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坚守
——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彭山区委群工部部长黎文林

2017-06-19 16:29冯雅可
四川党的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彭山文林雪莲

本刊记者 冯雅可

平凡的坚守
——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彭山区委群工部部长黎文林

本刊记者 冯雅可

“需要我做的,也就是那么几点:上班来得早一点,下班走得迟一点,对待群众热情一点,心中装的事多一点,矛盾纠纷多化解一点……”

在彭山区委办公大院里,你总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来得最早、走得最迟,面带微笑,步履匆匆。“他是谁?”他就是在信访这个既无权又无钱的岗位上不计名、不计利默默工作,一干就是12年的彭山区委群工部部长黎文林。

4000多个日日夜夜,接待信访群众6000多批两万余人次,化解问题3000多个……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老上访”成了“老朋友”

黎文林的作息规律到所有人如数家珍:早上8点到单位,看一遍办公大院周围是否有群众来访,9点正式上班处理公文,中午有空就躺在沙发上打个盹儿。可大部分时间,黎文林都在跑现场,参与各种活动、会议的维稳,还有列入群工部台账上的重点人员,是黎文林需要定期“关照”的对象。

刘华琼便是名单上的一员。

这个离异多年的农村妇女,因对拆迁赔偿不满上访多年,从镇告到区,又闹到市里,群工部做了不少工作,她依旧不为所动,成了出名的“老大难”,但黎文林偏就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了。

她家电表坏了,黎文林替她找人修理;她女儿染上毒瘾,黎文林立刻帮忙联系戒毒所;她前夫的电动三轮车被扣了,也是黎文林帮忙解决的……

一来二去,刘华琼还真被感化了,不但意识到自己的要求是有点过分,还帮助开导起其他上访户来。交集一多,刘华琼把群工部当成家一样随意,进门一句“黎文林呢?”出门一句“文林,再见。”天长日久,刘华琼成了群工部的“老朋友”。

陈波也是群工部的常客。几年前在深圳打工惹上一桩官司,回乡后游手好闲,生活困难。黎文林帮他介绍工作,可没干多久就跟人打架受了伤,黎文林又托人垫付了600元钱,让他住进了医院。“你这样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咋能把日子过得下去?”黎文林替他着急,就连上午刚在市里开了大会,都专门赶到区医院去探望他,“我硬是对爹妈都没像对你这么好。”

种种打趣的背后,是信访工作人员与上访群众之间微妙的和谐关系。帮助的人多了,难免有人心存感激,每每捎点土特产上门示好,都被黎文林婉言相拒。“黎部长对群众特别实诚,能帮则帮。自己却是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彭山区委群工部办公室主任杨远东很是感慨,黎文林女儿都工作三年多了还是个临时工,自己私下曾经问他咋不帮女儿转正,黎文林反问“我为啥要帮她?”

“我们做好了,还会有李雪莲吗”

彭山区委群工部副部长干树文已经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2016年11月29日晚上9点半,他坐在彭山伟业国际影城里静静地看完了《我不是潘金莲》。电影散场,与同行的11名同事一样,干树文心绪难平。“电影就是我们工作的缩影,值得每个人深思。”难怪黎文林千方百计抽时间赶夜场,组织大家“轻松一下”。

干树文并没感到轻松,反倒觉得肩上的担子沉了。三天后的下午,黎文林召集群工部的人展开了一场业务讨论。“如果你遇到李雪莲会怎么办?”“我们能从李雪莲事件层层演化中发现什么问题?”“到底怎样才能做好群众工作?”……讨论意想不到地激烈,每个人都借评电影吐露心声,有委屈、有无奈、有反思、有献策,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内容扩展到现实中,引起了一场超过四小时的深刻讨论。

干树文记得清楚,黎文林最后说的话,“群众工作不好做,但我们每个人都用心沉下去了解老百姓诉求,哪有解不开的结。只要我们做好了,还会有李雪莲吗?”这满腔正气无形中生出一双手帮干树文挺直了腰板,“肩上的担子再沉也要挑起来,因为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没想到,还真像他承诺的那样”

黎文林的公正严明、一腔正气与他长达20年的军龄、29年的党龄不无关系。在部队,他是钢铁汉子,侠骨柔情;在信访岗位上,他不改军人本色,敢担当、善谋事。

2004年从部队转业后首次接触信访工作,“信访是啥子?要做些啥子?起初完全是懵的。”随着时间的沉淀,黎文林逐渐摸清了里面的“门道”,琢磨出一个理,“老百姓们反映的各种问题,八成以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你想,要是自己的亲人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如果你被群众的情绪影响,你就做不好这份工作。要想做好,你就把他们当成爹妈,换位思考!”这样的心得已经成为群工部同事们的共识。

黎文林(左)热情接待信访人员

2012年,黎文林被任命为区委群工部部长,当年召开的一场大会上,黎文林作为发言代表,当着台下一百多个单位、两百多号人的面,扯着嗓子喊出了“困难面前有群工部,群工部面前无困难”的宣言,台下哗然。“哎!当时我们都觉得这话说重了,覆水难收啊。”彭山区群众接待中心副主任何李霞起初有些担心。

几年过去了,那句誓言犹如埋下的一颗种子,在黎文林的悉心打理下,生根萌芽,茁壮成长在群工部人的心里。“勤学习、比进步、敢担当”,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劲,奋力干事。“没想到,还真像他承诺的那样。”何李霞说着,忍不住朝书柜望去,那里摆放着群工部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全省三无创建先进单位”的鲜红奖牌……

前不久,黎文林去市上做交流发言,话说得实在:“对我来说群众工作是最平常、平凡的工作,有时是协调一起群众纠纷,有时是答复群众咨询的政策问题,需要我做的,也就是那么几点:上班来得早一点,下班走得迟一点,对待群众热情一点,心中装的事多一点,矛盾纠纷多化解一点……” (文中刘华琼、陈波均系化名) (责编:陈晖)

记者手记

彭山区委群工部的人说,黎部长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你一听我们摆的这些事,就晓得他为啥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有激情、要求高、心思细、办实事……每一个评价都蕴含着群众对黎文林的认可。

黎文林在旁边听了直摇头,“这是我的工作啊,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你们把我说得这么好,我脸红。”“没关系,你皮肤黑看不出来,哈哈……”欢乐的笑声,让采访犹如一场老友叙旧,想到哪里说哪里,千丝万缕汇成一个个故事,真实而又鲜活。

每天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一拨接一拨的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剪不断理还乱”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完的是烦事、难事。

然而,正是在信访这个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黎文林一干就是12年。从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变成了彭山区父老乡亲心中的一座靠山,而成就这一切的不过是看似最平凡也是最难得的坚守。

猜你喜欢
彭山文林雪莲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共享情怀
雪莲: 高处的绽放
彭山老人的“彭祖养生术”
四川省文联 四川省作家协会’2011彭山诗歌散文节征文评奖结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