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文创开发与实践

2017-06-14 13:35侯懿航樊一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文化创意博物馆

侯懿航+++樊一粟

【摘要】博物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物资资产和文化资产,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和文化构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根据目前高校博物馆发展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究其文化创意事业发展,寻求教育模式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高校博物馆的课程模式创新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路径,寻求二者有机结合的策略和方法,希望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和教学应用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 高校课程 文化创意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课题,“高校博物馆创新课程应用开发——以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16JK157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07-02

一、高校博物馆文创开发的现状

(一)基本概况

高校博物館理所当然的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积极发掘这些博物馆所蕴含的潜在文化创意、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价值,是相关各方机构和人员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隶属于高校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300余所,并且近两年其发展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量出现了一个井喷的态势,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5所以上,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对于如何利用数量越来越为庞大的高校博物馆实现文化创意和教育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价值和功能,许多地区和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常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高校的博物馆仍然出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没有质的发展和变化。

(二)存在问题

从高校博物馆的内在价值和功能的角度分析,目前其文化创意事业与公共教育事业的开发与实践工作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养在深闺人未识”

对于大部分的公众而言,高校博物馆具有一种非常神秘的色彩,这个与外界联系甚少的“象牙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冷场所,对于大部分的社会群体而言,仍然是十分陌生而不可触及,只有极少数的校内大学生的和研究人员才有资格深入其中。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的问题。大部分的高校由于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场地问题等等各种因素,将博物馆作为自己的禁地,拒绝向社会开放,即使是校内的非相关专业的学生,往往也难以得见博物馆的“庐山真面目”,从客观上导致其自身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只能在极小范围内发挥有限作用。目前,国外的许多大中城市中,虽然高校密布,博物馆众多但是进入其校内博物馆的社会群体数量仍然少之又少。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是典型问题之一,从本质上讲,这是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2.“衣带渐宽终不悔”

缺乏文化创意和创新意识,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也是典型问题之一。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因为身处“体制之内”的优越感和稳定感,使其没有动力和激情去主动进行文化创意和创新改革,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将文创开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抛诸一旁,完全被动的等待相关部门的指令之后,才有所动作,但是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不乐观。许多高校博物馆由于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步出现“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境地,但是依然没有主动参与文创开发的创新教学服务的意识,导致自己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出于不断“缩水”的状态,却不为所动。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的问题依然存在,从本质上讲,这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文创思路僵化,应用技术滞后是高校博物馆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目前,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工作思路的调整,希望通过文创开发工作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扩充信息资源,但是苦于不得其法,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进行变革和调整,只能被动的简单模仿其他高校的已有做法,客观上造成了各个高校博物馆之间在低层次进行无意义的模仿甚至竞争,对于“家有金矿,伸手要饭”的尴尬境地只能徒呼奈何。实际上,这是教学与文创开发工作思路僵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高校博物馆文创开发的策略

对于高校博物馆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咨询、素质培养、交流实践的服务,同时尽可能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述两重任务实际上可以在某些时候合二为一,有机融合起来,同步实施。

(一)优化管理制度 加大开发力度

从管理角度讲,规模效益大于个体效益,因此,高校博物馆在进行文创开发的实践活动中,则应当积极主动的面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运营之中。博物馆应当自己有积极进取,用于开放的意识,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海报、电视平台等方式,积极宣传自己,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自己的资源种类和特色,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专业化、密集化、便捷化的“文化信息宝库”形象,通过类似的活动则可以为自己的品牌创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便于后期的文创开发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如南京大学校史馆、江苏警官学院、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等高校博物馆都进行了积极宣传工作,将自己的特色资源和馆所形象利用各种广告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变革,可以打破高校博物馆对外封闭的状态,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资金来源,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比如,上海地区的部分高校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包括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等学校就进行了管理制度改革,每周举办开放日活动,免费让中小学生和教师进入博物馆参观,对于社会公众则进行收费管理,极大的扩展了社会影响,并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收入,运行状态良好。

(二)强化培训学习 转变思想理念

为了改变高校博物馆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被动局面,转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许多地方的高校,包括政府都开始进行各种培训和教育活动。上海市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专题会议,对辖区内的华东师范大学博钱币博物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博物馆、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上海戏剧学院戏巧艺术博物馆、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出馆方应当从思想认识层面进行积极的调整,主动学习相关文件和政策,思考博物馆文化创意开发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其中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此外,行业之间内部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也较好的推动了高校博物馆思想理念的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每两年召开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将各个博物馆在实践中取得的积极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交流,推动了文创开发与实践工作的进步。

(三)融合多元要素 开发创意产品

高校博物馆的文创开发工作需要在获取资源、研发产品、广告宣传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而其中的获取资源和广告宣传工作,属于外围范畴,前面已经论述,其核心工作仍然是文创产品研发及服务环节。充分发掘自身的文化信息资源,研发创意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已经成为众多博物馆的共识,其中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已经捷足先登,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西北民族学院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宫博物馆、辽宁大学博物馆等都将教学服务与文化创意研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了许多拳头产品。这些高校博物馆普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向社会开放,对内则十分注重教学与博物馆的结合,侧重对学生素质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的博物馆培育功能,充分利用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所有专业相近的学科,必须要求学生进入博物馆学习,同时鼓励非相近学科的学生每学期进入博物馆观摩学习一次,部分高校还对学生进入博物馆进行登记记录,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参考依据。

上述高校不仅讲博物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还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各种之中。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都通过这种整合人力资源的方式,利用学生的智力支持,研发出众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校园景物挂历、高校旅游贺卡、纪念信封、图册,还有许多网络宣传网站和个人服务窗口,以及DIY形式的手工纪念品等等。

这种以学促研,以研促产的文创开发与教学活动互相融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具有了非常难得的实习见习空间和机会。客观上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加了博物馆收入,贡献出文创产品。

三、结语

高校博物馆的文创研发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目前部分高校已經走在前列,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大部分地方院校而言,由于地域、交通、人口、经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形成文创开发的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需要积极主动向先进地区的兄弟院校学习。文创开发与实践工作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新和创造,需要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互相借鉴互相启发,提出有效的文创思路和方法,只有如此,高校博物馆的潜能才得以充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利民.上海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荣正通.试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与学生思想教育[J].博物馆研究,2013(2):30-35.

[3]苏博.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 完善大学文化育人平台[J].陕西教育(高教),2015-09

[4]殷传波.实现我国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文化创意博物馆
博物馆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