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供给侧改革实践探索

2017-06-19 09:20孙文娟杨军
职教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供给侧改革

孙文娟 杨军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其核心是要将“专业分工、适度竞争、效率优先、合理流动”的理念注入职业教育市场,重点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拓宽资源流动的空间,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教集团;国际合作办学

作者简介:孙文娟(1976-),女,新疆沙湾人,经济学博士,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亚经济、职业教育;杨军(1964-),男,新疆巴里坤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副教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研究”(编号:XJZJKT-2016Y16),主持人:孙文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校级课题“PSB课程《ECONOMICS》优质资源本土化推广应用研究”(编号:16xjg02),主持人:孙文娟;乌鲁木齐职教集团发展策略研究资助(编号:2016XZ002),主持人:刘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70-04

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大量职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宽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是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探索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和质量问题不断显现。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能满足家长的愿望和学生成长的目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满意度下降。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和院校的共同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在变化,已经不能单纯依赖要素投入和投资扩大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行业分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通用化转向差异化和精准化。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学生为主,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过去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大都以学校为主,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立体交叉、互融互通的有机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都可以进行选择,既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知识体系的学习研究,读取硕士、博士学位。近年来我国到海外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正处在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出国低龄化趋势明显,这要求我国必须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

再次,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也是教师成长的的要求。教师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决定教育供给质量核心要素。高等职业的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实现“微观搞活”,通过制度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让每节课都富有价值,让学生收益,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所以,能否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能否充分调动每个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最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也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需要健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保障,高职院校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将区域经济特色和技术要求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在提升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促进就业,推进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融通衔接。

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共同决定市场所处的状态,职业教育市场的状态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来决定的。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构成了教育市场的需求方,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教育市场的供给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将“专业分工、适度竞争、效率优先、合理流动”的理念注入职业教育市场,重点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目标是实现学生、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就是由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而不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决定职业教育供给的层次和类型;就是由行业企业的需求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而不是由学校决定专业设置;由社会需要、企业需求和学生成长共同来决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不是由老师和教材决定教学内容。基于新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权力下放,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过程监管,给与职业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减少对其在专业布局、招生规模、师资配置、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经费筹措等方面的限制。允许教师有竞争、有流动;允许课程资源、师资、实训设备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开放共享,降低教育资源供给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探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国际化办学两大路径推进供给侧改革实践,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已初见成效,显示出巨大的活力。

(一)集团化办学推动了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融合贯通

乌鲁木齐职教集团成立于2014年6月,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是集团的牵头单位,由辖区内的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探索组团发展模式,基于“市场导向、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职教资源。通过制度优化和体制机制创新,试图打破常规的“条块分割”的办学思维,构建互融互通的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职教集团重点在管理体制创新、教育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共享、招生就业联动、校企深入合作等方面發挥积极作用。2016年自治区又启动了应用型本科办学试点项目,搭建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平台,促进疆内的高职院校升级和普通本科院校应用转型。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采用“4+0”模式与本科院校进行合作,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2”模式与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本科联合办学试点,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1.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多年来,各地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激励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双主体育人的目标,但是目前,职业人才的培养依然以学校为主,企业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承担企业文化体验,岗位工作参观、任务能力调研、专业实习等任务,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校企合作不深入,学校无法真正把握企业人才需求,造成毕业生的能力和企业需求脱节,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集团化办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倾斜和利益分享等办法,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1]。

2.教师素质管理动态化。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双师素质”认定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老师可以通过企业挂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是企业工作经历等途径获取双师素质认定。但是随着经济环境、政策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变化,教师的某些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新常态、新业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都要求教师的双师素质内涵应该随之更新,实现双师素质的动态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目的要促进教师在集团内院校和企业间合理流动,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化管理。

3.课程体系规范化。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规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统一标准,依据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情况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专业课程标准大多是由任课教师制定,论证不够充分,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真正指导课程教学。在职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地区,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的教学文件,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其要求实施教学,教师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比如:美国和俄罗斯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现由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互通和衔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充分论证课程标准,不能因为任课教师变化和教材选择变化就随意调整教学内容,规范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2]。

4.实践教学任务真实化。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依然是疆内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做法,部分实训项目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但由于学生的安全责任风险大、残次品率高、管理难度大等因素,企业不愿意让学生承担真实工作任务,校企合作无法深入,集团化办学就是要搭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整合课程实训、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创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等环节,推动实践教学从模拟仿真阶段向真实工作任务转变,扩大就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国际化办学实现了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本土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国际合作办学应运而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积极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需求合作办学。2009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新加坡PSB学院开始合作,通过引进新加坡PSB学院先进的专业核心课程资源、考核模式、课程评估及管理体系,帮助教师改善教学,促进学院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通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教学质量。目前有酒店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4个合作专业,经过几年的合作办学,总结出“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与新加坡PSB学院合作的4个专业项目共计32门专业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包括英文原版教材、课程标准、课件、考核大纲和教考分离考核方式。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制度规范了教学内容和质量,教学效果从前期的学生大面积补考状态逐步向引进课程成绩正态分布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随着引进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发生了变化,学生自觉开始比较引进课程和中文辅助课程之间的区别,比较引进课程外教授课和中方教师授课的区别,比较普通考试课程和教考分离课程的异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开始显现其特色和优势。

2.教师互派机制,提升了我校教师专业课“双语”教学能力。引进课程第一轮授课全部由外教授课,我校教师担任助教听课、备课;第二轮有30%的引进专业课程由外教授课,其余课程由我校专业教师授课,所有考核由新加坡PSB学院考试中心组织教考分离考试。解决了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内专业教师中消化吸收、利用转化的问题,既保持了引进课程的原汁原味,也保证了引进课程在中方专业教师队伍里的“融合、吸收、消化”,进而使学生最大程度上受益;中方教师在两种教育教学理念碰撞中不断进步;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定期选派我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新加坡开展“一对一”的课程教学培训与经验交流,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理念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能力,拓宽了视野,促进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英语分级教学和中文辅助课等办法,实现精准教学目标。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中新双方就专业英语教学问题集中进行了研讨,由于专业课程“双语”授课需要,为实现精准专业教学目标,引进了CEP课程,放弃大学英语A、B级课程。具体做法是新生进校后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成A、B、C三个级别分别进行授课,学期末根据考核结果学生在不同级别班级中可以流动,可以升级、也可以降级;同时增加口语课程,不同级别学生授课进度和课程深度不同。CEP课程分级教学和口语训练课的实施,确保了精准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的中文辅助课,在引进专业课开始课前和同期开展中文辅助课教学,提前讲授专业课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认知,提升专业课程学习效果。

4.将技能大赛和实习实训方式纳入专业教学环节。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學资源的同时,保留了我校“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特色教学方法,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选拔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做到了中外双方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有机融合。

国际化办学使学生广泛受益,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扎实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定期的教师境外学习培训机制,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教学质量;中外“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总结了一套国际合作办学经验,也为新疆其它院校的合作办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国际合作办学有效地促进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育教学方式与国际先进教育教学方式接轨,有利于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新疆的职业教育。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引进新加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和专业课程资源,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实现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将“专业分工、适度竞争、效率优先、合理流动”的理念注入职业教育市场,通过改变现有供给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娟.新疆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办学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3):18-21.

[2]孙文娟.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4):30-32.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供给侧改革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浅谈基于资源整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