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明不逊于中国,而乱象蔓延的国度

2017-06-15 14:05文/刘
资源再生 2017年5期
关键词:恒河印度人佛教

文/刘 军

探寻:文明不逊于中国,而乱象蔓延的国度

Exploring of the country, whose civilization is not inferior to China, and chaos spreads

文/刘 军

佛教来源于古代印度,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要去的西天就是印度。印度就是中国古人想往的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喜欢印度的和不喜欢印度的。这种说法或许并不能当真,但说明了印度给不同的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去印度以前,我想象的印度就是一个贫穷落后、气候炎热的国家。到了真是发现贫穷落后都是真的、是令人惊讶的,看到极度简陋的窝棚、成群的乞丐时,你会觉得生在中国,是件幸运的事,你可能还有种感觉,和中国相比,印度的人口好像更多,街上到处都是乱哄哄的人,大多像是无所事事。

很多国人以为,印度是一个佛教国度。其实,佛教在印度的孔雀王朝时期(相当于中国秦朝前后)是极度辉煌,但后来却完全衰落了。当玄奘到达印度时,他发现佛教已开始不再盛行,不知道是否失望过。现在的印度,只有不到1%的人信奉佛教,而超过82%信奉的是印度教。印度的贫富差别很大,农村和城市贫民非常贫困,一路上,满目都是贫困的生活景象,我十分震惊的感叹:“赤贫!真是赤贫!”。途中经过一所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孩子们都坐在地上上课。我们捐了一点儿钱,孩子们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为我们齐声唱起了歌,我们好奇地问歌词的意思,导游说,“是1、2、3、4、5、6、7…”。印度的儿童很是可爱,市场开发能力很强。在克久拉霍(那里因大量的寺庙雕塑而闻名)时,我们骑自行车闲逛,有两个男孩儿,一直跟着我们,主动向我们介绍当地的情况,并自愿带我们去看看,被我们拒绝后,毫不气馁,整天守在我们酒店的门口,实在拗他们不过,便去了他们叔叔开的小店儿,买了小玩意儿,才算过关。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坐在吉普车里,拥上来8个农村孩子,我只剩了一支笔,便给了其中一个孩子,有个个头稍高的,问我为什么给他,我说,因为他穿着上衣,而其余人都没有穿。过了一会儿,个头稍高的过来找我要笔,并指指身上,表示穿了衣服,我觉得衣服很眼熟,放眼一看,原来,我给了笔的那个男孩的衣服不见了。尽管农村的生活很贫困,但孩子们依然天真活拨,英文学得也不错。

菩提伽雅是释迦牟尼觉悟的地方,我们去那儿的路上,不时看到迎面而来的大客车,车里面挤得满满的,车棚顶上也坐满了人,都是“塔塔”牌车,几乎都是呼啸而过,有一辆车,车顶上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整个车身都是斜的,但依然快乐地前进着。印度交通规则是英式的,左侧通行,大多印度司机是急性子,爱开快车,如果前面有车押着,就不爽。一次,赶早班飞机路上,前面只有一辆小车,开得并不慢,但我们的司机非得超过它才行。我们的司机就更绝了,偏偏爱在逆行道上行车,当然开得飞快,即便是看到对面来了车,也照开不误,在最后一刻才闪道,听到我的尖叫,他总是说“没有问题”,意思是不用怕。这种大无畏精神,可能还是和他们的信仰有关,生死由天嘛。

虽然汽车开得快,但并不是什么车都快,火车就是例外。在印度,铁路是主要的长途交通工具,买火车票要提前很长时间,而且是实名制,也就是,需要登记你的个人信息,像是在买飞机票。火车站大多是破旧的,也像是人们休息睡觉的地方,很多人都躺在地上,不知他们在那已经住了多久。有一次,我们的火车很久都没来,有些烦闷,便问导游,“火车通常会延误多长时间?”“平均晚9个小时,”他说。我们吓着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尽管火车晚了一个多小时,但我们觉得已经很幸运了。我们坐的是头等舱,票价比飞机票还贵,舱内一点儿也不奢华,猩红色的装饰,在国内很少见,但只有两个人,早餐还有专人伺候。

孟买,这个被印度人称做是“印度的上海”的城市,我着实被它深刻的幽默到了,我溜出去绕着城市转了几圈后才终于捕捉到些可以给印度人些许安慰的市景:有那么一两分钟的沿途里,隔岸有楼,高高低低,“外滩”的味道隐约可见。在那里购物有点难度,我们说我们要去这里最大的Shopping Mall,司机连说OKOK,最大的!结果车就停留在了一个小二层楼门前,我们进去三眼两眼就收工,不是我们想去的地儿,倒是见识了下漂亮的纱丽,随便问一件报价4000印度卢比,合800块人民币,可见印度消费并不低,只是贫富悬殊,又缺中产。一出店门又看到了街边随处可见的儿童乞丐,他们是这样的商店门口的常客。终于被我们搜到一家类似百货商场的小三楼,逮着机会买了很多印度香皂,也要十多块人民币一块,但好歹是要带些礼物回来的。

说到吃饭的问题,因为全程都是3星以上标准的酒店安排,所以饭菜从质量和口味上都还不错,但我总觉得胃里不甚舒服,不是无病呻吟的话就应该是属于民族差异了,总之他们吃的最多的就是鸡肉,还有就是印度薄饼,这恐怕是我在印度吃到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了。有一个朋友比我更执着,只要自助餐厅里有饼供应,基本都可以在他的盘中找到。所以我总是不必要起身,直接从他那揩过来就行。当然说抢也成。

除了破落的基础设施,在印度街头还会经常看到灰扬尘飞的建设场面,但基本是这样的:10多个男人围聚在一条不超过10米的沟沟渠渠周边,指指划划中气氛倒也和谐,看样子估计没个十天半个月他们不打算竣工。只有我坐在车里急在心头:拥挤的交通,众多的人口,落后的城市建设,还有这些似乎总是为了应急才临时开挖的坑,这个国家领导人口中的发展究竟是如何规划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在几时?也就理解了他们的政府喜欢说的一句话:印度是一定要发展的,要命的是后半句:发展是要慢慢来滴。所以,再看到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街边大量闲散的游民时就不用奇怪他们为什么可以不工作了,那些个坑坑渠渠既然挖开了,也不急着埋上,反正闲着也闲着。

印度是英属殖民地,服务意识似乎比我们发达,因为那里连卫生条件差到无法恭维的厕所内都会有人亲切的给你递手纸,然后热情的问上一句:你来自哪个国家?然后就该伸手了,因为他们是小费国家。但我总固执的以为他们是先为了小费先才肯对我微笑的,基本挨不到服务什么边,因此我不是偷费漏费装傻走掉就是饶有兴趣的跟他们讨价还价,呵呵。

还有一件事。我们坐在小车里路遇红灯,在车子一边的窗户口趴过来一个7岁的小女孩,沿途一路停下车来这样行乞的孩子很多,有妇女抱着很小很小的小孩子的,也有全身上下裸着体的小男孩。这时在另一边的车窗口又趴过来一个约5岁的女孩,看着我们指着自己的嘴巴,示意她要吃的东西。看她的表情,已经相当油滑老练了,我并未准备动恻隐。接下来就是让我震惊的事情了:大一点的小女孩从车身后边饶过去,一把揪住了更小一点的女孩凌乱的头发,就这么拖着拽到了路边,然后开始掌掴,边打边在嘴里骂。她凶恶的表情和她悲吓的表情之对比的画面比那个国王的老婆的宫殿更让我铭心。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她们的未来将会怎样?想起来就不舒服。

印度人的人生观很难说清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他们认为人的生死是天注定的,是神的意愿。人有来世,来世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昆虫或植物,取决于你今生的修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印度人不伤害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命都可能是别人的今生或自己的来世。有些极端人士,尤其是耆那教徒,还带上口罩,走路时带着扫帚,以防小昆虫飞进嘴里、走路踩死蚂蚁什么的。耆那教产生的年代与佛教相仿,那个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百花争鸣”时代。耆那教徒的家庭从商的比较多,因此大多是富裕的,但耆那教徒的男人在年老时很多都弃绝世俗生活,离开家庭,过着艰苦的修行隐居生活。其实,有些印度教徒也是如此,青壮年时期要过世俗生活,成立家庭,抚养下一代,年老是便脱离尘世,隐居山林进行修行。在印度,差不多人人都属于某个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等。和印度相比,中国就是一个相当世俗的国家了。

印度教徒一生当中是要来恒河的,有些人在临死前来到恒河边,等待着火葬。为了看印度教徒在河里沐浴,清晨,我们乘船漂流在恒河上,看到很多的印度教徒在河里虔诚地祈祷,并用圣水沐浴时,当然,也远远地看到了火葬。有游客一激动,就跳下了船,也想沐浴,但听到印度导游大声喊道:“先生,从船上跳到河里是违法的,最多要坐十年牢!”那人赶紧喝了口圣水,上了船,冻得直哆嗦。但印度人对恒河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恒河是印度人的圣河,因而对恒河崇拜的不得了,恒河的污染其实是很严重的,但印度导游说印度人汲取的恒河水放在家里,过了很久都不会馊,相反倒是越来越清澈,真是不可思议!

印度是难以用三言两语来描述的,曾因种姓制度、焚烧新娘等陋习鄙俗受到谴责。但印度错综复杂的宗教、历史、文化、习俗使人们对她产生一种复杂的感觉和印象。表面上,这是一个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完全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国家。但印度的文明毫不逊色于中国,甚至更源远流长、影响更广,假如没有印度文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宗教、建筑、艺术文明史可能是个不同的发展轨迹。

猜你喜欢
恒河印度人佛教
本期导读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恒河沙
关於《恒河之流》的另一种版本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恒河风情录
经验
以退为进
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