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密码

2017-06-15 19:32陈荣陈少智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深圳政策人才

陈荣+陈少智

习近平同志上任总书记后的第一次离京考察,首站选在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创新无止境的时代信号。

时为2012年11月。回想起总书记前来腾讯大厦的情景,许多腾讯人记忆犹新。

是时,大厅屏幕显示,QQ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47亿,是全球唯一的同时在线用户过亿的互联网产品。

习近平说,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是世界潮流。他希望腾讯保持创新优势,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作更多贡献。

如今,位于南山区科技园的腾讯大厦二楼展厅,成了各界人士参观学习的地方。腾讯市值也超过3000亿美元,跻身全球前十。

除了鲜明旗帜强调改革开放这条正确的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习近平在深圳调研的一个重点。腾讯由小到大的历程表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进入总书记的视野,因为其正是深圳本土的创新型企业代表之一。

为走创新发展之路,习近平在考察深圳时还特别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经济新常态下,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五年来越来越明确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方向。

正如腾讯为深圳创新发展的缩影一样,深圳,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基于特区政策的高速增长奇迹,再到“特区不特”的疑问,近年又华丽转身为创新高地,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最强动力,为整个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演绎出新的传奇。

创新源头活水

习近平调研考察以来,深圳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

从数字上看,2016年,深圳市GDP达到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相比2012年,增幅超过50%,是2010年的两倍多。

高增长的GDP数字和一些更为关键的数据背后,是深圳经济发展从速度到质量的脉络体现。

比如,先进制造业成为深圳发展的强劲新动能。过去四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年均增长10.5%,2016年实现增加值约5600亿元,占工业比例71%,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这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66.2%,5倍于全国。

再比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主引擎。2016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增长10.6%,高于全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1.7个百分点,占GDP比例超过4成。而过去6年来,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更是连续保持了20%以上的强劲增长。

创新要素驱动已成为深圳发展的突出特征。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1%,2倍于全国水平,居全国城市之首;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5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80件,10倍于全国水平。

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仅腾讯这样的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圳,也实现了创新发展的“蝶變”。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的实践表明,只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谈到在深圳“蝶变”过程中唱主角的创新主体时,除了华为、中兴、腾讯等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很多人还会推荐研究“新型科研机构”。

按照当地政府官员的说法,这些机构属于“四不像”:具备企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这样的“四不像”,有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太赫兹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等,有近百家之多。

这些“四不像”的具体模式有些区别,比如华大、光启和太赫兹研究院是“民办公助”,中科院先进院和深圳清华研究院则属于“国有新制”,但总体看,它们体制机制灵活,都在扮演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红娘”。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华大建院5年多时,科研实力就已跻身国内科研机构十强,在全球顶级科学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位列中国第四、世界第六,是全球规模和产值最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机构。

中科院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介绍说,该院旗下的育成中心,育成企业总计逾200家,持股91家,持股企业的年营业额17亿元,资产规模逾80亿元,并形成蛇口机器人、龙岗低成本健康、李朗云计算等产业园区,院地合作助力转移转化,聚集初创型高新企业抱团发展。

这些蔚然成风的新型科研机构,和华为、中兴、腾讯等众多科技企业一道,组建创新梯队,成为了新时期特区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为什么是深圳

深圳的土地、电力等生产要素有限,没有全国最好的高校资源,也没有科研大院大所,为何会扎堆出现华为、腾讯这样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为何会培育出华大、光启这样灵活高效的科研机构?为何会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高地?

一些人说,深圳一是特区,政策有优势,二有深交所,靠近香港,有资金优势。给政策给钱给资源,这个别人比不了。

单一来看,确有合理之处,但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以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得以层出不穷,离不开当地在创新方面的“顶层设计”。

比如,从2008年进行全国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到2014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深圳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实施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促进科技创新“62条”等系列政策。

尤其前海合作区、国际生物谷等一些重点区域和项目的开发建设上,深圳更是在财税优惠、激励机制、人才发展环境、土地管理、运营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扶持。

这些不断强化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是深圳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石。但如果横向对比,对创新产业的特殊政策支持并非深圳独有,深圳政策供给出成果的秘诀,又与政策制定者的战略定力和前瞻性布局有关。

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深圳还能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主体战略,实属不易。没有这种意识和定力,恐怕深圳至今还在依靠土地财政和传统产业来保GDP增长。而如今,深圳市土地对财政的贡献已降低至不到一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半壁江山。

在创新类政策体系的具体执行上,深圳也颇有章法。

比如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这是几乎所有地方政府的创新政策都在强调的内容。深圳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创新主体下不同的“菜单”: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大型科技企业,政府放手,让市场规则去配置资源;华大、光启这样的新锐民营企业,则重点帮他们解决与传统体制机制的衔接难题,尽量用全新的配套政策体系去包容新主体;对于体制内的科研院所,则放手让他们嫁接市场基因。

简而言之,就是用政策和规划营造一种宽松的政企关系,企业需要时政府和政策会及时出现,不需要时走远一点。

如果跳出单一因素层面,从顶层设计到产业链结构,再到政企关系和深圳的企业家精神,整体看,深圳已经创造性生成了“政策引导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反哺产业,产业配套政策”的良性循环。

用不久前调任河北省长的深圳原市委书记、市长许勤的话说,按照中央提出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相关要求,深圳正在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这个创新生态之中,包括政策生态、科研生态、人才生态、创新产业链生态、金融生态、全球化资源配置生态、创新文化生态等。

也就是说,企业要钱时有钱,要人时有人,要政策时有政策,几方面互相支持,形成区域内、系统内、产业链内的共赢。

攻坚期和深水区

和整个国家的深化改革进程类似,深圳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样面临一些曲折和“通病”。

比如人才问题。

过去数年的创新发展乃至数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区的魅力,中西方文化交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冒险家”,把深圳作为寻梦的家园。

深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实施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1+6”文件、“孔雀计划”等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累计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团队64个、“海归”人才约6万人,“十三五”期间还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人、新增技能人才110万人。

随着城市扩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在降成本方面,深圳的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过快,尤其是地价、房价升幅过大,既给企业创新发展造成挤压,也加大了年轻创业者的负担。

在补短板方面,深圳公共服务供给也还存在需求缺口,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缺乏,给人们创新创业带来一些后顾之忧。

为了留住人才,深圳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创新回报、知识产权保护、住房、家人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安心生活、称心工作、专心发展、潜心提升营造适宜的环境。

不过,怎样才能用得好留得住人才,仍然是深圳乃至所有现代创新型大城市面临的一大现实挑战。

另有一些挑战,更具普遍意义。

比如,有当地研究人员认为,一方面,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深水区,每项改革都涉及到利益调整,不可避免会面临很多新矛盾、新风险;另一方面,深圳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市场机制、环境、产业结构、体系、创新能力,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些干部开始出现自我满足的情绪,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和使命感有所淡化。

除了这些改革创新的“通病”,作为排头兵,深圳也碰到过一些其他城市尚未遭遇的难题。

一家新型科研机构负责人说,他们机构的一些研究项目曾想与体制内的单位合作,一些新产品也曾想进入国企的采购体系,但由于其民营身份和“四不像”机制,与传统体系“不够兼容”,需要冲破的障碍不少。

汪建也介绍,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技术和测序仪产品,在深圳按照先行先试的办法进入市场,却因为技术太过超前,一度遭遇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限制,无法上市。

中科院先进院虽然是“国有新制”,在运营模式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在用人机制、资金使用、风险承担等部分制度上,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科研院所的框架,束缚住了进一步前进的手脚。

这些配套、衔接问题,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往往非深圳自身区域之力所能协调和解决,需要全国范围内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和制度突破,需要中央部门和地方联手,共同寻找发力点,才能将改革创新深化。

积极的信号在于,中央层面早已关注到改革先锋在深水区面临的挑战。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深圳市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这既是今后深圳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又提出了更高的使命要求和责任担当。

深圳当地人士对此亦有清醒的认识,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士表示,从“试验田”到“示范区”再到“尖兵”,特区的特殊使命和功能定位,必然要求深圳在改革和创新的新阶段,继续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深圳政策人才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