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渝:童年时拍《祖国的花朵》

2017-06-15 13:30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7年21期
关键词:纸花沧桑花朵

吕大渝:童年时拍《祖国的花朵》

童年经历的坎坷和沧桑,令大渝懂得如何尽力去回报社会,去施爱于需要帮助的人。

共和国第一代女电视播音员吕大渝,10岁时曾给毛主席献过花,还参加过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拍摄,“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好的会变得更温馨,痛苦的会变成人生中的财富,‘平’就是‘福’……”她说。

吕大渝出生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重庆,故取名为大渝。她的父亲吕吟声先生是当时重庆电台的主管,母亲是一位杰出的幼教工作者。在重庆的那些躲避敌机轰炸的日子里,一家人就住在一个用土坯、稻草搭成的小屋里。“那时候,再怎么疲劳不堪,母亲依然会用美妙的歌喉给孩子们唱摇篮曲,让孩子们安睡……”大渝的性格里就吸收了母亲的善良与宽容,而自幼随父母动荡漂泊的生活经历,也给予了大渝迥异的人生。

从重庆回上海后,才三岁的她被送进了幼儿园,因时局不安稳,她“失学”了。那时,粮食奇缺,她天天看见“好婆”(父亲的伯母)在挑拣米粒中的沙石。母亲对那些求上门要饭的人总是尽量施舍,她也会顿生同情之心。四岁时,她的父亲出资帮助几个亲友在上海开了家“红叶照相馆”,把她的一张手工着色、被卷了头发、像个小大人似的大照片陈列在了照相馆的橱窗里——她活像如今服装表演时展台上的模特。有一次,有人竟好奇地问她,“孩子,你真美,像红叶橱窗里的那个小明星……”她竟摇摇头,似乎那跟她毫不相干。

上海没住多久。1948 年,她的父亲出任中美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曼谷办事处的处长,一家人迁往曼谷。在曼谷,他们家遭遇过两次盗窃,连冬天的衣服都被抢劫一空,而她也遭遇了两次“大难不死”的经历——那时,他们家后院有条河,河水清澈透底,她喜欢拿个小杯去河边捞鱼,但一不小心掉进了一米多深的水里,幸亏被照顾她妹妹的保姆发现。第二次落水被她11岁的大哥救了起来。

朝鲜前线打仗了,大渝随母亲去参加各种“捐款”活动。她提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些纸花,像“卖花姑娘”一样去卖花“募捐”。她捧着纸花走到每一位成人面前,一声不出,只是执着地捧着纸花,望着他们,但人们竟然格外照顾她的“生意”……

8 岁时,父亲又派往国外工作,母亲不愿再过漂泊的生活,独自带着一大群孩子投靠了在京的小叔叔。母亲在府学胡同幼儿园和东四五条幼儿园任教,后来用父亲的稿费积蓄,买下了交道口南大街马将军胡同甲十八号的小院。大渝和她的二哥被送进了北京汇文小学寄读。她的美术老师竟是孙敬修——那个在电台里讲故事而伴随几代人成长的“故事大王”。

童年经历的坎坷和沧桑,令大渝懂得如何尽力去回报社会,去施爱于需要帮助的人。大渝刚入学就表现得非常优秀,戴上了红领巾。因有着良好的气质,她几次被学校推荐去完成“历史使命”——如给毛主席、周总理和外国元首献花等,大照片还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小小年纪的她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

1954 年 7 月的一天,她被严恭和苏里导演看中,参加《祖国的花朵》的拍摄。那时,拍摄外景地是在太平胡同三号一座灰砖砌成的新楼里。十九个“花朵”与谢添、陈强、于洋等老演员见了面,并被送到新街口大众电影社组织电影观摩,放映的大多是苏联的儿童片,如《忠实的朋友》等。从那时起,大渝爱上了电影艺术,对电影化装也很感兴趣。大渝还得过两个外号:“搓板”和“消防队长”。“搓板”是因为她当时长得瘦,有表演天赋,小队长“刘菊”演得很有个性。

“童年的往事像一个远去的梦,《祖国的花朵》中许多孩子和大人后来的命运,令我感到岁月的沧桑。‘文革’刚结束,我计划通过电影《祖国的花朵》的片段,去追寻当年的小演员,如今的中年人:科技人员、矿工、教师、文艺工作者……的足迹做个专题节目,我甚至想去新疆找到在矿上干活的李锡祥………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既引人深思又富于人情味的节目。但是,那个年代,电视节目的选题还不似如今这样宽松,加之我本人又介入那部儿童片,为了避嫌,我只好放弃了这一构思,这是我电视生涯中的一件憾事。在拍摄完了《祖国的花朵》后,上中学不久,严恭伯伯又找我拍了另一部儿童片《罗小林的决心》。两部儿童片的拍摄经历,使我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并影响了我一生的志向。”

□本刊记者彭立昭

猜你喜欢
纸花沧桑花朵
巧手纸花
The Landscape in His Mind
背上的花朵
盐道沧桑——湘粤古盐道勾沉
纸花一朵朵
漂亮的纸花
会开放的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