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及思考

2017-06-15 15:52宋子怡郭仲楠
祖国 2017年9期
关键词:道德家庭精神

宋子怡++++郭仲楠

摘要: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在社会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辩证的看到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对于社会转型下出现的问题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孝道文化 孝文化现代价值

一、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伦理关系,是几千年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精神文化因子。从家庭亲族开始,逐步地扩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扩展为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同时,孝道文化也是精神文化 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从孝心开始,逐步养成道德的自觉意识。

(一)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百善孝为先”、人无德则不可立,国无德则难以兴。孝道文化,是支撑千年中国社会不断延续、发展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信仰和终极的人文关怀,更是我们道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达生产力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生活,扩展人作为主体在精神领域存在空间的同时,商业资本也在不断改变和侵蚀着现代人性和精神的自由。“资本”在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支配中,造成了人们在效率生活中的迟钝,在物化生活中的傲慢,在享乐观念下的粗暴和对金钱世界狂热追逐中的冷漠,社会在整体上开始失去了精神文明的深度。另一方面,植根于民族精神深处的孝道文化和观念也在情感认同和良知道义的基础上,促使人们回溯过往,寻求传统孝道带给人们在心灵上的温暖和人际关系上的和谐;促使人们在经济时代下对真正的幸福做出更深层次的反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从遵循孝敬父母的孝道伦理开始,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一个以孝道丰富滋养个人境界,回归人的价值本性的世界。这将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道德素养。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国共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联合抗日,组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地华侨华人寻根祭祖。在山西省的洪洞县的洪洞大槐树已经发展成了“根祖文化”,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的后裔在每年举办的“寻根祭祖节”时为了一个共同的“根”和经久不衰的精神纷至杳来。赤子之心,孝子之情不言而喻。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把报效国家视作对祖先的大孝行溶于血液、沉埋于心。所以,孝道文化无论是对推进精神文化建设还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助推力量。

(二)孝道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伦理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②以孝道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无不贯穿着一个“和”字,“和谐”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论语》中认为:“弟子,入者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家庭和谐与社会、国家的和谐紧密连接起来。孝道不仅是调节家庭关系的道德功用,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剂良药。一个和谐的社会往往发端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孝道文化则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紐带,从家庭的和谐推广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一步讲,当“孝道”从一种文化价值心理变成一种习惯性行为后,便具有了完善人的道德教化功能。《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孝为起点,推孝为忠,转孝立信,修身立本,孝道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发端形成了中国人仁爱敦厚、温文尔雅、爱好和平的人格特质。以孝治家,立家以和,家和万事兴;以孝治国,实行王道,不战而普天之下皆为王土。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以孝道文化为根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社会发生巨大结构转换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先贤们对于孝道文化在塑造完美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不断得到强调。

(三)“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需要孝道

老龄化问题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一个“老大中国”的时代已经来临。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1亿,占总人口的25.3%,2050年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③。如何解决现代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题。而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成熟的机制和体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归根到底,家庭养老所依赖的道德基础是孝道文化。养老问题所解决的不但是老人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陪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充分认识孝道文化的道德导向作用,建立既能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医疗护理,又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现代社会综合养老保障体系。

除此之外,新生代的“少年中国”更需要孝文化。一方面,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结构趋向单一,核心家庭沟通频繁,代沟加深。因此,必须回溯本源探索“孝道”的真实含义,积极倡导以“善”和“爱”为核心构建新型的孝道文化。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而且,“教”字本就有对人进行“孝道”教育的含义,老大中国”的幸福和“少年中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传承孝道文化。

二、关于孝道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一)对于孝文化“日渐式微”的理性认识

对待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孝文化是核心文化,对于日嚣尘上的“啃老族”,“遗老族”,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及陌生,要保持一个理性地认识,准备迎接挑战,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处在转型阶段,我们要认识到出现“啃老族”“遗老族”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第一,传统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传统农业社会下,尊敬长者,孝敬老人,主要是由于老者口传身授,不管是经验,技术,年龄都远远大于小辈者,这个时候,年轻人怀着崇拜与尊敬的态度去生活工作。现在社会,年龄不是权威的象征,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也在下降。第二,个人的观念意识淡薄,家庭的学校教育与幼儿教育放在了家庭重心的位置上,老人的社会保障得不到重视,还有些青年人是事业型家庭,往往和老人两地分居,老人长期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与陪伴。很难像传统农业社会在家里给老人尽孝道。很多年轻人认为,工作竞争比较激烈,如果赡养老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自己的工作,也会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这种偏颇的思想在年轻人心里渗透已久。

(二)关于德法相济,引孝入法

道德与法律虽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但道德与法律是永远分不开的。孝道文化不只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也有法律层面的意义。古代中国社会虽然存在家国同构的价值取向,但是“孝”与“忠”不论是在其学理进路还是现实逻辑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并且,传统孝道文化所蕴含的是人在独立人格上的不平等与政治等级上的绝对服从。

在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不可避免的走到了一起。以德为主以法辅之,德治的首要要求就是从家庭美德入手,从对孝道的恪守和力行进而延伸到社会、国家层面。当社会发展进入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加大,信任缺失而冷漠的“陌生人社会”,孝道为核心的道德他律作用随之弱化,人的独立人格的觉醒也使对法制的推崇应运而生,但社会的“冷漠”和信任的缺失并不是经济发展促使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必然结果。在对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争论与冲突中,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于“陌生人社会”冷漠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独立人格觉醒后对道德良知与公共美德的无限向往。以孝道文化为基础与出发点的以德治国的核心,是通过“孝”来增强社会成员间的感情基础,推“孝道”而成仁人之心,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营造出公平、友善、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把温情的道德与冷峻的法律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法治建设。

縱观历史,孝道文化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要认真思考反省出现的问题,要与时俱进的对待孝道文化。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核心内涵,摒弃孝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形式化和庸俗化倾向。

注释:

①杜晓平、张群生、梁玉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语言精粹》,2003年。

②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力量》,《光明日报》,2005-5-10。

③智研咨询集团:《2016-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

参考文献:

[1]杜晓平,张群生,梁玉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语言精粹[M].2003.

[2]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力量[N].光明日报,2005-5-10.

[3]智研咨询集团.2016-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B/OL].2016-06.

(作者简介:[1]宋子怡,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2]郭仲楠,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猜你喜欢
道德家庭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庭“煮”夫
拿出精神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