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新尝试
——浅析电影《古田会议》

2017-06-15 15:11贾丽萍胥家豪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田会议红四军尝试

文/贾丽萍胥家豪

"学院派"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新尝试
——浅析电影《古田会议》

文/贾丽萍胥家豪

近些年来,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在人物塑造上逐渐摈弃了一味强调“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的传统。一大批出身草莽、身上带有这样或那样缺点但拥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的“新型”人物形象相继与观众见面,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等。这些角色以其质朴和真实得到了观众的支持,对影视作品产生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然而,新生事物总有变成旧事物的时候。当无数个类似作品粉墨登场后,观众就很难再产生观看的热情。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打破军事题材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雷同化的瓶颈,笔者认为,2016年上映的电影《古田会议》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928,年红四军在赣南遇到重创,痛定思痛,毛泽东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针对军中存在的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和单纯军事思想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整训。在这件事情上,朱德和中央派来的刘安恭同毛泽东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前委书记选举中落选。于是,毛泽东决定前往地方工作一段时间。然而,在国民党“三省会剿”的压力下,红四军在指挥体制、部队思想等方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朱德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意见的合理性。不久,陈毅从上海带来中央的指示,恢复了毛泽东的职务。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毛泽东在红四军九大上作了政治报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中国革命自此踏上新的征程。电影《古田会议》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故事。

相对于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因其严肃性和自身承载的宣传功能使其较难获得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人的青睐。如何兼顾政治宣传和电影票房,本片导演谭晓明大胆创新,尝试放手,让年轻人自己来解开这个铃铛。导演谭晓明供职的解放军艺术学:文学系有一批正在学习影视剧创作的青年学员。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对电影的审美和理解符合年轻人的主流方向。这些学员虽然在剧作创作、拍摄技巧上有待发展,但是,他们的灵感和热情却是其他年龄层次的创作者无法比拟的。

笔者有幸与本片导演谭晓明教授进行过数次深入的交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的谭晓明在平时就十分注重拍摄实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他坦承,在当今商业化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将一次包含着许多艰深的建党建军的理论观点的交锋,影响我党我军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拍得浅显易懂,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扎实掌握并熟练运用史料,还需要年轻人的创意和激情。

于是,在这次电影《古田会议》的创作过程中,谭导在剧本创作、影片摄制、后期剪辑、发行上映等阶段,大胆起用了一批创作力强、富有激情的学员,让他们切身实地参与一部电影制作的全过程,掌握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巧。在剧本讨论阶段,谭导组织学员成立创作小组,在会议室进行“头脑风暴”。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在诸多历史事件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将其融入电影剧情中。很多学员提供的合理化建议都最终被采用,经过修改直接体现在电影摄制中。

电影《古田会议》在拍摄之初准备以文戏为主。一位学员在讨论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电影在“讲道理”的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打戏作为支撑和调剂。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许多年轻人的赞同。最终,谭导决定邀请演员释小龙担任连长这一角色,并在剧本中为释小龙量身定做了几场打戏。电影上映以后,观众们普遍反映打戏并不多余,反而推动了主线的发展,很有意思。

电影《古田会议》是第一部将朱毛之争搬上银幕,第一部以第一人称讲述伟人毛泽东的心路历程的电影,导演组将电影制作场地变成第二课堂的做法可谓别出心裁,不仅让学习影视剧作的年轻人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又能够吸收他们新锐的观点进行创新与尝试,实际上产生了双赢的结果。也许在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等待着前行者去克服,但是电影《古田会议》无疑做出了很多先锋性的探索。★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古田会议红四军尝试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1929·古田会议(林启泉)
《古田会议会址》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廖丽芸:古田会议纪念馆圆了我的梦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红四军党的七大决议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