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笔歙砚荟京城 徽匠精神烁古今—“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文房用品摭谈

2017-06-15 16:24整理史春霖
书画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歙砚特展传统工艺

整理_史春霖

本刊记者

徽笔歙砚荟京城 徽匠精神烁古今—“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文房用品摭谈

整理_史春霖

本刊记者

参加“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暨徽派文创馆揭牌仪式的非遗传承人(汪翔摄)

近日,“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开幕式在北京故宫永寿宫举行。此次特展甄选了进驻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歙砚、徽墨、徽笔、徽州漆器、万安罗盘、徽州竹雕、徽州三雕20位传承人的85件作品,紧扣徽州传统工艺主题,将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图片和徽州非遗传承人现代作品同时展出,用古今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徽州传统工艺的过去与现在,梳理徽州传统工艺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特点,寄望观众能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领略典雅精湛的古徽州工艺之美。

一、歙砚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问世于汉、晋时期,唐代名声日盛。尤其是龙尾砚石被发现后,歙砚的名气更大。

此次特展展出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歙砚作品,如郑寒的“四海如意”“一瓣莲香”“春蚕图”砚和王祖伟的“歙砚集锦”套砚等。“四海如意”采用薄意和浮雕雕刻手法,用硕大的如意作砚池与圆形云纹砚边构成砚堂,砚堂、砚池浑然一体,既很好地保留和突出了雁湖眉的自然之美,底部以鱼化龙、大象等瑞兽与云水纹贯穿其中,又起到调节疏密与空白、繁琐与简洁的双重对比。“一瓣莲香”采用莲瓣的独特设计,四边雕刻的祥云飞天、江崖海水与正面砚池的风格统一,既有传统素工砚的简洁之美,又有薄意雕刻的人文之气。“春蚕图”以翻卷的整个桑叶为器形,手感圆润,造型古朴。其采用传统圆雕技法,巧妙利用金晕的自然肌理,表现出的桑叶叶脉和叶边更加自然,线条也更有层次,让欣赏它的人产生一种乡间情趣和身临其境的生活感受。“歙砚集锦”套砚注重传统,讲究经典,强调制砚语言的专业和规范,旨在通过唐、宋、元、明、清的砚式组合,展现社会的发展史。独件作品的石材精美、创意精巧、设计精致、雕刻精工、神韵精妙,让人惊叹享誉天下的徽派技艺。

此次特展同时收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如方韶的“帛砚系列之锦帛”、蔡永江的“兰亭雅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耀的“云华”等。“帛砚系列之锦帛”似石非石,似云非云,见之轻软,触之弥坚,此为作者妙趣天成、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创举。砚作化坚为柔,化石为泥,观之令人不禁遐想。“兰亭雅集”为作者代表作品。砚面四周构图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背面以刀带笔如行云流水。“云华”选用歙鳝肚黄金星籽料,石色金黄。砚周雕刻流云,作品呈现出金日流霞、古雅端庄的气象。

二、徽墨

徽墨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南唐奚廷珪始,取当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制墨,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歙州制墨名噪全国。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更名为徽州,“徽墨”由此而来。

安徽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共同为徽派文创馆揭牌(汪翔摄)

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合作协议(汪翔摄)

黄山市市长孔晓宏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汪翔摄)

参加“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暨徽派文创馆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汪翔摄)

展品之一(藏息堂供图)

展品之二(藏息堂供图)

展品之三(藏息堂供图)

郑寒 四海如意砚

郑寒 春蚕图砚

郑寒 一瓣莲香砚

王祖伟 唐式·菱形砚

王祖伟 宋式·抄手砚

方韶 帛砚系列之锦帛砚

方韶 顾拙砚

蔡永江 兰亭雅集砚

蔡永江 达摩面壁砚(正面、背面)

王耀 漆器镶嵌行囊砚

项德盛 百子图墨(正面、背面)

周美洪 御制铭园图墨

周美洪 棉花图墨

杨文 宫廷御笔

此次特展向大家展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徽墨作品,如汪培坤的渔樵耕读(四锭)、宾虹宝墨(四锭),项德胜的百子图,周美洪的御制铭园图(六十四锭)等。“漁樵耕读”即捕鱼、砍柴、种田、读书,常见于民间绘画及雕刻艺术之中。渔樵耕读(四锭)以东汉历史经典故事人物为依托,分别刻画了鱼樵耕读四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田园生活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宾虹宝墨(四锭)为纪念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新安画派创始人黄宾虹,以其四幅山水画作为题材而作。原料配方独特,以大漆烟炱为主料,以纯天然麝香、金箔、皮胶、公丁香等为辅料,按古易水法制作而成。百子图仿制明代程君房墨谱上的图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子具有一种特定含义,多认为是“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主要表现。也是把祝福圆满,恭贺美好的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状态。御制铭园图(六十四锭)是已知集锦墨中锭数最多的一套。六十四锭墨构思巧妙、形态各异,形似古琴、钟鼎、怪兽,绘水光山色、亭台楼阁,锭锭描金带彩。

三、徽笔

徽笔,盛行于唐、宋,因产于徽州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吕大渊、吕道人、张遇、汪伯立等制笔大师。

此次特展展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徽笔作品,如杨文的点苔笔、宫廷御笔、微刻金刚经徽笔等。点苔笔笔头主要选料石獾毛、黄鼠狼尾巴毛,以特殊的配料和制作方法制作,笔杆采用凤眼斑竹制作。笔的尖端制作完成后呈现半月形,能点出一个个月牙状马蹄的印记,是为“马蹄点”,是传统山水绘画技法中的一种。宫廷御笔笔杆选用小叶紫檀制作,尾部嵌入老牙片;笔头为三支,分别制作为羊毫、狼毫、兼毫。整个笔形笔杆子细长,笔斗形似一个大酒杯,笔头的制作也要求饱满、厚重,让整个笔的重心位于笔斗以下部分,使写出来的字更加浑厚而有力量。微刻金刚经徽笔笔头选料极品细光锋羊毛,毫颖的锋长达四厘米。笔杆以山竹为材料,通过手工烤制使山竹外表皮呈现为红色。制作者历时三年,用微雕手法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雕刻其上,字字清晰,笔笔遒劲。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徽州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留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尤为繁多。作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传统工艺品,尤其是文房用品,历久不衰,特色鲜明,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与发展。其作品历代被民间视为珍品,被宫廷征为贡品,至今仍被民众喜爱。

约稿、责编:金前文

杨文 点苔笔

杨文 微刻金刚经徽笔

猜你喜欢
歙砚特展传统工艺
新春特展《笔筒文化耀古今》在客博开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传承 歙砚匠心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文物特展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从歙砚到贺兰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浅析歙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传承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