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者,礼之始

2017-06-15 19:02李占舟
学生天地 2017年13期
关键词:赵匡胤晋国子路

李占舟

冠者,礼之始

李占舟

《左传· 定公十年》曰: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通过服饰与礼仪的发展、融合,才产生了华夏族的名号。 冠为衣之首,《礼记· 冠义》云: “冠者, 礼之始,事之重也。”皇帝冠冕做示范的背后是对臣民伦理道德的苛刻要求。 普通儒生也好, 专制帝王也罢,对待帽子的态度,最直接地表露了个人的价值取向。

子路宁死不舍帽

做孔子的弟子之前,子路是个野蛮人,身材魁梧,性情暴戾,喜欢斗狠,帽子上常插着雄鸡翎子,身上戴着公猪佩饰,以勇士自居。孔子虽然身高九尺六寸,长相异于常人,但缺少斗狠的经验,于是在与子路的体力较量中落败。但擅长做思想工作的孔子以柔克刚,循循善诱,说服子路,将其收入门下,做了一个儒生。

在孔子的72名弟子中,子路是唯一敢于和孔子当面顶撞、大胆提出质疑的人,当然也是最死心塌地追随孔子的人。在孔子最落魄、最危险时,总有子路站出来为他排忧解难。

孔子对子路的性情了如指掌。他说,能够穿着破衣烂衫和衣着华丽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愧的,就是子路。子路追求的不是富贵人生,而是朋友义气。谈到人生理想,子路希望和朋友一起使用马车、华服,用旧了也不会心疼。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因此很多时候,他把孔子看作最亲近的朋友。

“言必行,行必果”,是子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孔子评价子路,若许下诺言,就一定会践行。对于子路而言,认同的道义也一定会用生命去遵循。子路做了卫国孔悝的家臣后,一天遇到孔悝遭劫持,60多岁的子路挺身相救,激战中被两个武士击断帽缨,帽子落地。这个时候,子路做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举动,他放下武器,弯下腰身,捡起帽子,端端正正戴在头上,大喊一声:“君子死,冠不免!”两名武士哪管这些礼节,乱剑挥来。曾以剑法自诩的子路为保全一顶帽子,被乱剑斩为肉酱。

子路对“礼”的认同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噩耗传来,孔子失声痛哭。4个月后,再也经受不起打击的孔子郁郁而终。

钟仪狱中难弃楚冠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实力足以和强秦抗衡,楚文化的浪漫也催生了众多高洁之士。楚人钟仪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宫廷琴师。在楚国和郑国的一场战争中,楚国战败,郑国俘虏了许多士兵和百姓,钟仪也在其中。郑国为了讨好晋国,便把这批俘虏献给了晋国。在晋国的战车仓库里,钟仪做了两年的囚犯。他衣不蔽体,但头顶的帽子干干净净、端端正正,分外醒目。

晋景公继位后,到军中视察,遇到头戴楚冠的钟仪,非常吃惊。晋景公问:“你叫什么名字?”钟仪回答:“我父亲是楚国的琴臣。”晋景公命令为钟仪松绑,让他到宫中奏琴。钟仪轻调琴弦,弹奏了一曲楚乐。一个囚犯胆敢在晋国宫廷弹奏楚国音乐,百官为之震惊。

一曲终了,晋景公被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深深打动,问道:“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太监伺候。清早起床后,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他的我不知道。”

晋国著名将领范文子对晋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个了不起的君子。他不说自己的姓名而说他父亲,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音乐,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是无私;说父亲是楚臣,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定能做大事。”

于是,晋景公以隆重的礼节对待钟仪,并放他返回楚国。钟仪归国后,将晋景公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转告了共王,共王表明愿与晋国重归于好,并派公子辰出使晋国,晋国随后派大夫欲至访楚。在钟仪的斡旋下,两国缔结和好协议。

赵匡胤发明长翅帽强化皇权

赵匡胤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非常奇特的。

显德七年正月,在赵普的精心策划下,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陈桥兵变”诞生。赵匡胤兵不血刃,黄袍加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开国之初,仍有八个政权与赵匡胤争夺天下,契丹更是占据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卧榻三尺内皆为他人之地。”

基本控制局面后,赵匡胤开始担心大臣会效仿自己,江山再度易主。于是他设酒宴,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饮酒。喝到兴头上时,赵匡胤突然屏退侍从,说道:“如果没有你们驰骋疆场,我就坐不到今天这个位置,你们的功德我时刻记在心上。但皇帝难做,还不如做节度使轻松,我现在整夜都不能安枕而卧。”石守信惊问缘由,赵匡胤说:“我坐的这个皇位,谁不想得到呢?你们虽无二心,若你们手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恐怕也身不由己了。”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赵匡胤接着说:“你们不如丢掉兵权,到地方多置良田美宅,日夜饮酒欢歌,以终天年。咱们君臣相安,不是很好吗?”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声称有病在身,请赵匡胤解除兵权,赵匡胤自然答应,派他们去地方做了节度使。

为了求稳定,赵匡胤无所不用其极。在一次早朝中,赵匡胤正听取一名大臣的奏章,突然发现其他官员交头接耳,随意议论,很不严肃,似乎忘记了皇帝的存在。坐在龙椅上的赵匡胤并未发怒,而是退朝后想出一个好办法:在幞头纱帽后面两侧分别加上用铁片、竹篾做骨架的一尺多长的长翅。戴上长翅帽,并排坐的官员就无法转动脑袋当着皇帝的面交谈了。通过装饰在长翅帽上的不同花纹,还可以区分官员级别。后来这种帽子两边的长翅越加越长,超出了赵匡胤的本意,变得更侧重装饰性。

北宋的高度集权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也导致“冗员”、“冗兵”和“冗费”的不断增加,尾大不掉。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帽子的不断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昂起的头颅代表不可亵渎的高傲风骨,各式各样的帽子是个人或群体尊严的变幻,也是誓死捍卫的充分理由。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

Email:875000067@qq.com

猜你喜欢
赵匡胤晋国子路
师旷劝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翳桑之报
不当皇帝就听话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