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现状及建议

2017-06-14 23:59江宏黎聚才
今日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区县基地学科

江宏+黎聚才

课程创新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綜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引导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独特的学科教学环境,优化课程育人功能,整体提升课程育人水平的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目前已经分三批立项。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的布局状况和建设情况的调研,总结主要经验与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与建议。

一、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课程创新基地的立项分布

1.按学科领域分类

本轮课程创新基地重点对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建设。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学科协调发展的原则,但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音乐、信息技术、政治、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

2.按区域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但目前课程基地的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8.44%;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9.4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6.88%;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19%。

3.按城乡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目前,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区县城市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3.51%,乡镇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6.49%。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却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原则,但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6%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占比不足4%。

(二)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

两年多来,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体现了全市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导向,创生了凸显学科魅力的新课堂,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资源,促进了育人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拓展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搭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局面。

1.多数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先进,能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

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优秀文化。比如,重庆市求精中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百年树人,精益求精”为理念追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辩论会、模拟联合国等学科文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以核心素养落地培育为导向。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导全市各基地项目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六大建设内容”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重庆市南开中学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地建设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

三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全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先后建成了“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中心”等。教师线上、线下可以互动交流。搭建了“互联网+学科教研”平台,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摇篮。比如,重庆外国语学校构建“教师发展中心”,采取三组共建、各司其职的思路。专家顾问组:聘请知名专家为基地建设整体把脉,每年定期集中指导。行政领导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理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为数学课程创新基地进行政策引导、资金协调、后勤保障、跨学科协调以及基地建设监管等工作。基地执行组:主要负责各项目目标的具体实施。依托基地建设项目引领、名师示范、教研制度的创新,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常态化机制。

2.多数学校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贯穿融通性思维,能够做到继承与创新、校内与校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所有申报成功的市级课程创新基地,都是项目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创新基地,继承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外语学科,构建了以外语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整合国家基础课程和国际优质教材资源,形成该校特有的“三级”分层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二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可用性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基础,保证课程创新基地的使用价值,便于师生以及社会有关人士使用,是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要务。比如,重庆一中高中数学课程创新基地,整合校内校外有关课程建设方面专家学者资源,建立专家学者库,把基地建设成具有引领、示范、包容、前瞻性、特色性、可复制的现代化课程创新基地。

三是硬件与软件相结合。从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内容来看,“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和“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创新基地的物质支撑和保障;“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和“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是课程创新基地的组织策略与实施路径;“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和“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是课程创新基地的达成目标。当然,在硬件建设上,要切合实际,量体裁衣,不要盲目贪大求全。

3.不少区县和学校注重顶层设计、专业指导与组织保障,力图以整体性举措来推进课程创新基地建设

一是顶层设计得好。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的通知》,课程创新基地作为五大子计划十二个项目之一首先实施,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申报、评审、公示、立项等制度,做好了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区县和项目学校也做好了顶层设计。

二是指导针对性强。从课程创新基地启动的专家论证到建设过程中的指导,都很有针对性。专家们对每个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规划、经费保障、项目管理、成果预期、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三是组织保障有力。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沙坪坝区等部分区县制定了区县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并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区县级的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二、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创新基地核心理念的凝练有待加强

核心理念是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灵魂。每个课程创新基地都要根据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特点、学校历史传承、地域社会经济等方面,浓缩、升华、凝练本课程创新基地的核心理念,使其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前瞻性等特点。目前,绝大多数项目学校还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凝练课程创新基地的核心理念。这对课程创新基地的后续建设的高度至关重要。

(二)课程创新基地的领导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领导力是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根本。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领导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缺乏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校内校外相补充的师资团队,缺乏学校领导的行政引领、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和学校各部门的校内引领,缺乏课程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有效“合力”,缺乏与校外研究机构、学校校友等有关人士和友好学校的交流与沟通等问题。

(三)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全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共设立77项,涉及56所学校,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的五分之一。这些基地涉及高中所有学科,建设内容和形态各异,建设水平差距也很大。有部分学校对于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特别是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进展较慢,没有触及学校的内涵发展。

(四)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存在硬件快、软件慢现象

目前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对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设备的更新、学生实践场所的选择、互动平台的搭建等硬件的建设关注较多,而对于核心教学内容模型的建构、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成长中心的构建、学生实践创新有效路径的形成等更为重要的软件建设速度相对较慢。

(五)课程创新基地部分地方配套资金尚未落实

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要求市级、区县和学校三方共同出资。多数区县和学校都安排了市级规定的1:1配套经费,有的区县和学校对课程创新基地项目经费高度重视,表态“上不封顶”。但是,也有少数区县不仅没有将区县项目经费落实好,而且没有将市级项目经费及时拨付给项目学校,个别项目学校领导也没有对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安排专项的经费。

(六)课程创新基地的成果物化意识还有待强化

按照市教委3年一个周期和“六大建设内容”的建设规划。目前各基地项目学校教师尚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实现成果的物化,与市教委的验收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每个基地项目要迅速制订详细的方案,抓住重点,选择几个“亮点”进行总结、提炼成果。

三、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加强和完善重庆市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议市教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特别是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市教委、市教科院、区县教委、区县教研机构以及项目学校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评审验收阶段以及项目推广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区县、学校、基地三级管理机制,积极为课程创新基地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确保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本轮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是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学习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背景与内涵,深刻领会基地建设的目标与内容,研究基地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基地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基地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基于质量优先、问题导向、重心下移、创新共享的教研工作原则,加强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深化项目的研究、指导与服务,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共享交流与专业指导机制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共享交流和专业指导机制。一是依托有效的平台,及时将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课程资源和成果进行共享,切实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二是建立交流机制,针对学校之间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特别是相同学科课程的建设基地之间,进行研讨与交流;三是建立專业指导机制,每个学校要根据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与内容,建立基地专家指导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给予指导。

(四)明确建设目标与内容,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承担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与内容,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基地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基地的领导力,多渠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人财物的支持,切实解决如何使课程创新基地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相结合,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等问题。做好基地建设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常态工作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特色彰显与共性探究相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成熟相结合。此外,基地团队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总结提炼建设成果,重视对基地建设的成果与收获、问题与困惑进行梳理,对基地建设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建议与策略,形成相关成果,并不断提升成果意识,增强物化成果的科学性与可推广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区县基地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的基地我的连
“超学科”来啦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