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7-06-15 11:47梁方朦徐铁光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梁方朦?徐铁光

本文为201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网络主权保障的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编号17NDJC138YB);绍兴文理学院2016年党建专项课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绍兴文理学院2011年重点课题《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权利与国际网络正义》

【摘 要】 本文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了世界历史理论对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解放将在世界历史中得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将在世界历史中得以自由。最后分析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指导当代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和谐是世界历史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一致表现,对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伟大发现,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的发展,也是劳动的发展。马克思在许多著作里对世界历史都有所阐述,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的生产力物质基础上,伴随着生产、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最终各民族之间消除孤立互相依赖。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因是互动的生产和交往,由发展的生产力和普遍的交往共同推动,尤其是在大工业时代。个人与世界历史处于一个整体中,个人的解放与发展将在世界历史中得以自由与实现。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价值取向的一致性表现在和谐,并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指导意义。本文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视域,通过其主要内容的介绍及其意义对其进行阐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内容

1、世界历史的内涵

诚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从民族性、地域性的历史到世界性的历史,生产方式、交往、分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历史的发展。

首先,世界历史的创造及发展有其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生产力的水平,一是取决于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二是取决于生产协作的程度即分工发展的水平。当生产工具日益高端、分工协作日益完善,地域间彼此被割裂的生产劳动逐渐被消灭,日趋形成相互联系的世界性生产劳动。生产力将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其次,世界历史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生产、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从原始的物物交换到如今复杂的各种交换形式,人们之间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大、方式多样化。交换内容从单一到多元、过程从低级到高级。而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的发展。生产劳动的分工变得更加细致高效。由此,生产和交往相互推进扩大。

最后,世界历史是各民族之间消除孤立后互相依赖的历史。个人归属的小群体之间不断消除隔膜,融成更大的群体。当各民族从地域性、民族性的历史过渡到世界性的历史,也意味着原来割裂独立的原始状态被彻底打破。单个人不再是孤单的个体存在,而是与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整体中的一员。原本桎梏关系的旧式分工被彻底消灭,人们的生产、交往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日趋为一个整体。历史將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历史。

2、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因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历史由民族的、地域的转变为世界性的内在动力同样源于这对矛盾。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当这些要素高度发展时,各民族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难以分割的整体。

(1)生产和交往的互动关系。交往在生产力的创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产力和交往活动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着要生产什么、怎么进行生产,而交往作为生产中互动的活动,通过语言、文字、动作向对方表达意图,生产力的创造过程也通过交往活动的展开而实现,更是在交往活动中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当人们的交往活动滞后于社会生产的时候,旧的交往活动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当新的交往萌芽,旧的交往必然会被其壮大而取代。马克思曾详细解释道“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新的交往形式又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4]

(2)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的交往是推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分工作为生产关系协作的表现,推动了生产力效率的提高。而生产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交往的普遍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因此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分工是生产活动的重要组织方式,影响着生产力的效率。普遍意义上,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新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的需要的产生,人的需要影响生产的内容、方向。从人有了第一个需要起,历史就开始发展了,但这种发展在资本主义时代来临之前都是缓慢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人作为机器的一个零件,重复动作。在历史上这个阶段是特殊的,由大工业扮演的主要角色推动历史向世界性历史转变,大工业时代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特殊动力。

“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5]机器使生产资料不断被生产,商品经济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共同的经济被重新建构。一件商品是由多国生产最终组合在一起,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依赖于多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推动工业城市的形成,并带动交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便利。城市聚集起分散的人们,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分配每个人工作,有效地将单个人训练成仅熟悉某一生产环节的操作者。快捷的交通缩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加人们工作的紧凑性。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性使得商品销往全球各地,使人们的需求有更广大的满足空间,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了重要的联结纽带。

二、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个人的价值

个人与世界历史处于一个整体中,单个人的解放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个人实现生产创造的能力。

1、个人的解放将在世界历史中得以实现

劳动是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解放劳动就是解放人类。在劳动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解放反映人的解放。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开始是依赖的关系,自然先于人存在,人的物质需求也必须首先从自然界索取。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积累,人们认识并把握住客观环境的规律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运用智慧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其次,人与人的关系也从依赖到独立到自由,人与人的压迫、剥削的关系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出,一种和谐的不损害他人的关系取而代之。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将在历史进程中突破各种限制人的网络。人处在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解放是劳动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但当人从社会关系的制约中彻底解放出来时,人并没有丧失劳动,丧失与社会的联系,并不是彻底失去分工、交往。解放了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是全然不同与以往“偶然的个人”。交往、分工将以自愿的形式开展,消除以往束缚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将以一种新的符合个性的为全部人所接受的状态构建。同样,解放了的人从事的劳动不再是带着生存的目的而挣扎着无奈地进行,而是一种快乐的发展自我的自由选择的享受。

马克思并没有说明人的解放的最终形态,人在应然上是自由自觉的,实然上是实际存在或曾经的人。人的解放发展在以往由于各种限制没有得以满足,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把人从实然推向应然发展的一个可能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人的个性将得到比以往历史中不曾出现的更加充分地发展前进。人的解放的最后答案,是人类作为一个延绵不绝的整体,在漫长时空中将得以讨论和验证。

2、个人的发展将在世界历史中得以自由

个人在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由依赖型的人到独立型的人到自由型的人,由有个性的人到偶然的人到完全的人的发展趋势。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新旧的生产、交往、分工等的交替,從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走向自由。在理想社会出现的完全的个人是不受任何阶级压迫的并且不属于任何阶级,不带有共同体的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个人是阶级的个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能力的效用,这种力量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限制人自身。这阶段的由各个人联合起来的各种运动无法跳出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牢笼。人的发展是受限制的,自由属于资产者,资产阶级的发展是历史阶段中遮盖人的本性的不应然的真实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保持着自我的个性,并且个体在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前提的联合下,自我控制发展的自由与条件。马克思曾说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盲目性。这一阶段人是不自由不自觉地。从原始社会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吃喝穿住不断劳作,到奴隶社会奴隶为奴隶主所属失去人身自由而劳作,到封建社会臣服君主靠土地种田但交税的劳作,到资本主义社会受雇佣被剥削的劳作,都没有让人感受到自我无拘束的快乐,盲目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而没有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第二个是自由自觉地创造历史的过程。这一阶段,人居于主体地位。至今为止出现的历史形态都没有做到让人们自由自觉地劳动,自由自觉地创造历史。而在共产主义下,人能够控制自己多种多样的力量,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物控制,历史的创造是通过自觉的实践的活动实现的,是符合人的本性,彰显人的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致力于解放生产力、解放人类,自由自觉是其对人的要求和目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做各种自己想做的事,尝试各种不同的职业,而不再是单单从事某一类活动的社会上的固定角色。

三、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指导意义

1、和谐社会是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表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人为主角,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据其人类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可知其价值取向必然顺应人的自由发展。但矛盾具有普遍性,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自由发展的矛盾,每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最明显的就是需要生产力为人们提供必需品。而和谐正是针对这一矛盾的而存在的特殊状态,它既顺应了主体自由发展的高度需要,又合乎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使矛盾的对抗性在协调中得以缓和及稳定。

马克思追求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代化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和谐是处于一定状态下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的特殊矛盾状态,关于和谐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类自由发展的理论。人是理性存在物,在历史的进程中,将理性渗入价值选择中,始终不断并主动地对终极价值展开追求,并由历史检验价值取向的永恒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根本上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是符合人民密切的利益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在改革进程中始终牢固和确立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享有共同的发展成果。

历史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文化为依托来推动历史的进步。以和谐的价值取向创造的和谐文化氛围是世界历史发展大环境。人类和谐的实践追求依赖于和谐文化的支撑。根据中央精神可知,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这正和世界历史的过去、现在、将来相呼应。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追求和谐的历史。从刀耕火种到农业机械化,从“天人合一观”到协调论,都反映出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全体人类的价值诉求,而世界历史的发展正检验了这一点。和谐是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价值需要,所做出的合乎世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和谐是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目的和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价值取向。

2、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世界并不是和谐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公平、不和谐的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于现实的新释义。它是科学认识现代世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需要整个世界的人类共同努力去实现的,是未来世界的在当代种下的种子。

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浪潮下得以推进的全球化本身带有众多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毒品泛滥等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困扰。这并不是马克思所希望看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终将在历史进程中被淹没。正因如此,以全人类的发展为方向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而和谐世界将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和谐世界的构建必须有其充裕的物质基础和得以交流的途径,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普遍化的社会交往。在物质和精神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要立足于实践,把新的问题纳入我们的视域。和谐世界将消灭旧的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消灭异化的剥削劳动,消灭物以群分的阶级。它将带给人们和谐的生产方式、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交往模式。民族的矛盾、地域的冲突,这些在全球化进程中遗留的问题,都将在和谐世界下得以完善地解决。即将出现的是共处的民族关系、包容的地域关系,世界的历史将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事业的发展和构建和諧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共产主义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下,非人的状况得以消灭,个性的张扬得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在和谐世界下,整个地球的人类都将抛却剥削压迫的机械式重复式的谋生劳动,将追求并可能实现自由自觉的乐生劳动,将在劳动中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义。人人劳动,人人解放,社会达到高度和谐的层面。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我们要科学地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运用于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68.124.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113.

【作者简介】

梁方朦,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法学院本科生.

徐铁光,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讲师,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