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态势分析法对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分析

2017-06-14 19:20黄毓婵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毛泽东

黄毓婵

摘要:态势分析法,也称SWOT分析法,是管理学中通过评价研究对象的内外因素,从中判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并对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做出了科学的战略部署,堪称是运用态势分析法成功解决中国在敌强我弱的特点下进行持久战这个问题的典范。用管理学的方法分析《论持久战》,是研究毛泽东经典著作的一个新的角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论持久战》;态势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7)01-0005-05

态势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和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进行概况和综合,系统分析四种因素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四种基本态势及其战略,即优势态势和SO战略、抑制性态势和WO战略、脆弱性态势和ST战略、问题性态势和WT战略,可以得出研究对象比较客观的现实状况,并據此确定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利用优势和机会,使劣势与威胁降到最低。

客观地评估内部和外部的条件作出战略部署,也是毛泽东思考问题和做出判断、决定的基本方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通过客观地分析当时中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日战争确定的战略定位奠定了基础,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论持久战》中不仅蕴含着辩证逻辑思想、军事哲学思想和比较思想,而且也体现着态势分析法的运用。

一、《论持久战》对优势和机会的分析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全文中始终表达着一种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1]毛泽东认为中国能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是附和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争论,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从中国的优势和机会中找到能够胜利的依据,并努力扩大优势和机会,为胜利创造条件。

(一)《论持久战》对优势的分析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2]日本领土面积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而中国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中国大陆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东南濒海,西北、西南皆是高山、大漠等形成的巨大屏障,对抵御外侵起到了天然的保护作用,并且中国的西北和东北与苏联地理位置接近,这些地理条件都有利于中国的抗战。此外,日本人口约为7 000余万,100多万军队,而中国战前人口约四亿七千五百万人,超过日本6倍多。[3]这意味着中国版图大,人多、兵多,能够得到充分的兵源以及各种补给,形成相对的优势。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毛泽东根据时代的特点,认为中国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更深层的因素在于中国的进步性。第一,从社会行程和战争性质看,中国正通过解放运动和战争从半殖民地走向独立统一,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也决定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正义性与进步性。第二,从阶级和政党上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并且相继走上历史舞台,表明中国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国家。特别是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在其领导下的中国红军,并与国民党以及各民主党派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从中国人民大众的思想上看,近代以来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和改良运动都锻炼了中国人民,人民的思想不断地进步与解放,拥有了广大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人民,这为持久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并且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处于进步的趋势,这是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

(二)《论持久战》对机会的分析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正处于世界帝国主义特别是法西斯国家没落的阶段,加上世界各国的人民运动不断深刻,使中国的持久战在国际环境中有着已有和潜在的机会。

《论持久战》中认为,已有的机会包括:第一,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依据。毛泽东指出,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逼使法西斯国家从事于新战争的冒险”。[4]但战争只能促进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而不能达到国家兴旺的目的。同时,军事封建性使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具有野蛮性,能够激起国内阶级、民族与民族、日本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对立。加上日本国力的先天不足及其在战争中所犯的战略、战术错误,一旦战线和时间拉长,日本的优势容易被劣势所抹杀。第二,中国得到国际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支援,特别是苏联的援助。苏联是1937年至1941年间唯一向中国提供军援的国家。[5]据苏方统计,苏联在这一时期向中国提供了1 235架飞机、各类火炮16 000门、汽车和坦克等车辆1 850辆。[6]1937—1938年,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分别援助了3万美元、30万美元和3万美元的资金。[7]除了苏联,法国也是较早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之一。1938年4月,法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了南镇铁路借款合同,供给材料1.2亿法郎及现款30万法郎,共计1.5亿法郎。[8]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潜在的机会。毛泽东认为:“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9]经济军事化政策曾造就日本经济的军需繁荣,但自1935年起,军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导致产业结构失调、财政赤字和贸易收支恶化。准战时经济的矛盾使资本家运用减低工资办法,加大对人民大众的剥削,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1937年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比1931年下降了25%~30%,罢工斗争从1936年的1 945次上升到1937年的2 126次。[10]1936年2月的大选,右翼只有6人当选,主张侵略主义的政友会减少了近二分之一选票,而社会大众党当选者从5人增至24人。[11]战争的长期性掠去了大量的青壮年,政府和陆军也产生了对立的意见。这说明了战争的长期性使日本人民对法西斯主义的不满日益高涨,反映在军队中就是士气逐渐下降,反战的士兵不断增加。

同时,日本资本家在政府的保护下进行商品倾销并进犯华东和华中,加深了与资本主义各国特别是英国的对立。随着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战争,侵略战线和和平战线更加突显包围和反包围的特征,太平洋反日阵线的建立将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12]救亡运动的兴起,更多的国际友人将在宣传、医疗、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对中国施以援助。

《论持久战》中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不是孤立的。中国的内部和外部有着许多已有的或潜在的优势和机会,不但能够延长战争时间,而且能够促进并等候外部的潜在机会。

二、《论持久战》对劣势和威胁的分析

(一)《论持久战》对劣势的分析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殊死的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为中国的抗日持久战带来了一系列的劣势。

第一,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饱受摧残。政治的不统一,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军阀的混战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落后于日本。在帝国主义和共产国际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下,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利益、路线等问题上的矛盾,使国共关系存在脆弱性。一方面,毛泽东指出,因为“历史的错误”,民众是松散的,既不容易动员,又易为敌人所利用,不能发挥民族战争之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毛泽东说:“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13]这表明了帝国主义势力对国民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态度和决策影响深大。国共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统一战线的发挥。

第二,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错误倾向。毛泽东在文中批评了韩复渠式的逃跑主义和“只知进攻不知后退”的拼命主义,并强调了战役的消耗战是辅助的,间接反驳了陈诚“精神战胜一切,不惜任何牺牲”的主观、唯心的抗战。而“亡国论”和“速胜论”虽然都是建立在一定事实基础之上并且党内党外都有其支持者,前者从战争初期到淞沪战役之后大片国土的沦陷,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而南京政府步步退让的事实出发;后者是建立在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歼灭日本精锐师团千余人,以及1938年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等事实的基础上。但是,“亡国论”者崇拜“唯武器论”,只看到军力和经济力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力和人心;“速胜论”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产生轻敌倾向。毛泽东并不否认主观能动性,但要建立在客观因素的基础上。用毛泽东的话说:“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14]

第三,内部的分化和叛变。毛泽东认为,中国国内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从“抗战必亡”到“再战必亡”,“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的因素,往往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上层阶级勾结,持对日妥协的态度。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以及日本的威胁利诱,使中国内部出现了大批汉奸。日本相继在冀东、冀察建立了傀儡政权。据统计,在伪满高级官员中,东北人有35人,占被统计人数的71%,奉系背景占82%。[15]冀察政务委员的17位委员中,亲日派委员占了7人,包括王揖唐、王克敏等亲日分子。[16]此外,汉奸集团内部还存在东北实力派、清朝末代的旧臣和有留学日本经历的人,呈派系性的特点。這些汉奸为了谋取一己私利,便可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劣势。

(二)《论持久战》对威胁的分析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仅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且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特别对地理位置相近并且拥有丰富资源的东亚与东南亚垂涎已久。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提出:“帝国当前应确定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17]以持久战的第一阶段为例,日本要达到攻占广州、武汉和兰州的目标,至少出50个师团,约150万兵员,用时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18]这样巨大的消耗,没有强的经济实力、政治组织力和军事能力是支撑不了如此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的。

1937年下半年起,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转嫁新一轮经济危机,便加紧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计划大规模侵略中国。日本工业指数,如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高达169;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率1930年为38∶62,1937年为58∶42。[19]经济军事化使军队数量以及军部在国家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据统计,1937年侵华日军为21个师团,1938年上升为32个师团。[20]毛泽东认为,日本军队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其组织性。从甲午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日本军队积累了强大的自信心,其对天皇的效忠和对鬼神、武士道的信仰,造就了日本军队的傲慢和野蛮,战斗力强劲而俘虏甚少。

此外,法西斯国家的结盟以及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36年11月,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轴心的形成,为日本的经济、军事、战略信息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更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气焰。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出于维护其在华特权和利益出发,纵容日本的侵华行为,还向日本提供武器装备。英国首相张伯伦则公然宣称:“在满洲事变发生之初,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法国的一些报纸和官员更认为日本是亚洲的“好警察”,并向日本提供了8亿法郎的贷款。[21]

毛泽东指出:“许多表示助中国的军火资本家和战争原料资本家,尚在唯利是图地供给日本以大量的战争物资。”[22]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甚至支持日本对华的侵略,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三、持久战三个阶段的战略定位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23]中国的优势没有发展到足以弥补其劣势的程度,日本的缺点没有发展到足以消灭其优势的程度。所以,中日战争的持久战是由双方的优劣因素相对的和变化的而决定的。在S、W、O、T四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并部署了相应的战略,体现了毛泽东的持久战具备准确性、灵活性。

(一)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

由于敌我在第一阶段的军事实力对比上体现出明显的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点,因此毛泽东指出:“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24]简单地说,就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体现的是ST战略和WO战略的运用,即利用机会,回避弱点;利用优势,减低威胁。

日本在进攻阶段采取了速决战,用战斗力颇强的陆军和海军分别占领从包头到杭州,广州和福建一带,从陆海两面包围和封锁中国。日本虽强,但它战线长且少兵;中国虽弱,但地广人多,日本无法马上占领全中国。当T与S相遇的时候,优势在威胁影响下会被一定程度的弱化,优势根据威胁的大小而出现强弱变化。第一阶段虽然总体还是T>S,但是优势呈上升趋势,表现在军队、政治、人民思想素质、文化、国际援助等进步因素的增加,这不仅是量的增加,更多的是质的上升。而敌人的T因素则表现为领土、人口、资源的扩大并呈量的上升趋势。因此,毛泽东提出,要用好日本给中国游击战留下的广大地盘和后方,发挥中国地大、人多、兵多的优势,不打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歼敌于不备之间。突出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歼灭性,以及起辅助性质的阵地战和游击战部分的消耗性,以达到大量消耗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这体现了ST战略的运用。

敌人以少兵临大国,以少兵临多兵,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开始出现,财政开始出现困难。另一方面,苏联对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由于此时S

(二)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

第一阶段的后期,战略进攻终结点的出现使敌军逐渐由进攻转为守势的阶段,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论持久战》对相持阶段的战略定位体现了ST战略和WT战略的运用,即利用优势,减低威胁;劣势最小化,回避威胁。

敌人在第一阶段占领了大量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并逐渐处于守势,而中国还未能达到反攻的条件,所以在此阶段中还需继续采用ST战略,但形式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辅之。第一阶段过后,敌人还未占领中国的很多区域,特别是游击战争在敌后的空虚区域建立了许多根据地,这是相持阶段国内的优势。因此,毛泽东指出:“在一切敌人未占领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25]这个策略就是充分发挥优势,回避威胁的ST战略。

毛泽东说:“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難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26]在相持阶段中,敌人大肆破坏占领地和中国统一战线,以致中国丧失大量的城市,内部产生经济困难和汉奸散播妥协论,悲观情绪严重增长。在敌人残酷的威胁和国内环境困难越发严峻的双重影响下,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27]这体现了WT战略通过收缩、合并,将我方的不利因素最小化,回避敌人的威胁,并为反攻阶段中S+O>T创造条件。

(三)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

据《论持久战》的分析,在战略反攻阶段,S和O因素不断上升,体现在:中国在前两个阶段中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坚持战争,游击战根据地不断扩大,军队和作战技术得到增强等“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生长着的力量”。“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同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离的。”[28]国际形势将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反法西斯阵营和国际统一战线得到扩大和发展,各国友人和华侨依然或加大对中国的支援,日本国内的矛盾更加尖锐。另一方面,W和T因素相对下降,抗日统一战线的存在团结着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奋斗,军民在思想上、觉悟上得到大的提高。同时,日本同外国的矛盾日益加深,由战略外线逐渐变为战略内线,由包围逐渐变为被包围。

毛泽东认为,随着中国的技术条件增强,应采用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次之的形式。但是,反攻阶段承担运动战任务的相当一部分是从战争中不断发展自身的游击军。由于优势和机会呈地域性特点,单依靠中国自己已有和潜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外部机会的援助,因此把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程。这体现的是SO战略的实施,即发挥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使自身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总而言之,反攻阶段应把握好中国由劣势到优势,日本从威胁到机会的趋势。用歼灭达到消耗的目的,抓住外部机会和一切优势,驱逐敌人。

四、结语

通过态势分析法对《论持久战》的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持久战并不是蒋介石的持久消耗战,也不是陈诚的主观持久战,它依据战争实践以及战争内中国与外部存在的客观事实,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遵循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原则,是物质的、科学的。正如日本东京大学的近藤邦康教授说:“日本特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也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29]《论持久战》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下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的战略部署在抗日战争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符合战争规律的。这对当代领导人看清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做出科学的部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4][9][12][13][14][18][22][23][24][25][26][27][2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2-443,444,475,457,473,455,441,463,461,460,463,464,465,465,474.

[3]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编.威武雄壮的抗战八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47.

[5]田玄.论世界各国政府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J].军事历史研究,1996,(2):54.

[6][21]步平,荣维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339,312.

[7]孙艳玲.抗战期间苏联向中共提供资金援助问题初探(1937-1942)[J].抗日战争研究,2011,(4):86-87.

[8]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M].台北:环球书局,1987:157,334.

[10]龚古今,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68.

[11][19]井上清,等.日本近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98,566.

[15]丘沐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J].嘉应大学学报,1995,(5):72-73.

[16]金一南.苦难辉煌(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605-606.

[17]戴源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经验新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5):59.

[20]汪朝光.抗战时期伪政权高级官员情况的统计与分析[J].抗日战争研究,1999,(1):83.

[29]李罗力.历史的沉思: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M].香港:中华书局,2014:184.

责任编辑:许永兵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毛泽东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