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互信的优良软环境,落实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战略

2017-06-19 04:00刘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反馈机制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分析了在经济转型升级视域下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主要分析了技师学院和相关合作企业之间互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分析了当前建立这一优良软环境,落实培养高技能人才战略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在经济转型升级视域下进行建立校企互信的优良软环境,落实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战略性调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经济转型升级视域 校企互信 反馈机制 教学战略

1高技能人才的内含及现状

1.1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人才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一线岗位上。

1.2特征与内涵

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强调的是过硬的专业实操基本功,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对高技能的人才的定义解读可以理解为更看重的是学习能力。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专业技能可以不断地进修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升。

1.3广东省高技能型人才的现状

当前,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的报告:201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为22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15.6%。按照国家“十二五”人才规划,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占比应达到27%左右。可见,广东省的数据低于这一水平11个百分点,而要在近两年到达这一水平也是难度是相当大的。我省之所以高技能人才比重过低,客观原因上有农民工数量庞大而导致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很大的因素,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尤其是在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人数与比重如此之低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广东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尽快使高技能人才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201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中提到:“高技能人才的成才需要一個相对完善的开发“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等诸环节。其中,最基础、最关键,同时也是最薄弱和急迫的的环节是培养。”

那么,在目前的形势下,全日制技工院校、技师学院如何匹配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落实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战略呢?笔者认为建立校企互信的优良软环境尤为重要。校企互信的优良软环境都包括什么?学校能做什么?企业能做什么?相关政府机构又能起到什么促化剂的作用呢?

2全日制技师学院培养如何匹配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

2.1建立良好闪亮“名片”,打好金字招牌

首先,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好关”,保证为企业输送的是优秀的毕业生以及实习生,能让接收毕业生的企业得以信任。这里的优秀,不仅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能力、道德层面的高尚品德。技师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而这里的就业不仅仅是追求数量,而是高质量的就业。这样才能为学院建立良好闪亮“名片”。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一是加强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师资、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改善和改进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的、落后的实习设备;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就是要始终坚持以职业教学活动为主线,根据就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工种),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进行技能鉴定。二是给予实习训练以足够时间的投入,切实保证技能实习课课时。不盲目追求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应保持适度淘汰,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加责任意识。这里要特别提到重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基础素质(吃苦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感)和核心技能的开发培养。只有这样,技能教学型院校的学生经过严格的技术技能和基础素质两方面的考核,取得证书后才能就业上岗。

2.2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为什么近年来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企业又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呢?这种两难的问题就在于目前很多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或者是课程设置与企业具体要求脱节。也就是在学校内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技能或者说学习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步伐。

而高技能教育应当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后能讲会用直接上岗。这些能力是谋生的需要,又是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技师学院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它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是与时俱进的,保证学生在校园内学到的技能可以学以致用,甚至发挥所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装备来教育学生,为社会服务。

2.3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上新台阶,可以灵活丰富教师队伍建设

可以从企业发掘优秀技师任教或者作为类似“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的头衔的工作。既然技师学院的专业教师可以申请去企业“顶岗生产”,那么,企业的优秀技师当然也可以来学校“顶岗教学”。这样,可以补充新鲜的教学“血液”,追踪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特别要到现代企业去,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熏陶。同时,建设好专业教师队伍必须有一支既懂管理又有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干部队伍,在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中寻找自身定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由传统方式向电教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市场化方向的转变,使职业教育再一次腾飞。

2.4建立企业终端需求与反馈机制

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比较,侧重于技能技巧。“高技”、“绝技”的形成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长期实践,来自于动手、思考和积累。那么,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课程体系、授课方式都不能按照传统的课堂方式。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企业的终端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学习什么。专业课的课程名称都尽量能和企业的岗位名称一致,而且课程的具体内容也和相应的岗位需求相关。这样才能紧跟市场,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受企业欢迎。

反馈机制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计划设置、教学方式上,也展现在毕业生就业反馈上。目前,大多数的技师学院在统计就业率时候,仅仅看中了当年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走向,但是没有对毕业生在该企业的后续发展进行跟踪。比如,有不少学生在毕业后短短半年内就跳槽离职,这些必然对校企合作的软环境进行破坏。我们应该在专业系部专门成立毕业生“联系员”,能够掌握毕业生毕业3~5年的信息。

3企业在构建校企互信机制中起到主人翁作用

3.1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培养。企业应该重视对于合作校方实习的安排,特别是中段实习。对待实习生,也能够做到让校方放心,让校方感受到企业给予的诚意,不仅仅让学生做一些普工的简单工作,还能够制定良好的培训计划,让毕业生在企业里工作后也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晋升,这样不仅学生从物质层面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层面的荣誉感,增强了企业荣誉感,这样,企业从中获利会更多。

目前,很多企业对待毕业生的接受还是比较欢迎的,但是对于学校的中段实习,不少企业没有充分重视,甚至敷衍了事。这点会破坏校企合作的软环境,慢慢的会让学校失去对企业的信赖。对于中段实習生,有些企业忽视和漠视这些未来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也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在所谓的“培养”上,这些其实本质上是企业“短视”的体现,也暴露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3.2配合学校方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对学校的毕业生不仅仅当年接受,未来三年内都与学校保持互动关系,反馈学生情况,甚至可以激励优秀的往届毕业生有机会回学校为学弟学妹“做报告”,开交流会。企业应该和校方的毕业生“联系员”及时沟通,也能够对毕业生进行相应的高技能培训,通过毕业生、实习生作为纽带,更进一步改善校企互信的优良软环境。

政府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相关政府机构当然不是大家长,命令委派分摊任务。而应该是建立校企互信的优良软环境的促化剂。比如分管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可以建立优秀校企对接的企业名录,并且给予优秀企业一些奖赏机制。也要善于借助传媒的力量来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突出企业进行报道。比如某某企业在实习生、毕业生顶岗实习培训工作领域有突出贡献,给予高度的重视或媒体报道,这样即使没有物质奖励也会无形中推动校企合作软环境的建立。

4结论及建议

当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明显。研究与实践表明,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景乐观,大有可为。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校企互信软环境,企业若不能转变人才观念,确立高技能人才新概念,提高对技能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学校方若不能改善教学策略和实训条件,这些势必阻碍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战略计划。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也是我们校企、政府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员参与,需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适应转型升级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刘敏(1982-),女,讲师。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技师学院图文传播技术系任教至今,长期从事图文信息处理及包装设计教学工作,2015年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及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后备级)。

参考文献

[1] 中央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J].2011:(5~9).

[2] 朱成,邹娟.经济转型升级视域下的人力资源战略性调整[J].兰州学刊,2011(12).

[3] 孙大俊.关于技能教学型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7(09).

[4] 文延莉.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方法与途径的探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12).

猜你喜欢
反馈机制
图像处理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探讨
大学生课程考试反馈机制的研究
基于适应模式转换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