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与文化史意义

2017-06-14 16:23姚静瑜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3期

姚静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海神崇拜对象,诞生于10世纪的妈祖信仰根植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长期的演化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民俗文化信仰渗透于航海实践的诸多方面,并随着中国人的远航而广为传播。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心灵寄托,其影响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覆盖海峡两岸直至整个中国沿海,并扩散至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这种文化符号也传播到了文学作品中,他们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希望教育世人,具有更深寓的文化史意义

关键词:妈祖信仰;文学传播;文化史意义

引言:妈祖信仰是中国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浓郁的历史厚重感。由于妈祖这一神化的人物特点,不仅让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影响,同时也有大量的有关于妈祖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比如,明代吴还初的《天妃出身济世传》被学界公认为描写和传播有关于妈祖信仰的文化作品中的翘楚。其内容充分的体现出了妈祖的伟大事迹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该作品表达极其深刻,书中蕴涵的以“立德”、“行善”、“大爱”为基本内涵的价值观帮助当时的作品得以流芳千古,对于妈祖信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妈祖信仰在民间的历史传播

要长远探索妈祖的文学形象及其文化史意义,首先应以妈祖的历史形象和生平事迹的全面了解作为切入点,并充分深刻的认识妈祖信仰的精髓。据历史记载,妈祖,并非神话人物。较早记载相关历史材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这篇庙记曾收录在《白塘李氏族谱》中,《庙记》中写道:

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皙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寅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

通过这篇文章足以看出,妈祖起源于民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广泛的民间基础,妈祖这一神话人物在古代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崇高的尊敬。而据其它史料记载,如:《元史》、《湄洲屿志略》、《泉州府志》、《闽贤事略初稿》等,随着航海技术地不断提高、海上丝绸之路地不断延伸,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海外贸易、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妈祖信仰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并在其积极地推动下,自宋元后迅速成为沿海地区的全能海神。而祭祀妈祖的寺庙——天后宫,其建庙规模及其数量渐渐地由小变大、有少变多。妈祖信仰以始建于宋的湄洲妈祖祖庙和元代正式確立妈祖海神地位的泉州天后宫为传播中心,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地方不断传播和扩大到沿海甚至内陆,不仅发展到内陆,还遍及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到近现代甚至传播到了欧洲、美洲和非洲。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众对于信仰的务实性,即通过祭拜来获得实际的利益,就是民众所期盼的。而信仰场所则是因为人们对于海上种种危险的敬畏而衍生出来的,其发展与传播也是沿海民众不怕艰难,在惊涛骇浪里向海外开拓的产物,是他们在航海中的精神寄托和战胜航行中各种艰险的力量。于是,妈祖便从民众的信仰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还有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互助友爱的精神,体现了以“立德”、“行善”、“大爱”为基本内涵的价值观。而这也在人们长时间的祈福礼拜中化成了一种历史象征,代表着一个时期特有的信仰。

2.妈祖信仰在文学中的传播

据历史记载,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不仅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和赞扬,历代朝廷亦对此加以盛赞、加封。自然也受到了文学家们的重点关注并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歌颂和传扬,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妈祖的由衷敬佩。如将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对妈祖的记录做比较就可以发现,一般的历史记载中妈祖主要以一个神话的形象存在。反观文学作品,是将妈祖作为神灵的特殊功能无限放大,写作中不仅只夹杂着个人主义色彩,而且也具有强烈的普世意识,更希望将这种行为和精神传承下去,教育世人,让当代人民把妈祖当成自己行为品德的标杆。

由于妈祖的行为和精神主要是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被政府大力推广以至于得到了文人墨客的关注,所以才有了有关于妈祖行为精神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和流传,比如吴还初《天妃出身济世传》就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文章将妈祖作为神话人物并对其神奇的能力进一步放大,同时融入了众多历史中的其他文化色彩。进而使妈祖的行为和精神跃然于纸上,使得妈祖的精神不仅包含着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为百姓疾苦甘于奉献,更是增添了普度众生的伟大品格,展现出了一种大爱精神。该作品流传至今对世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对妈祖行为精神的传颂,更上升到了传扬大爱无私精神的高度,这正是吴还初所著《天妃出身济世传》之所以流传下来的精髓所在。

3.妈祖形象演变的文化史意义

妈祖形象及其信仰成为最重要的海神祭祀文化,主要是两大特征的推动作用:一是官方信仰和民间信仰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互动色彩,官方信仰吸收了诸多民间信仰的要素;二是海神逐步人格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神话色彩较浓重的神祇,到与真实历史和社会关联紧密的人物。妈祖形象的魅力和影响力是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利用和传播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由民间到国家、有海岛到内陆、由中国到世界的过程。它从渔民、水手这些下层生活开始,向经济地位较高的海商阶层扩散,逐渐为乡绅和官宦阶层接受,最后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被列入国家祀典后,妈祖的功能也由最初的海神扩展为具有救灾、御寇、抗旱、防洪、赈饥、治病等多功能的女神,全国普遍信奉并加以推崇和传承。当妈祖信仰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逐渐地融入到人们生活的血液中去,也就逐渐能够左右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影响到文学创作了。

其中小说就是受妈祖影响比较深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小说能够全方位的还原当时的历史生活状态,所以有关于妈祖流传的生平事迹就成为了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小说家们积极的对妈祖的有关事迹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并以此来感受妈祖的行为精神,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妈祖进行小说创作。在描述妈祖的生平事迹的同时,也将妈祖形象及其积极意义弘扬到更高的程度,并对其无私奉献的品质加以推崇,同时也为妈祖信仰的渊源流传保驾护航,使妈祖信仰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一种民族精神。但值得一提的是,文学形象和历史记载毕竟存在出入。妈祖信仰对于各朝各代人民的行为精神的规范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相关的历史记载,妈祖显灵使得每一个朝代的人民都有了心灵上的寄托,让人民在面对疾苦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文学中的妈祖形象,除了宣扬其哲学或道德伦理的含义外,更侧重于给读者增加灵魂感受,体现其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妈祖从一个历史人物经过民间流传和文化记载,经过长时间的神化和演变,逐渐变成了当下人们认知中的妈祖形象。其形象的演变过程,最为典型的一方面就是民俗信仰中更突出展现妈祖的神异性,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神化。而文学作品中则是將神人格化,更突出展现妈祖精神中蕴涵的人文、哲理,目的在于教育世人,更具有深寓的文化史意义。从《夷坚志》到“三言”,再到《天妃出身济世传》,其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将妈祖形象做了进一步的美化,由神到人格化的神再到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文学形象,依次来满足读者对于妈祖的个人色彩的填充。

结束语:妈祖信仰的传播及其形象的影响力是历代劳动人民及历代朝廷推动所致,不是文学的作用力。以《天妃出身济世传》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虽然在妈祖传播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微乎其乎,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妈祖的文学形象渐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探讨和交流,在当今的文化建设、文学创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借鉴作用。随着各种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妈祖形象重新担当了她本该有的历史角色,妈祖文化应顺应当下的文化发展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做出了推广和普及。相信在文化的不断沉淀当中,妈祖信仰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浓厚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沈庆利,叶枝梅.妈祖信仰播迁与南北文化融合探析[J].中原文化研究,2015,05:73-78.

[2]钟祺.妈祖信仰的传播及教育意义[J].海峡教育研究,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