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似分析的事故现场图数据缺失的补救方法

2017-06-15 17:25张建赵磊崔东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交通事故

张建 赵磊 崔东

摘要:由于交警勘察事故的过程中时间非常紧迫,因此有时会造成一些关键数据的遗漏和缺失,这对后期的事故分析造成了很大困难,根据相似定理解决了一起现场图关键数据缺失的事故案例,给事故责任的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交通事故;数据确实;相似原理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98

1引言

事故分析和再现的过程中,事故现场图是必不可少的法律依据。但是往往在匆忙地绘制现场图的过程中,造成了数据遗漏和缺失,给事故分析和再现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给事故处理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对于现场图中数据的缺失,采用必要的数据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实际案例分析

图1是某事故现场图,大货车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在地面留下了清晰的制动痕迹,遗憾的是缺少了很长一段制动痕迹的长度,并且痕迹的形态有误差。根据制动痕迹计算货车的行驶车速,以及车轮抱死拖滑前的运动形态,根据这个现场图提供的数据是不可能的。

根据现场图来计算大货车车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根据其有标注12m长度的制动痕迹来计算其行驶的最低车速,但这个车速较低,对分析案情没有意义。但是我们能够发现,根据现场图所示的第一条制动痕迹的参数可以判断此制动痕迹为一条斜线,因此大货车在开始刹车时可能处于压黄线行驶状态。下面则判断其开始刹车时是否处于压线行驶状态。

2.1计算大货车车速与制动痕迹长度的关系

由现场图可以看出,大货车的制动痕迹为三段,我们假设这三段的长度分别为S1、S2、S3。当驾驶员开始踩刹车踏板到出现制动痕迹的这段时间内(制动协调时间),大货车也是向前行驶的,我们假设在这段时间内其行驶距离为ΔS。

首先根据大货车在地面上的制动痕迹,由动量守恒可以列出公式(1):

12mv2=k1μmg(S1+S3)+k2μmgS2(1)

式中,m为大货车、驾驶员及货物的总质量(kg);v为大货车开始刹车时的瞬时速度(m/s);k1为附着系数修正值;k2为附着系数修正值;μ为大货车在干燥沥青路面上制动时的附着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m/s2);S1——大货车在地面上留下的第一段制动痕迹的距离(m);S2——大货车两段制动痕迹中间的距离(m);S3——大货车在地面上留下的第二段制动痕迹的距离(m)。

大货车在制动协调时间内车速的降低量可由(2)式求出:

Δv=0.5μgt(2)

式中,Δv为制动协调时间内车速的降低量(m/s);μ为大货车在干燥沥青路面上制动时的附着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m/s2);t为踩踏时间和踩死时间之和(s)。

在制动协调时间内大货车所行驶的距离可由(3)表示:

ΔS=[(v+Δv)2-v2]μg(3)

式中,ΔS为制动协调时间内大货车所行驶的距离(m);v为大货车开始刹车时的瞬时速度(m/s);Δv为制动协调时间内车速的降低量(m/s);μ为大货车在干燥沥青路面上制动时的附着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m/s2)。

当然,由以上3式是无法求出大货车的车速的,因为在以上3式中缺少相应的未知数S1的数值大小,但是我们却可以得出S1与v之间的关系,即第一段制动痕迹的长度与开始刹车时的瞬时速度之间的关系。

2.2大货车的运动形态

在E点处,大货车开始制动,到D点时开始出现制动拖痕,到C点时第一段制动痕迹结束。如果在制动前大货车没有压线行驶的话,则直线EC应不与中心双黄线相交;如果压线的话,则直线EC应与中心双黄线相交。

利用三角形关系可以判断虚线ED是否与中心双黄线相交所示。

2.3大货车是否压线判断

在图3、图4中:CD=S1,DE=ΔS,AC=2.7m,GD=1m,如果大货车没有压线,则E点应在直线AG的右侧,因此B点也应在直线AG的右侧,这时有AC>BC(如图2);反之如果大货车压线,则有AC

由三角形相似关系可以得出:BCHC=CECD;因此:

BC=CE·HCCD=(S1+ΔS)·(AC-GD)S1(4)

現令BC=AC则:BC-AC=0(5)

联立式(1)~(5)得:v=-15.62m/s=-56.23km/h(舍去);

v=26.77m/s=99.97km/h。

因此由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可以得出:如果-56.23km/h99.97km/h则AC>BC,这时大货车没有压线。

显然v<-56.23km/h不符合实际,并且由于大货车的设计最高时速为90km/h,因此v>9997km/h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能够得出-56.23km/h

3结语

此方法虽然不能准确计算大货车的开始刹车时的准确车速,但是根据车辆的最高设计时速得出了大货车在开始刹车时处于压黄线行驶状态,已经违反了交通规则,这对交警事故责任的认定有很大的帮助,此方法虽然并不是对所有数据缺失的现场图都有效,但其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开拓了思维。

参考文献

[1]林乐川.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研究[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处理
——事故分析
对上下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
到单位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并非都要认定为工伤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基于ARM的防疲劳驾驶和二次交通事故处理的汽车系统设计
质疑与反思 秦岭隧道交通事故的关键问题在哪儿?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交通事故中新闻的角度选择
中国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