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导向 先行先试

2017-06-15 17:47苏江元
当代贵州 2017年24期
关键词:河长红利贵州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苏江元

贵州:绿色导向 先行先试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苏江元

以绿色为导向“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让绿色红利惠及人民,助推贵州快速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和建设上,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图为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贵州图片库供图)

6月1日,美国宣布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朋友圈”,一些西方国家正在推卸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责任。与之相反,中国站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明确将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理论和实践上承担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责任,以绿色为导向“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构建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让绿色红利惠及人民,助推贵州快速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底线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明确要求贵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

总书记对贵州的生态建设十分关切,要求贵州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上“决不能掉以轻心”“一点都大意不得”,对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可以说是千叮咛万嘱咐,既深切关怀又寄予重托。

总书记对贵州的嘱托和期望,折射出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态度和决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按照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大生态作为贵州发展的战略行动进行布局。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生态文明正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他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让绿色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说,生态文明是时代所趋,是深化区域互利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贵州要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

在守住发展底线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绿色经济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

以六盘水为例,该市以绿色经济为引领,促进城市转型,改变煤炭、钢铁等工业独大的产业结构,深耕绿色农业和旅游产业,到目前为止,规划建设了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启动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规划实施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核桃为主的干果100万亩“3个100万”工程,以及种植商品蔬菜、刺梨、花卉、草食畜牧业等“5个50万”工程。在绿色转型中,催生了六盘水“三变”改革,陶正学等一批企业家开始进军绿色农业和旅游业。

在守住生态底线方面,贵州厚植生态优势,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超过52%,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在做“加法”的同时,贵州也对应做“减法”,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历史最强音,仅2015年,关停取缔污染企业117家,另有1328家企业被责令限期改正,2016年,贵州再次公布污染企业“红黄”榜,关停25家,整改36家……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贵州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再次重申“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的新路。

探路

贵州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承担大国绿色责任的“探路者”。

贵州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及实践,进行生态理论的探索和总结,提炼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对此,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解读说,“两个合一”正好和贵州“两条底线”对应,千百年来,贵州对待自然的生存哲学“天人合一”,正好对应“生态底线”,而“知行合一”作为行动准则,则对应“发展底线”。顾久说,坚持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深度挖掘提炼,贵州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之一,一直持续至今;进入新世纪,贵州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提出“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发展观,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从2009年开始,贵州已经连续举办8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论坛),千名全球政要、学者和企业领袖汇聚贵州,探讨生态未来,该论坛已成我国生态对接全球的重要窗口。

作为贵州省会城市 ,贵阳市一直坚持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在2002年,贵阳市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展“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此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更是举全省之力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和建设上,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

率先在全国出台了首部省级层面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在全国设置环保法庭并成立省级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率先在全国开展第一例由检察机关起诉行政执法机关的环境保护行政公益诉讼;率先在全国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9年,贵州已在三岔河试行河长制,2013年,贵州从赤水河流域治理的生态实践中总结出“河长制”等12项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实行河长制。2014年,在乌江、赤水等八大流域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2017年,由贵州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总河长”,由省到县推行行政主官“河长制”,确保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

贵州真正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红利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加群众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建设的红利。

陈阳是贵阳国家高新区一家软件开发企业的构架工程师,每天早晨和傍晚,都会花一个小时到观山湖公园散步。

“我从上海辞职选择到贵阳工作,除了这里的发展潜力外,还在于贵阳生态环境优良,每天在公园里散步,是一种享受。”陈阳说,除了散步之外,他和朋友们还组建了“短尾巴兔子微跑团”,每个周末雷打不动聚在观山湖公园慢跑。

像观山湖公园一样给市民提供运动红利的,在贵阳市还有小车河湿地公园、花溪湿地公园等众多生态公园。按照贵阳的“千园之城”建设计划,到2018年,贵阳市公园总数将达到1000个以上,这些城市“绿肺”将造福更多的市民。

今年是贵州做强大生态长板、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一年,将持续释放三重红利。

在制度创新红利方面,贵州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健全绿色发展市场规则,积极探索创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成果。

绿色产业红利是贵州加强群众获得感的重中之重,在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的同时,贵州提出绿色产品“泉涌”,开辟黔货出山绿色通道,让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

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贵州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

在环境质量红利方面,贵州着眼筑牢绿色屏障、建造绿色家园,在“十三五”期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超过90%、县级以上PM2.5浓度稳定在二级以上标准。

(责任编辑/袁 燕)

猜你喜欢
河长红利贵州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贵州古驿道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