里的“陋室”,这里四白落地,门窗陈旧。但我将它打造成了一个小小的“安乐窝”,格子英伦风的窗帘和床品,两个简易的宜家书柜,书柜上摆得满满的摄影书籍。窗台上、桌边的玻璃瓶里,养着几枝绿萝、一株红掌,白色的、褐色的根须之下,游弋着一两条金鱼或水母。

我从小就喜欢养点花鸟草虫,小到多肉植物、文竹、仙人掌,大到吊兰、发财树,我都悉心伺养过。但当了“漂”一族之后,因为工作太多,再照顾那么多花花草草就显得有点精力不济,但再怎么辛苦我也不愿意放弃找点生活的乐趣。“没法养多的、复杂的,那就养简单的、容易的。这些小东西虽然都不会说话,可都是我的死忠小伙伴啊,你看它们多有活力!”我在“朋友圈”里感慨,收获了一堆赞。

出生于山东济宁的我,在青岛读的大学。毕业时,家人朋友都劝我留在生活悠闲、人脉丰富的青岛,但我最终还是决定南下广州。我解嘲说:“对‘青葱少年来说,北上广永远是朝圣之地,金光闪闪,魅力无限。”

南下广州5年,我完成了从生活能力到工作水准的质的飞越。原来“酱油瓶倒了都想不起来扶一下的公子哥,很快成了“生活小能手”大到找房子、搬家、斗中介,小到下厨、装书柜、安灯泡,生活中的拉拉杂杂都已经难不倒我。有时看着自己打点得井井有条的生活,我甚至会得意地为自己点赞:“这哪里是独生子女啊!”

5年里,我拼命地充电。我是文科生,但因为单位在电气行业,去年,我又去读了电气工程的在职研究生。从文科跨到工科,个中的艰辛一言难尽,但我并不觉得有多苦:“社会发展这么快,自然要跑步前进。”

我其实也挺“宅”,除了上班下班睡觉,剩余的时间都在疯狂充电,周末下下厨,看看电影。虽然广州也有诸如节奏太快、压力太大、房价太高、上升太难的“大城市病”,但我对家人和朋友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无法逃脱的事实,我们无法选择生在哪个时代,但至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哪怕是一个人,也要过得像一支队伍。”

独居女儿,谁说你是人生输家?

我跟老头子在三线城市做公务员,勤勉一辈子,觉得独生女儿小珍多读些洋书准没错。十年前,我们送女儿到新西兰读研究生,街坊邻里都以她为榜样,仿佛她是人生赢家。可我知道,女儿在新西兰过得很辛苦,一下课就奔去餐厅打工,还因肤色受到过歧视。研究生毕业后,小珍在新西兰找工作很困难,我知道,她回国时非常不甘心。

成为“北漂”之后,小珍又屡屡碰壁。在情感上,她眼光高,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在职场上也是如此。一天,部门经理拿着小珍熬了几个通宵才完成的设计图同事们说:“这就是你留学海外的水平?看来,某某大学性价比不高嘛!”

小珍哭着给我打电话,要我到北京陪她住一阵子。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进入气味难闻的地下室时,我問小珍:“为什么不跟人家合租,住得好一点呢?”

小珍说合租不习惯,宁可独门独户更清净。我陪她住了一阵子,发现她双休日宁可穿着睡衣在家里打游戏,也不愿意跟同事出去玩。看着女儿大好年纪却过着类似“空巢老人”的生活,我心急如焚。

我没有选择“唠叨”,而是跟她学会用微信和QQ,关注她的每次更新。原来,她常质疑自己——怀揣梦想走到世界的尽头又如何?还不是被生活打回原形,重新要踏上大龄未婚、独居没钱、过年不敢回老家的日子?

我们两口子能力资源有限,无法帮她买房置业或职场提升,但我隐约感觉小珍现在的工作没有发挥出她的特长与潜力。我到处寻找讯息,一方面跟老家有见识的熟人求教,一方面用微信搜索那些同有留学背景的人生赢家,看人家是怎么成功的。

后来,我发现海淘生意挺适合她。我跟小珍建议:“现在代购生意很火。你留过洋,又有同学在新西兰。咱要不开个海淘店吧,也让你退休的老爸有点事情做。”

小珍试着了解,发现这个行业门槛确实不高。于是,她开始联系同学、发购买链接,忙得不亦乐乎。看到她这样积极地改变,我终于放心回了老家,并跟老头子积极张罗,让店铺生意越发兴旺。“吃瓜群众”又异口同声地说:“留过洋就是不一样啊,人家能用英语跟老外网上做生意呢!”对此,我笑而不答。

去年7月,小珍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我们的省会租房,还跟高中男同学谈起恋爱。她不急不慌,说准备先把海淘店做到省会来。我们饶有兴致地跟她讨论着、筹划着。

今年过年时,小珍给我敬酒,说:“妈妈,谢谢您。小时候,您辛勤养育我;我陷入迷茫时,您没有唠叨责怪,而是给我出谋划策。妈,我永远爱您!”小珍说得很动情,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做父母的人都怕女儿孤独,然而孤独的良药不是催她离开北上广、将她赶入一段不知所措的婚姻里,而是鼓励她变得更强大、更丰富。如今,小珍宽厚豁达、默默实干,这样的姑娘永远是人生的赢家!

把“空巢”打造成“家巢”

作为一名资深“空巢”青年,我的“空巢龄”已经有3年7个月了。大学毕业那年,父母强烈要求我回到家乡,还托关系为我谋了一个活儿少、赚钱不多的清闲工作。我爸苦口婆心地说:“悦啊,你一个姑娘家,守着父母,干份安稳工作多好!”可我吃了秤砣铁了心,只有一个越磨越锃亮的念头——我一定要在省城混得出人头地,好让那个甩了我另攀高枝儿的白眼狼师哥把肠子给悔青!

既然是跟父母闹翻了,我就张不开嘴为了生活开销,做个向父母狮子大开口的“伸手党”。好在过了3年多与人合租住客厅的日子后,我终于挺直腰杆,凭着渐渐丰厚的月薪开始了独租的“空巢”生活。

一开始,我这么做是为了给父母派个“安心丸”,向朋友、同学证明自己的经济能力,可过着过着我发现,因为一个人的空闲时间太多,手机和网络就成了我最亲密的小伙伴。我叫外卖的次数完胜做饭的次数,“一人食”是我的生活写照;衣、食、日用品统统网购,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年货我也是一网搞定。连父母发动亲朋好友给我相亲,我都是要了对方的微信方式,改成视频相亲,我妈十分气恼,一个月没搭理我!

眼瞅着我就此堕落地滑向网购破产的深渊之际,命运之神向我伸出了援救之手。他老人家派来的援兵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那个甩了我另攀高枝儿的白眼狼师哥!他离婚了,前任有样学样地甩了他,攀上另一个“高枝儿”。我是在公司遇见来卖二手房的他,那是他典卖自己从这段婚姻里获得的唯一回报。

我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帮师哥介绍了一个资深业务员,没想到他以为这是跟我重修旧好的机会,腆着脸重新追求我。他太小看我了,我岂是一个“二手男人”加一套“二手房”所能征服的?

为了摆脱帅哥的死缠烂打,其实也是被他那段功利感情所刺激,我觉悟到没有经济话语权的男女,在感情里也是被动挨打的。我关闭了微信断了网,杜绝他在任何网络空间的搭讪骚扰,捎带着戒一戒网购瘾;晚上,我把平时的网购时间用来充电,顺便理财。虽然忙得回不去老家,但今年过年,我还是把父母接过来在省城玩个痛快。老妈临走前偷偷塞给我张卡,说:“别看你爸对你板着脸,他也是担心你。听说你准备买房,这是我和你爸攒的。”我接过银行卡,告诉他们这是借的,有借有还。

今年“五一”,我带着交往了几个月的新男友回老家见了父母。新男友是我同事,他说觉得我这个“空巢女人”特别有魅力,我生活能夠自理说明独立坚强,没有太强的依赖感,不会过度任性,对感情不妥协。

得知己如此,妇复何求啊!我有信心跟他携手把“空巢”打造成“家巢”,用爱情、亲情、友情和工作填满生活,跟幸福赛跑!

“空巢”不可怕,可怕的是“空心”

“空巢青年”现象,是社会流动性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目前,大规模的城市化正在上演,而年轻人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主力军。他们迫切希望从以往的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乡土社会宗族关系中脱离出来,去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空巢”一方面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透着一些无奈——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们的梦想,但大城市又给了他们诸多的痛苦,诸如房价高企、竞争激烈、生活孤独。

对于主动“空巢”的这部分人来说,在新的城市打拼一段时间以后,有些人会继续选择独居,因为他们始终追求个人的自由,或者出于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惯性。物质条件丰盈的,可能还会把家乡亲人接来同住,也可能组建新的家庭。而另一些人,则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会选择在适当的时候“逃离”,回归家乡,或寻找一种自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这些主动“空巢”的这部分人在遭遇各种“漂一族”困境时,会主动而积极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相对顺利地度过“空巢”期带来的各种心理难关。

问题最大的是“非自愿空巢”人群。这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承受着“空巢”之苦,想改变却无力改变,极易发生个人生活的“空巢”导致精神上的“空巢”,即精神上寂寞、虚无和无所适从,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情感需求是人类的最高需求,如果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便易产生焦虑、抑郁、偏执等情绪,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对于“空巢青年”,大的方面,社会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宽松的环境,想办法解决“空巢青年”最需要闯过的就业、住房、公共服务三个关口;小的方面,家人应该多关心多关注,多多关注他们的情绪,该引导的时候引导,该救治的时候救治。

但解铃终需系铃人。“空巢青年”要警惕自己变成一个冷漠、自暴自弃甚至自怨自艾的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尽量主动、积极地接纳与改变,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医生。

困境的改变不仅很难,而且漫长。与其一直期待某个政策改变一切,我们不妨正视一切,尝试着主动从自身改变。

猜你喜欢
小珍空巢生活
爸爸今年5岁了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爸爸五岁了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意料之外
毛脚女婿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