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梦

2017-06-14 00:04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农村

王 焕 高 丽

(延安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浅谈农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梦

王 焕 高 丽

(延安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犹如中国梦一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怀有梦想。尤其是核心素养发布后,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是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

农村中小学 教育梦 核心素养

和其他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一样,毕业后我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资质尚轻的乡村女教师。在这近两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曾参加过多次培训,听过多次讲评课,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反反复复。在此期间,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阶段性以及突破性的变化,特别是每经过一次大型培训或主动承担起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后,整个人便如脱胎换骨一般,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在其中成长,在其中进步,我喜欢并享受着这种感觉!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不论是农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出健全的、具有独立人格以及责任意识的社会公民。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注定比其它地区,当然更比农村教育走在社会的前列。那么,农村教育难倒就乏善可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并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异,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包括家境的好坏、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他们或当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了一系列参差不平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这些差异的形成又反作用于他们的家风、家教。所以,正是由于这些非智力因素,更多的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尚未踏进学校大门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而,真正的教育或教育的起源并不是从步入学校才开始的,真正的、优秀的教育是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被培养出来的种种行为习惯。这些不同的行为习惯既体现在学习途径上,又反映在学习结果上。此即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亦是身处农村的教育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目前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来看,农村教育是有希望、有能力越办越好。一是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投资,二是部分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和调动。在这二者的共同带领下,农村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像经济转型一样地发生着“教育转型”。即在追求知识素养的过程中平等质量地追求人文素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教育又何尝不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绩进步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自己去探索、探究,让学生多发言,用语言概括,阐述自己的观点、论点及见解,让学生自己成立小组去讨论、去总结、去归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新世纪的学习是敢于同自己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老师学生互换意见的广阔平台。尤其是在农村中等以下的学校,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薄弱,加之内心羞怯,不敢张口,所以总结、概括能力自然不如城里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农村孩子看上去总没有城里孩子那般井井有条、落落大方。这是我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时的个人体会,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鼓励、启发他们。

此外,教育转型还体现在学生的兴趣、特长方面。比如我现在所处的这所农村学校,它是由初中和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自2014年9月份开始,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包括美术、音乐、话剧、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以及英语、物理、科技等兴趣小组。在这些兴趣小组里,没有性别、年龄、级别之分,只要学生感兴趣,愿意拓展自己,均可加入,每周统一开设两次,每次50分钟,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不唯分数论高低,始终以德育工作为先,实现从“学科教学”向“人的教育”的转变,从学生发展以及后续的人的发展的整个受教育阶段出发,全面教导学生践行、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坚守教育立人的本分。

然而,这种现象带给大多数人的错觉是:成绩变得好像不再重要了,只要提倡、鼓励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当我们真正地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优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潜意识里得到了进步和提升。既然如此,我们还担心他们学不好吗?其结果,反而学的更好、更轻松、更自由、更民主。因此,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由自主地既达到了情感目标,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举三得,岂不妙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在“变相地”寻求成绩的上升,寻求学生更出彩的本质,寻求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不论是素质教育的呼唤还是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的发展必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同时,还需具备美好的个性、善良的心灵,有着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精神元素,即丰厚的人文素养,最终成为一名敢于创新、具有开拓精神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的齐心合力、共同配合,尤其是像我目前所在的这所学校,留守儿童不在少数,隔代教育已再正常不过,所以家庭教育已然是块短板,加上农村多数孩子自主、自制能力较差,若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当,最终的结果只会放任自流,因而家校沟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辨证主义哲学中曾论述过这样一句话: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即影响孩子在学习方面或沟通方面不太顺畅的原因很有可能就隐藏在家庭教育中,而这些内在矛盾或联系就像食物链那般呈链锁反应,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为人师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评价、去唤醒坐在你教室里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让教育真正成为关乎人类灵魂的事业!

如今,应试教育已为素质教育敞开了大道,但并非完全就是一刀切。无论站在哪一个教育领域或教育阶段,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都是并重的。一方面,知识素养为人文素养服务;另一方面,人文素养又是知识素养的最高体现。知识是载体,人文是核心,而社会参与则为知识与人文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与魅力的大舞台!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即: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动词,名叫“守望”。守望成长,静待花开。相信在这种新的核心素养的笼罩下,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身处基层的教育人士,又多了一份对教育的期待和憧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学生生活在知识与人文并重的年代里,在努力培养一个个美丽的人儿的同时更创造出一个个有趣的灵魂!

G622

A

2095-3089(2017)18-0008-01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