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上的王者
——中西方艺术史上的帝王骑马像

2017-06-14 07:36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骑马肖像

文/郑朝辉

帝王骑马像是西方艺术史中描绘君主肖像的一种惯用手法,象征着权力和当时君主开疆拓土的欲望。对艺术家而言,也是其构图和技巧的一种完美体现方式。提香、鲁本斯和凡•戴克,都是艺术史上精湛掌握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18世纪,欧洲画师郎世宁来到中国,将君主画像这一艺术题材带到了中国,《乾隆皇帝大阅图》成为这一题材在中国实践的典型代表。

文艺复兴标志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开端,在之后的数百年间,青铜骑马像开始成为欧洲各国帝王将相的奢侈品。经过17世纪的连年战乱,从18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逐渐建立了均势平衡的国际关系,经济和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同时期,铸造技术也日益成熟,雕塑艺术也进入帝王像创作领域,被广泛用于纪念各国君主及英雄人物。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涅瓦河南岸的“青铜骑士”、意大利帕多瓦圣安东尼广场的格泰梅拉达骑马像,以及罗马市政广场的马卡斯•奥里欧斯骑马像。

雕塑篇

马卡斯·奥里欧斯骑马像

【类别】雕像,铜【作者】未知【年代】170年【所在】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尺寸】高424cm

斯多亚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卡斯·奥里欧斯·安东尼,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拥有凯撒称号(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于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人王”的美誉。虽然奥勒留一生勤勉,但是还是未能挽救那动荡的朝局和危机四伏的处境,不过他的《沉思录》成了西方历史上最感人的著作。

罗马帝国前期是肖像雕塑最发达的时代,不仅帝王、贵族的肖像数不胜数,就连一些富裕的普通公民也有了自己的肖像雕塑。雕刻手法也随着肖像雕塑的繁荣而日趋成熟,被塑造人物的个性生动而多样。然而,现存的作品相对当时的数量而言,简直是微乎其微。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这尊《马卡斯·奥里欧斯骑马像》。

马卡斯·奥里欧斯是罗马政治处于衰退时期的一位帝王,他信奉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幻想柏拉图式的理想之国。但种种自然和社会的灾祸使他深感现实与他的想象相距太远,因此而感到失望和苦恼。这尊雕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位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气质的皇帝的形象,也可以明显看到当时罗马帝国的衰落。他留着希腊式的胡须,骑着高头大马,右手指向前方,威武但表情十分平静,似乎正在俯视着这个喧嚣的世界,并向自己的子民们宣传自己的教义。雕像中的皇帝不再是不可一世的罗马军事领袖,甚至连一位政治家所应具有的风度都没有。他胯下的坐骑雕刻细致而生动,神态也显得平静而沉稳,毫无激越前进的趋势。整个雕像庄重、浑厚,是现存唯一的纪念碑性质的帝王骑马像,成为后世骑马雕塑作品的范本。

由于骑马铜像情调低落,当中世纪在大规模损毁异教艺术(即希腊罗马艺术)品时,它被误认为是第一位保护基督教的君士坦丁骑马像而被保存了下来。原先是置放在罗马莱特兰宫门前的,1536年,米开朗基罗在整修市政广场时,将它迁移到那里。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类别】雕像,铜【作者】 法尔科内(法国)【年代】 1782年【所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尺寸】高约600cm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位于涅瓦河南岸,它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象征,1782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法尔科内在这里做出他一生中最完美的杰作。以武力夺取沙皇宝座的德国女人叶卡捷林娜二世为了证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统的继承人,修建了这个彼得青铜骑士像。

这具雕像历时12年完成。雕像高约6米,为了保持平衡,马尾和蛇身连在了一起。“青铜骑士”这个名称来自普希金在1833年做的同名叙事长诗。

铜像的底座是40吨重的一整块花岗石,是在圣彼得堡芬兰湾处找到的,用了5个月的时间运到这里,在花岗石上面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纪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现在大家看到的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好象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马掌下有一个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样,彼得大帝冲破了重重阻力,在这片沼泽地建起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海洋与繁荣。

1834年在彼得青铜骑士像的周围开辟了一个巨型广场,由于它靠近著名设计师罗西于1829年至1834年修建的参政院,所以命名为参政院广场。1925年,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在100年前俄罗斯出现的反奴隶制度的热血的贵族青年于1825年12月组织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把这片广场命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1992年苏联解体以后又重新起用了老的名字“参政院广场”,但是圣彼得堡人还是喜欢称它十二月党人广场。

【类别】雕像,铜【作者】 多纳泰罗(Donatello)(意大利)【年代】 约1453年【所在】意大利,帕多瓦,圣安东尼广场【尺寸】高340cm

格泰梅拉达骑马像

1443年,多纳泰罗来到意大利北方城市,并受聘为当时的威尼斯雇佣兵队长制作了青铜骑马像,这位骑兵队长绰号为“格泰梅拉达”,意思为“狡黠的猫”。是当时帕多瓦雇佣兵队长的绰号,他因军功获得市民拥戴,市政府便委托多纳泰罗铸成此像。

马和人都是真人尺寸的规模,衣着借鉴了古罗马风格,真实再现雇佣兵队长的风采,人物表情坚毅冷酷,塑造了人文主义崇尚的个人英雄。

雕像不仅重现了古罗马骑马雕像的宏伟气势,还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达到了文艺复兴前期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作者雕刻的手法十分简练粗犷,忽略了许多琐碎的细节。骑马的队长身着意大利式的盔甲,面容并不俊美,但透露出军人的坚强意志、勇敢无畏甚至残忍的性格;他虽然处于静止之中,但却仍然显示出强烈的内心激情。人物的装束雕刻参照了罗马的服饰,并装饰有胜利的面具和带有翅膀的精灵形象。所有这些都是在为雕像的一种气质服务:人文主义者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他的出身可能并不高贵,但坚毅、冷酷、勇敢、残忍,为了达到个人或本阶级的目的,能够果断坚定、毫不犹豫地蹋着尸体和鲜血前进。这种品格促成了他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类别】帆布油画【作者】 提香·韦切利奥【年代】 约1548年【所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尺寸】332x279cm

《查理五世骑马像》

在提香的众多画作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查理五世骑马像》,是对穆尔堡(Muhlberg)战役的纪念。1547年4月24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V,1500--1558)在此处获得胜利,击败了萨克森(Saxony)的选帝侯(德国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约翰·弗里德里希(Johann Friedrich)领导的新政集团。

油画《查理五世骑马像》不仅仅表现了一个人的形象,通过它,提香为后世巴洛克风格的骑马像树辜了一个基本范式:宏伟的构图、历史隐喻性和政治意义。纪功碑式的形象塑造,深入的性格刻画,使得这幅画在同时代及后世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马鞍上的查理五世,身形挺拔,神情倨傲、冷峻,他跨下的骏马则奋身顿蹄、跃跃欲试。

画面背景上的风光没有任何关于这场战事的蛛丝马迹,到处是一片平静、安谧,这样的环境把全副戎装的查理五世衬托得更加醒目,他身后郁茂的丛林在视觉上又增强了他的力感,远方天际丝丝缕缕的霞光及天顶的几抹乌云对主人公的性格刻画起到了辅助作用。一个泰然自若、处变不惊的形象活现在我们眼前。

整个画面给人的是一种平静感,激动人心的地方主要是靠色彩来表现的,几大块互相呼应的绛红色,马身上浓重的黑色给人一种酣畅、沉着之美,盔甲、马具上金色、白色的反光使整个形象熠熠生辉。

这幅画的创作是人类形象营销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为“颂歌体人物肖像”定下了基调:场面宏阔、视觉中心、寓意深远,概括起来六个字—高大全伟光正。

绘画篇

【类别】布面油画【作者】 彼得·保罗·鲁本斯【年代】 1551年【所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尺寸】193 x 111 cm

《马背上的菲利普二世》

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

菲利普二世是西班牙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是西班牙从查理五世帝国分离后的首位君主,也是一位军人出身的君主,其统治(1556年-1598年)也见证了西班牙由盛转衰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的地位颇类似于清代中国的乾隆帝,帝国的金色光辉下已初显危机的阴霾。而作为君主,他的婚姻与继承人等问题同样对后来的西班牙历史产生持久影响。

鲁斯本这幅画《马背上的菲利普二世》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绘画的杰出代表。

【类别】画布,油彩【作者】 安东尼·凡·戴克(英国)【年代】 1638年【所在】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尺寸】367×292.1 cm

《马背上的查理一世》

安东尼·凡·戴克,(1599年3月22日-1641年12月9日),生于1599年,卒于1641年,佛兰德斯著名画家。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学画,曾师从鲁本斯。他擅长肖像画,形象朴实、自然,笔法严谨。深受英国王室器重,层在英国宫廷工作了几个月,后来返回意大利。他的后期作品巴洛克风格明显。他对英国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还有《保利纳·阿尔多诺像》、《圣奥古丁德心醉神迷》、《安娜·瓦克》《查理一世行猎图》等。

凡·戴克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查理一世及其皇族的许多著名画像都是由凡·戴克创作的,他的画像那种轻松高贵的风格,影响了英国肖像画将近150年。他还创作了许多圣经故事和神话题材的作品,并且改革了水彩画和蚀刻版画的技法。

查理一世身穿铠甲,骑着一匹身形健硕却脑袋很小的马,画面右侧有一副头盔,查尔斯一世如同英勇的哲人王,身戴勋章,腰佩长剑,手持指挥棒,他忧郁而深远的表情是智慧的象征。

凡·戴克的这幅《马背上的查理一世》呼应了提香的《查理五世骑马像》的帝国基调,受到罗马皇帝马术画像的启发。这些描绘查尔斯骑马的作品是提高他身形的手段之一,查尔斯痛感自己只有5英尺4英寸(163cm)高。

【类别】画布,油彩【作者】 雅克·路易·大卫 (法国)【年代】 1800-1801年【所在】四处:巴黎Ch·teau de Malmaison博物馆、巴黎凡尔赛宫、柏 林 Ch·teau de Charlottenburg博物馆、维也纳Musée du Belvédère博物馆藏【尺寸】270×232 cm

《拿破仑横跨圣伯纳隘口》

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大卫订制了这幅画。大卫把画面人物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概,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

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据说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画作完成后,应拿破仑的要求,大卫和他的学生又画了4幅。这些画现分别存于凡尔赛宫、玛尔梅斯拿破仑博物馆等处。其中,凡尔赛宫的藏品在大卫生前一直由他本人亲自保存,悬挂在他的办公室内。由于极其珍贵,加之尺寸较大,搬运不便,这幅画只到意大利展出过。中法两国文化部趁法国文化年在华举办的时机,促成了这桩美术交流史上的盛事。

【类别】布面油画【作者】委拉斯凯兹(西班牙)【年代】1634-1635年【所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尺寸】209×173cm

《卡洛斯王子骑马像》

《卡洛斯王子骑马像》全名《骑马的巴尔塔萨·卡洛斯王子肖像》(Equestrian Portrait of Prince Balthasar Charles),是委拉斯凯兹进入腓力四世的宫廷后描绘贵族的画作之一。在腓力四世的宫廷里,委拉斯凯兹几乎忙个没完地为国王与皇族作肖像画,这也是这位画家在十七世纪30年代时油画创作的主要部分。在那个时期,宫廷肖像流行一条规范:人物要画成直立的,还得配有帷幔;用建筑物或人造风景来陪衬人物;而肖像本身,首先应使身上豪华的服饰及其各个细部毕露无遗。此外,还必须尽可能地加以理想化。

尽管如此,委拉斯凯兹仍不拘泥于上述规范,以自由肖像的样式,来创作这个贵族的童年形象,展示他的养尊处优与帝权的欲念。小王子卡洛斯先后被委拉斯凯兹画过多幅肖像,有时穿猎装,有时骑在马上,手持元帅棒。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象傀儡一般被摆成各种姿势,无非是为了宣扬贵族的高贵权势。因此,画家没有表现孩童的天真,而是表达了形象的傲慢与冷漠,这里的骑马与马的前蹄高高跃起的瞬间,恰好呈不稳定的三角形构图,给人以动感,这都是摆成模特儿画好后又单独创作加工的。

【类别】轴 绢本设色【作者】 郎世宁(意大利,中国清代)【年代】 1739年【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尺寸】332.5x232cm

《乾隆皇帝大阅图》

乾隆四年(1739年),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帝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乾隆皇帝大阅图》是郎世宁在宫廷的重要作品之一。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画中出现的骑马形象,除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外,还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作品十分写实,人物相貌凹凸分明,富有立体感,盔甲亦描绘细腻,金属质感逼真。全图画法细腻,色泽华丽,基本上以色塑形,不显线条痕迹,具有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这类纪实性质的绘画作品,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画幅,它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可靠、不可替代的历史形象资料。

郎世宁曾经为皇帝和后妃画过不少的肖像,他在保持欧洲绘画注重人物解剖结构长处的同时,又适当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技艺的表现手法,所画人物均取正面光照,完全摒弃了欧洲绘画中侧面光照所产生的阴影,同时减弱光线的亮度,使人物面部五官都清晰地显现出来;郎世宁还与若干中国的宫廷画家一起,创作了很多描绘当时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纪实绘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骑马肖像
地毯肖像
骑马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对着母亲的两幅肖像
第一次骑马
《肖像》
军马场骑马
骑马
肖像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