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化对宋代先贤祠庙园林设计的影响

2017-06-15 09:00郭蕾
居业 2017年3期

郭蕾

[摘要]在宋代,经济发展、城市兴盛,公共园林广泛建设;文化进步、教化下移,公共园林也被官方赋予了社会教化的意义。以纪念古圣先贤、教化社会民众、美化城市环境、提供游赏去处的先贤祠庙园林在宋代出现,南宋建康青溪先贤祠园林是唯一留下图像记录的此类园林。

[关键词]青溪园;宋代园林;社会教化

宋代,中国历史中灿烂的一页,经济较前代进步巨大。“租佃制在广大地区已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者有了更多自主权去经营各项产业,产品地租居于支配地位”。随着农业经济空前繁荣,冶铁、造船、纺织等官、私工业手工业也取得了发展。且商业迅速进步,“商人阶层兴起;城市商业化,累积大量财富;坊市制消失,草市镇市等贸易点兴起”,城市文化繁荣。由此,城市公共园林广泛建设,重视文教事业的宋官方,也将公共园林赋予了社会教化意义。

1.文化演变推动城市园林建设

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进步促使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推动着宋代城市文化的演变,城市越发平民化和世俗化,并由此引发炽热的市民公共游赏。这种全民性的大众游赏,还得到官方的鼓励和推动。例如《东京梦华录》载,皇室元旦朝会,“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元宵灯会,“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书中还记载清明、三日一日、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庆,包括皇家苑园、御街、寺观在内的城市各个角落都呈现了狂欢式的市民文化,就如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中金明池开放时人头攒动的游园胜景。这样的热情影响并推动了宋代城市公共园林的普遍建设。南宋建康(今南京)方志《景定建康志》记载,秦淮河畔布置了横江馆、折柳亭、绣春园、饮虹桥等景观,形成热闹的城市风景带;而临近衙署区的青溪河,结合着先贤祠的建设,形成相对幽静的文化性游赏地。在成都也有夏日避暑胜地江渎池园林,宋代诗人田况的《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伏日会江渎池》,就描绘了当时江渎池的夏日美景和游乐盛况:“江渎祠前有流水,欢注蓄波为池塘。沈沈隆厦压平岸,好树荫亚芙蕖香。登舟命酒宾朋集,逃暑大饮宜满觞。丝竹聒耳非自乐,肆望观者台堵墙。”

2.城市演变推动社会教化发展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平民化氛围,也推动了宋代社会教化向下发展。社会教化是古代中国政府的重要社会职能。在唐宋时期,社会“从士人社会向市民社会”演进,在官方礼仪典制的修订中,在朝廷推行教化的诏敕里,社会教化逐渐下移至百姓层面,社会教化的实践也日趋细致具体,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而且正是地方官员将官方礼制逐渐由文本付诸实践,由士人阶层下移至民间,并逐步扩大其社会影响,才使得政府认可的文明道德成为民众遵循的“风俗习惯”。并且这样的“风俗习惯”还由官方组织的各类节俗中加以推进,呈现“与民同乐”的教化型游赏活动,如《嘉泰会稽志》记载的绍兴禹庙和千秋观,“三月五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顷城俱出”、“春欲尽数日,游者益众千秋观前一曲亭,亦竞渡,不减西园。”这样的游赏活动促进了城市纪念性、教化性公共园林的普遍建设。建康青溪园、绍兴赐荣园等先贤纪念性公共园林在各城市普遍存在,成为重要的风景标识和公共活动场所。

3.以清溪园为例的宋代祠庙园林设计

其中青溪园是唯一有图像记载的宋祠庙园林。成书于宋景定二年(1261年)的《景定建康志》中绘制了青溪园的图样,如图1。2011年玛丽安娜根据《景定建康志》复原了青溪园的平面图,如图2。

《景定建康志》载,“吴大帝赤乌四年凿东渠名青溪,……以泄玄武湖水”。吴大帝开凿青溪为泄玄武湖洪水,同时建造了一批行宫别馆,使青溪成为一时名胜,王公贵胄多在此游赏居住。589年,隋灭陈,六朝建康城毁,青溪周围的建筑也尽数破坏。唐代,青溪周边古旧颓败的遗迹吸引了众多诗人和画家怀古凭吊,以致“青溪每溪一曲作诗一首”。到了宋代,江宁/建康复兴,青溪两岸再次出现精美的住宅和园林,青溪园就是其中之一。乾道五年(1170年),为一览美景,在园内修建青溪阁。景定问(1260-1265年),建康知府马光祖将青溪“浚而深广之,建先贤祠及诸亭馆于其上,筑堤、飞桥以便往来”,“又修辟青溪阁前为飞梁,缭以朱栏,深迥汪洋,尘迹莫能到也”,青溪先贤祠园林成型,“游人泛舟其问,自早至暮乐而忘归”。

青溪园的形态根据上述两图可以看出,全园以地势最高的岛上的先贤祠为中心,島的四周青溪环绕,周围又有不同规模的小园与祠隔水相望,东为青溪阁及其附属建筑,西为天开图画园,南是万柳堤,北是清如堂。这样的结构类似于宋代负责社会教化的府、县学中广泛存在的“鲁国之图”。整个“鲁国之图”的中心为古鲁城,而孑L庙则又占据了鲁城的中心,围绕鲁城四周分布着与孑L子及其弟子等有关的胜迹,呈现向心型的空间结构。

因而向心型的空间结构成为宋代文献中的大部分祠庙园林和后代名贤纪念园林的典型格局。如严州严子陵祠庙,南宋陈公亮《重建严先生祠堂记》记日:“……于时岁事再登,功力颇裕,视前之轮奂有加焉:日三贤堂,日客星阁,日招隐堂,日羊裘轩,规模高耸,皆腧旧制,且别创遂隐、记隐二区,以翼於三贤堂之左右。寓僧有舍,休客有馆,山巅之台有亭。辟登坛之道,而级之以石,道先有亭以憩,视坛稍远,复为亭於中以便游者。阁之东偏有泉,其色如玉,亦亭於上,膀日玉泉。”可知严子陵祠庙建筑有三贤堂、客星阁、招隐堂、羊裘轩组成,左右有遂隐、记隐二园,祠庙前后山体也进行园林化建设,也形成了以祠庙为主体的向心型布局结构。又如杭州西湖的先贤堂,宝庆年间(1225-1227年)郡守袁歆建,“其地前挹平湖,四山环合,景象窈深,惟堂滨湖,入其门,一径萦纡,花木蔽翳,亭馆相望,来者由振衣,历古香,循清风,登山亭,憩流芳,而后至祠下,又徙玉晨道馆于祠之艮隅,以奉洒扫,易扁日‘旌德,且为门便其往来。直门为堂,扁日‘仰高”,也是以远山、平湖为屏,以先贤堂为核心,一径左右串联的中心布局模式。而且这样的空间结构也影响了后世祠庙园林的建设,如主要形成于明清的成都杜甫草堂。这种以祠庙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显然是为了突出祠庙作为教化主体的重要地位,以彰显教化功用。

在青溪园的营造上,不仅注重突出先贤的贤良品性这一主线,在园林要素上同样围绕众先贤的诗文、功绩进行营建,突出其积极的普世意义。园中各处建筑题名以范蠡、王羲之、李白、颜真卿、王安石、朱熹、周敦颐、真德秀等四十一位祀主的相关诗文、事迹为主题的景点,如近民堂出自史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尚友堂来自黄庭坚对周敦颐的称赞:“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中心岛西南的香远亭取自周敦颐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清如堂东的割青亭,即取自王安石“割我钟山一半青”的诗文;九曲胜处来之于造园者马光祖的感叹,“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仅能存”。在这些景点意境内涵的选择上,往往是官方提倡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尽忠尽孝的人生态度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等,而不见其他园林中退隐、避世的消极思想。

4.结语

以建康青溪园为代表的先贤祠庙园林一般由祠庙、堂宇、亭榭、廊庑和自然环境等组成,围绕主题园林要素的选择往往以具有社会教化意义内涵的事物呈现,如将祀主手植的古树、用过的器物保护起来,或将其表达忧国忧民、彰显地方历史的诗篇词章镌刻在木石上作为厅堂的陈设,还有将后世文人的评价、纪念缅怀的诗词作为对联、题匾、碑刻等悬挂陈设,彰显这类园林的社会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