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功利化思想与高职教育的冲突探析

2017-06-15 17:12邓加强
祖国 2017年9期
关键词:功利化高职教育冲突

邓加强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困境,在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生存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境地。高等职业教育本该拥有自身的品性,但现实境遇却是背道而驰。究其根源,无非是经济社会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性与价值认同的差异矛盾。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及教育者对大学生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 功利化 高职教育 冲突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性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普通中等教育为基础,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个别移植和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即在教学水平上接近普通中学教育,又不像普通中学教育严谨、划一;在教学模式上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础,又不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突出;在教学技能上靠近专业技术认定培训或学校,又不像其具备独立的专业性;在教育目标上以普通高等教育为标杆,又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该拥有自身的品性,但现实境遇却是背道而驰。究其根源,无非是经济社会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性与价值认同的差异矛盾。”

(一)职业与技术的共存使命

在职业界定的角度认识技术一词,技术是一项生存本领,是成就职业和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在职业之前,是为职业服务的。技术由人所创造,人所操作,人所改进,是人性和物性的统一。作为18-22岁的青年,通过学习活动过程、操作工具,积累方法经验,求知探索获得生存本领,赋予了技术更多的职业使命。社会学认为,职业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谋生属性,具有为他存在和为我存在的双重意义,为他存在因而利他,为我存在因而利己,即利己和利他的结合。因此,这也印证了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中的描述:“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当职业建立在技术之上,方可成就人的生存与发展。

(二)职业技术性与技术职业化

职业技术性是指职业生涯中的技术相关,是职业的技术特质的总和。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职业越来越依赖技术的创新,愈是强大的职业发展背后,愈是有着分秒必争的技术革命。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衍生了更多更强的产业和职业,职业离不开技术,更多地表现出技术特点是当今时代的重要标签。技术在时代的催促下不断革新和分化,不断嬗变并追逐的人的步伐。技术的价值在于为人所用,服务于人和社会,即技术存在职业化的动力。然而,职业化只是技术的一种存在方式,不是技术的全部诉求。因此,职业技术性问题是性质问题,而技术职业化问题是方向问题。

(三)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曾有手工教育、技能教育、工业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种称法,称谓的不同和变化,反应的只是职业教育本身历史的演变和主观认识的差异,将其归纳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就是技术教育,两者并行不悖。职业的产生源自社会分工和技术的革新,职业技术就是为人的生存生活而生,必然是以更为细化的分工和革新为动力。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术的继承手段,内涵着人为之付出的功用和利益。功和利的存在并没有是非之别,他们的评价只存在于价值判断之中,任何主观的偏见都是不正当和不可取的。换句话说,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一种功利教育。

二、职业技术教育者的功利性

“教师从业过程中出现过度追求功效和利益、急功近利、短期效应的现象称之为教育者功利化。”即便是公立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经费不足、财政拨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教育者的收入普遍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组织同成员的经济联系,加之院校之间、院校内部各个部分之间仍然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导致优质教育者思想起伏大,流动性强。高校教育者既是授业者,也是研究者,还是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其在从业过程中强调对功效和利益的追逐,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更是突出短期效应的实现,这就更加强化了教育者功利化的意识和动力。教育者的功利化现象直接链接着教育组织和受教育者,因此也是我们思考受教育者即高职院校大学生功利化思想倾向的重要环节。

(一)教育者的功利性与组织和对象紧密相连

教育者不是孤立地存在,思想上的功利性也是与社会组织、教育组织、教育对象紧密相连并产生作用的。他们“把社会一些部门对教师的评价理解为教师的真正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教育者在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知判断上存在的漏洞和偏差必须得以重视。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西方社会不良思潮不断变异,但是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突出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包裹着个性化的外衣渗透进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高校教育没能幸免,它们在一定范圍内冲击着教育者的心理形态。这种冲击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情感的层面。理性的层面在对高校教育者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判断进行斗争,情感层面通过内化为教育者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不断腐蚀着我们本已稀缺不足的理性资源。另一方面,教育者是教育组织和教育对象的核心中介,它既接受着教育组织的管理,又要承担对教育对象的价值输送。一旦自身的道德理性和价值判断迷失,就无法从根本上完成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二)教育者的功利性源于现实需要得不到满足

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一直是处于落实于同等社会发展水平的。包括经济需要、物质需要、心理需要、尊重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与物质需要构成生产需要,属于人心理需要的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需要,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需要、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而经济需要与收入挂钩,同时受院校差别、专业方向的不同而不均衡。经济需要和物质需要的不满足必然引导教育者把心思分向社会环境去获得机会。心理需要和尊重需要与社会环境的接受度、认可度和宽容度紧密联系。我国高职院校本身长期得不到社会接受、认同,高职教育者同普通高中教育者、其他本科高校教育者心理差距明显,受尊重程度差异很大。现实需要是每个人生存生活的迫切需要,教育者对于现实需要的依赖比其他职业者更加强烈。当高职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存在困境时,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就会侵入高职教育者,成为他们工作思维的一部分甚至主导着整个教育工作过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没有解决长期存在着的教学实效性差、教学接受度低等问题,甚至由于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变化,多年来压在思政教师头上的学生课堂冷漠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难处在于它与功利主义的对立,正如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跨过双方这条对立的鸿沟需要搭建一座结实的桥梁。然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养着功利色彩,加上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教育,使这种对立更加激化,使这条鸿沟越来越深。

(一)教育面向就业,就业指向市场。就业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话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學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明确面向就业,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望。就业必然面向市场需要,以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来开展教育教学,市场是整个高职教育的指针。而多年的国家统计也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就业率在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对比中是最高的,关键在于高职教育仍然面对很多就业困境:一是就业压力巨大。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性,赋予了高职教育比较于本科阶段教育更大的就业目标,技术需要适应市场,专业需要转化为就业,就业的对口特点更加突出。尽管如此,高职第三年的实习期到就业期还是要承受市场和学生的双重压力。二是就业、择业与创新创业的矛盾。高职学生在就业与择业、就业与创业的问题上需要充分接受市场的检验与考核,一旦市场出现选择,就直接影响学生的方向选择。三是就业的稳定性。“教育—就业—市场”的一条线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只有一条路,即市场。总之,教育面向市场,职业面向市场,学生面向市场。市场成为检验高职教育的终结指标。

(二)市场与教育的冲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之一在于高高在上的理论并不能完整、准确、切实地回答市场提出的诸多现实问题。第一个问题,专业学习脱离市场。专业学习总是滞后的,市场检验才是专业学习的根本,这正是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头痛之处,也提出了教师和学生要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毕业生生存压力脱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它一直在提出问题,却没有或不能完整地回答学生的现实困惑,当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不能实现理论提出的预期,就会导致学生的不理解、不支持。第三个问题,道德理论脱离道德实践。以诚信教育为例,院校或教师本身的诚信常常经受不起考验,便无法论证高职诚信教育和合理和正当。当教育不能回答学生的现实境遇,就没有说服力,理论就不能打动学生,教育的成败界定就需要教育者反思。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冲突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暂时还没有回答也无法解决大学生功利思想问题。

四、功利主义的冲突性

(一)功利主义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认知产生的来源,认知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教育实践的功利性产生功利主义思想的认知,功利主义思想的认知反过来作用于大学生全部实践的全部过程。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是功利主义思想的现实溯源,由此产生的教育引发出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过程。同时,教育者成为功利化的教育者,功利主义教育推动着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形成了大学生内在思想的固化和外在表现的统一,表现出的自私、冷漠与现实、功利等,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以致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式的存在,对教育过程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冲击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这种环境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都带来巨大挑战,同高职院校的“大小思政”教育教学形成对立。功利主义教育激发着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变化,即教育本身的功利性是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大敌,而比功利主义教育更难受的是教育者意识不到教育本身的功利性,因为教育者本身就是功利主义的,这才是功利主义对整个教育的真正冲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功利思想只会种出功利思想,冷漠的教育者功利化地教化出冷漠的受教育者,自私的人性下教化出自私的人性,这是现实的功利主义教育,眼前的教育困境正是这种教育现象的典型反应,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效应:教育过程形式主义化、学生实用主义化、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等,已经从教育领域延伸至经济领域、生态领域。

(三)功利回归教育初心

功利主义是当前教育领域的思想难题,教育功利主义并不是唯一障碍,但需要我们重视。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文化、从知识传播到方法传授、从内容讲解到认知转化、从道德良心到思想升华,教育的全部过程面对功利与教育的冲突,需要回归教育初心。第一,教育在于育人。德育为首还是生存教育为首,无法同时完成,必须舍弃一面,目前来看,“大小思政”教育教学正是一面旗帜在化解大学生功利化思想与高职教育间的冲突。第二,教育在于导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往往因为差异化的存在不愿共同面对问题,教育者无法发挥主导教育对象的有效作用,教育过程在实质上处于形式主义的停滞状态。可见,教育没有道路的时候,导向功能性本身就是道路。第三,教育在于公平。功利主义追逐效率,追逐利益,通过合理竞争有正当性和积极的一面,但是教育不是生产,公平是各个阶段教育的追求,高职教育同样如此。公平本身就是治愈功利思想的良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李剑.教师功利化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11,(03).

[3]蒙运芳.和谐思维方式下师德自我功利性倾向的表现及纠正[J].广西社会科学,201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SZQ2016037)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功利化高职教育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