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

2017-06-12 11:51朱昌元
关键词:张岱高品质语感

朱昌元

王尚文先生提出品质语文的概念,迁移到教学上,我们要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就初中古典文学作品而言,普遍的现状是重“言”而轻“文”。如何实现言文合一,进而追求古文教学的高品质呢?课例《湖心亭看雪》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内容高品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文本的高品质自不待言,然而这不能保证教学这一课就是高品质的。这里需要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教材的内容教学化。

第一段写雪后西湖的奇景,有学生的配乐朗诵,美文需要美读;用“此乃 景”的开放式提问,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大门;又用《西湖七月半》中的片段来说明张岱对西湖的喜爱不限于冬天,然后进一步点出景中含情——张岱真是喜爱到了极点——痴迷。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不难发现第二段写人事才是重点,写景是为了抒情,一浇胸中块垒。“故国之思,离黍之悲”的解读是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如何突破呢?一是文本互证,引入张岱本人的自序、友人和周作人的评论性文字来领悟小品文的艺术美。二是知人论世,用今人的研究成果——张岱传记中的片段,让学生走近张岱们,走近那个特定的时代,从而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从实际呈现的课堂效果看,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品质的:不仅能让学生思考,甚至能带动听课教师思考,把他们也带入课堂的“气场”中。

二、教学设计最优化——一字立骨,言文合一

品质语文还在于教学设计最优化。深度解读之后,要充分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即正确、新颖、独到的理解,须来自于文本的詞句、文本所描写的具体细节和场景,须打通一条言语的道路——言文合一。“痴”作为文眼,也作为课眼,这许多教师都能发现。而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痴”“似”“更有”,以这关键句为主旋律,进行强调对比,把“痴迷于山水之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往事”三个板块结合起来,则是此课例巧妙有创意的独特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而又环环紧扣:由景到人,由人到心,最后由心到景。这样呈现的课堂就是“语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立体教学,最终引领学生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那一颗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三、抓住品质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感

品质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重中之重则是语感的培养。课例中有各种形式的语感训练,比如虚词“与”的品味(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量词“痕、点、芥、粒”的推敲(转换视角,在天上看,用心灵品味),细腻而到位。再如赏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有何深意时,一名学生说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听课教师掌声一片。这里已成功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了一个来回,即由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又由文化回归文字,建构了学生的言语意义。最后在自由表达“张岱,我想对你说……”时,精美的诗意的文字伴随着精彩的思想,学生已走进了张岱的心灵。

何以有如此之效?原因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涵泳,品味,感悟,让课堂的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兼备。以生为本,培养语感,品质语文课堂就会天光云影,意味无限。

由此,我们可以明晰品质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文本细读,“文”“言”结合,板块推进,曲折起伏,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一字立骨,一线贯珠,能达到品质语文教学“言文合一”的境界。[□][◢]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张岱高品质语感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