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学视角下隋至清代封建王朝对黎区的开发考析

2017-06-15 22:13李超
祖国 2017年9期
关键词:边疆王朝开发

摘要: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海南黎族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作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边疆史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值得深思和研究。本文通过从边疆史地学的角度来概述隋至清代封建王朝对黎区开发的主要举措,进而挖掘其开发黎区的意义和内涵。进而从一个整体观的角度来窥探历代封建王朝对黎区开发的贡献之所在。

关键词:边疆 王朝 黎区 开发

一、隋唐至宋元时期对黎区的开发逐步加强

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其君主对于中国边疆的发展重视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弱。在前朝所做的建制之下,隋朝也重新作出了调整。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分领五县:义伦(今儋州市西北),感恩(今东方黎族自治县南),颜卢(今海口市东),毗善(今临高县),吉安(今东方黎族自治县被);又析西南地置临振郡,领县五:宁远(今三亚市),延德(今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澄迈(今澄迈县东北),昌化(今昌江黎族自治县西),武德(今文昌市北)[1]。由此,很明显看出在建制方面,其中珠崖郡分领五县下就有两个地方为黎族聚居的地区。而在临振郡分领五县中也有两县为黎族区,可见中央对黎区的重视。

大唐王朝盛极一时,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贸易各个方面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边疆的开发同样延伸至海南岛。大唐在黎区的开发主要突出在两件历史事件上,分别为:一是在海南岛设置五州二十二县[2];二为元和二年(807年),琼管儋、振、万安六州六十二峒[3]均已归附,其中这个“峒”即表明了中央王朝势力日益深入进黎族地区,已经开始对黎区进行有力的开发。在这一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大唐王朝海外贸易发达,海南岛最为当时中国的最南端必然作为其海外贸易的中枢站,由此海南岛成为与中国与南洋群岛各国交流频繁,而岛上盛产的香料、槟榔、珍珠、热带水果等等大量奇珍异货源源不断的运至大陆地区。经过唐朝政府的有力经营海南,黎区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较快的发展,同时,沿海平原一带与汉族杂居或者与州县治所十分靠近的黎族地区也出现了汉化现象。

到了宋朝,封建王朝对黎区的开发则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历史时代。在这一时期内,封建王朝对黎族的控制日益加强,集中体现在:其一,黎峒归附空前的增加。据史料记载,《岭外代答》卷二,“海外黎蛮”条载:“崇宁中,王祖道经略广西,抚定黎峒970,结丁口64000,开通道路1200余里。”材料很明确的揭示出当地黎峒的归附中央管控的数量之庞大,并且伴有开发建设道路的实质性举措。再有“自汉唐以来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图”。也证明了在陆疆范围之内,从地域图集的角度,黎区真正地得以开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封建统治者对黎区的统治还体现在教育上,这一点我认为是前所未有之举。由此包括黎区在内的整个海南岛在南宋时期的教育都有长足的发展。据明代丘浚《琼山县学记》[4]所载:“邑有学,肇于宋。”另有证据钟芳所著《琼州府学科目题名记》[5]:“宋兴,始建学校。”由此可见,虽然海南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占据着不利的地位,但是从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开始在海南岛和黎族地区设立学校,诵经讲学,这意味着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黎族社会文明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时至元代,封建统治者在黎区的开发逐步加强,主要凸显在军事的加强上。元代作为漠北骁勇的蒙古铁骑,征战和诛伐必然是其采取统治措施的必然手段,拥有浩瀚辽阔国土的元代,自然在对待海南岛黎区的统治时同样采取了类似的征伐的手段,历史上多次记载元代统治者用“征黎”的手段获取在黎区的统治权。其中重要的军事战争有两次,其一为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十八年(1281年);其二为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三十年(1293年)。虽然在两次战争中,黎人都有有效的反抗,但是最终在至元三十年,元朝完全确立了在黎区内的统治。而元朝对黎区的开发则体现在土官制度的登峰造极。其中最突出的方面要当属任用黎族土官。这一制度的施行使得“土司制度”在元代正式确立下来,统治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统治方式的优势,利用少数民族的首领统领内部,这种“以夷制夷”的方式在当时是卓有成效的。其次,与土官制度相适应的治黎开发措施还有屯田,设立万户府的举措。据史料载,大德二年(1298年),置黎兵屯田万户府,“以其事入琼州路军抚丝司”[6]。并且到了元统二年(1334年)十月,立湖广黎兵屯田万户府,统千户十三所;原十二翼,增万安翼,共十三所。[7]所以元朝在黎区的统治加之土官制度与屯田万户府的双重措施,保证了黎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有效的统一。

二、明清两代对黎区的开发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中央统治者在认识前朝对黎区的开发之基础上,更加注重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采取的具体举措上比前代元朝更加有力。在我们熟知的屯田基础上,明代建立起了土官土舍制度、巡检司制度和卫所制度来加以统治。土官土舍制度实际在总结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统治措施,目的则在加强对海南地区的统治,尤其是黎区的统治。而土官土舍制度在施行中全面放开权力至黎峒手中,是土官制度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洪武年间,实行“以峒管黎”之制。核心就是,明朝政府直接委派流官通过各地黎族的“峒首”来实行直接的统治。这一点倒有些像建国后的民族区域自治,诚然有一些不恰当,但是实则目的确实始终如一的,即加强对黎区的统治。另外,明朝统治者还在黎族地区的隘口和要道设立22个巡检司[8]。这一举措在于加强对于黎区的管控和监察,这一点充分说明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视,如果一旦出现“黎乱”现象,或者黎民的反抗,那么中央可以通过这些巡检司第一时间掌握,进而第一时间镇压。总之在明代,封建统治者在海南共设立一府十县、一卫十一所,以及二十二巡检司的管控机构和行政军事建制。可想而之,在这样全面的数据之下,黎区的开发,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进入全盛的阶段。

在清代,封建统治者在基本沿袭前代明朝的建制和措施之外,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的管控只有加强而没有松懈。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央政府于海南设置琼崖道。其中昌化(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和陵水(陵水黎族自治县),像这些黎区依然在中央的掌控之下。总之清代在海南的建制,共辖三州十县,故史称“十三州县”[9]。此外,在对黎区的开发治理之时,在沿用前代的土官制度之外,另外加设了“海防抚黎同知署”和“抚黎局”[10],而这样的抚黎局下面的一些官职总长、保长、排长,这些官职人员皆是由黎族人亲自担任的。所以这样的做法是清政府宽抚黎区,治理的黎区的很好措施。而且这种“以夷制夷,以黎治黎”的方法很有利于黎区的发展。除了“抚黎局”的设置之外,在黎区的村峒地区仍设立“峒长”、“总管”、“哨官”、“黎首”、“黎练”、“粮长”等土官。目的只有一个利用当地黎族地区的首领管理好本民族的各项事务。另外在毗邻汉族地区的黎族地区还设置了许多墟市,如定安县的岭门市等[11]。除了墟市的设立,同样清代如同宋代一般,一样把教育放在治理的政策之中,特别是在清廷的提倡下,一些海南地方官员也采取一些发展海南黎区的教育之举。比如,张凤征“抚定流移,兴复学校,政教大行,三十九峒闻风而教化”[12]。尤其到了清代后期,清政府更加重视对黎区的教育问题,黎区的学校与入学的人数大为增加。总的来看,明清时期中央对黎区的开发进入全盛的阶段。

注释:

[1]吴永章:《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2](清·道光)《琼州府志》,卷首,《历代沿革表》。

[3]峒:为黎族的基层社会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氏族制度。

[4]载《邱文庄公集·记》卷五。

[5]载《钟筠溪集·记》卷二。

[6]载《元史成宗本纪二》卷十九。

[7]吴永章:《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8]李德洙等:《黎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9]参见《清史稿·地理志十九》卷七二。

[10]刘冬梅:《清朝治黎政策解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6期,第37页。

[1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黎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

[12](道光)《广东通志·宦绩录三十》卷二六零.

參考文献:

[1]李德洙等.黎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黎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卷一三,《陆逊传》;卷一五,《全琮传》.

[5][清·道光]《琼州府志》,卷首,《历代沿革表》.

(作者简介:李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海南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边疆王朝开发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局部抗战时期知识界的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从美国“边疆”意象看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
王朝梁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