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对策研究

2017-06-14 22:21周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体育场馆对策研究

周宁

摘 要: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既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绩效,有必要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

关键词:公共体育;体育场馆;管理绩效;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93-02

2015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场地达“120万个以上”、人均面积达“1.5平方米”的目标。《“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计划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鐘健身圈,进一步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既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公共体育场馆提高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

第一,发展群众体育对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在群众体育对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能力的需求方面,群众体育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服务等硬件条件作为基础,特别是这种具有经济学范畴内公共物品属性特征的要素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的形式达到其市场配置的高效率。因此,大力拓展公共体育场馆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投入能力和设施优化能力,是有效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群众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群众体育本身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形态,是具有较低能耗和较高经济增加值的高级化产业形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能够为各个经济体形成新型市场需求、促进各经济体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经济对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在经济发展对群众体育的需求方面: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日益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通过参与群众体育活动实现体质的提高和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成为一种自然的内在需求;其次,通过发展以群众体育为代表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最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动投入,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有效劳动者的数量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发展对群众体育的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进而决定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的投入强度。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需要大力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从而夯实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二、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

第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目前,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类型其产权关系隶属于相关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由于财政拨款等原因,导致其市场化意识不强,缺乏通过合理开发和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意识。

第二,公共体育场馆缺乏社会参与机制。通常而言,共同体育场馆的初始投资较大,在后续运营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体育器材的更新完善等相关费用支出,现行的公共体育场馆投资和再投资机制建立在以财政支出为主的基础上,这种投资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和服务能力的需求。

第三,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缺乏创新。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类型之一,应通过合理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方式主要有承包经营、目标管理、委托经营等。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部分场馆经营者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经营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简单陈旧、缺乏创新;在经营项目上,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取向进行优化和重组,对市场反应迟缓。

第四,公共体育场馆缺乏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和运营主体进行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事实上,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本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及与绩效评价相关的激励制度体系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绩效,有必要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

第一,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经济发展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差异性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为促进我国区域间群众体育的协调有序发展,应进一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促进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第二,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范畴,单纯意义上的市场自主配置具有低效率特征,通过政府积极实施主体的自主性投入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形成群众体育事业设施投入的自主性,从而保证群众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有效匹配群众体育的社会需求。

第三,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加速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深入挖掘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商业价值,能够极大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規模和效益,进而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交互促进的螺旋式促进发展模式。

第四,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在评价准则方面,应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准则层面进行指标细化和分解;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将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主体、上级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统一纳入评价主体体系。最后,应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配套制度体系。

第五,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应通过合理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具体运营模式中,可以通过冠名权、赛事冠杯权、广告发布权和广播电视转播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开发提高场馆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与体育俱乐部结合,积极开拓体育场馆与体育竞赛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开发公共体育场馆商业价值。

第六,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公共体育场馆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因此,应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其一,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环节,应充分考虑场馆辐射区域内的群众需求;其二,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活动组织等方面也应结合群众需求进行确定;其三,可以建立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网络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结语

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既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绩效,有必要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韦建明.地区经济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相关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

[2] 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赵成.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兼论后奥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三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

[4] 何国民.我国省域群众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

[责任编辑 陈 鹤]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体育场馆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