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化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理性“突围”

2017-06-19 21:13庞海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序列化突围理性

庞海霞

[摘要]内容的序列化构建使学生原本无序的活动有了方向的引领,促使目标层层递进。当然内容序列化构建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学生学习需求,永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序列化;实践教学;理性“突围”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8502

纵观自己的教学实践,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感受在于,我们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序列化。由于认知上的偏差,我们总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逐层递进和内在的序列化构建。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一定要进行序列化构建。

一、序列化构建面临的“困境”

1.目标无序列,让学生爬“忽高忽低的坎”

导致教学目标混乱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刻解读《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不同学段的目标界定。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的。而我们的教师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只顾课堂“出彩”,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忽高忽低,出现了三到六年级同上“一节课”的局面。

我在优课竞赛中上的是三年级的问卷设计指导课,反思当时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还是拔高了教学目标的。三年级的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了解问卷的基本结构”,而我在教学的时候,却已经让学生设计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了,结果当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学生既没有对问卷的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学会怎样设計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中年组赛课的几位教师中,还出现了“降低”目标的情况,其中有位教师把六年级的问卷设计指导课硬生生地上成了低学段的课。教师对目标的肤浅解读,最终让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失去了螺旋上升的终极定位。

2.评价无序列,让学生走“似曾相识的路”

由于对目标把握的失衡,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流于形式。同样是指导学生确定主题的课,我们的评价永远是“你的主题真好”“你想的跟老师一样”等等。更可怕的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听到的都是同样的话语。这些评价的形式过于单调,缺乏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性。长此以往,教师的评价就会失去吸引力,更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了。

3.活动无序列,让学生做“重复无挑战的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但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主题活动单一。即使有不同的主题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也仍然是比较单一的。由于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的活动始终是重复的、没有思维挑战性的,不管是哪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几乎都是采访、上网查阅资料、调查等等。

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由于没有对不同学段的目标进行准确把握,导致“拔高要求”或“降低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就会失去兴趣或者失去信心,也会影响整个主题实践活动的质量。

4.培训无序列,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在农村学校里,却很少有专职的教师,几乎都是兼职的。这就需要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培训由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序列化意识,导致培训的效果不太理想。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首先希望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但现在的一些培训,由于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整体水平的认识,内容和形式没有体现序列化,导致“没吃饱”和“吃不饱”等现象的滋生。参加培训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教师进行序列化培训,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序列化构建的理性“突围”

1.目标序列化,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

省标中对于不同学段的目标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教师首先要对其进行深刻的解读,并结合具体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活动的具体目标。只有这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提升才会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还以“问卷设计指导课”为例,三年级的目标仅仅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问卷的基本结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防止“拔高要求”的现象出现。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弄清楚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来设计问卷。同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的目标就是设计问卷。这样,学生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就会水到渠成地提升了。

其实,只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的时候,随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情为准绳,相信我们的目标一定会转化成学生学习的“跳跳板”。

2.内容序列化,让学生学得“精彩纷呈”

内容的序列化构建,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和科教学要领的独特处理,三位一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活力四射,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有思想,更具内涵。

文化课堂应当强调课堂中的文化韵味。在课堂上,要有一种和谐舒适、相互吸引的曼妙氛围,有一种专属于人的精神气象,有一种相互关怀与信任的心与心之间的交融感觉。这样的课堂,往往会有一种被称为“内在素质聚合力”的磁场,正是这种难得的磁场,最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文化课堂中的“文化韵味”是整个校园文化在一个班级、一堂课等具体时空的真实反映。

二、从“为何”入手,厘清打造文化课堂的初心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包含物理空间、人文时空和精神领地的。通过走访,笔者发现,目前很多学校所形成的学校文化比较侧重在物理空间上,尤其是仅仅停留在校园墙面、走廊与教室的布置上,或者停留在校训、校歌、校旗等能够外显的事物层面上。诚然,这些层面、形式也的确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常见表现方式,但它们终归是属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仅有这样的外显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正所谓“外化于形”,仅得其表,唯有“内化于心”,才能得其神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校文化渗透并内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而教学工作的渗透,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其深入课堂,渗透在每一个40分钟里,渗透在每一间教室里……唯其如此,才能使学校文化深入人心。

这就需要教师来发挥作用了。尤其是教师的特有的教学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个性在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可见,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备教学个性的教师,甚至可以说,教学个性是文化课堂的体现。

而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问题也不少。教师们习惯于或根据教参按部就班地展开“别人订制”的教学流水线,或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不花力气”的教学设计。长此以往,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教参和网络之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进程中早已熟悉自己反复教授了多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以说其课堂教学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正因为如此,走打造文化课堂之路,无疑是精进教师教学水平,丰富和凸显其教学个性、特点的最优选择。所以我们提倡打造充满个性的文化课堂——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以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独特风格,使学校文化与自身教学特色、文化品位、思想情操等一并融入課堂之中,使学生在更加优质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的同时,真切地体验到学校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促进其个性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借“教而优”的东风,夯实文化课堂产生的基础

有人会问,是不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打造优质的文化课堂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文化课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其一,学校文化的建立,必须是自发生成的、积极正直的。调查发现,有不少学校的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属于为文化而文化,校方请来一些所谓的专家、文化人士,走走过场之后为学校套上一个与自身并不相符的文化符号或标签就成。大家都知道,这种闭门造车或舶来的所谓学校文化并不能作为打造文化的基础。真正的学校文化,一定是长期办学经验的沉淀和升华,它比起当下那些时髦、流行却不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伪文化”,正直得多、积极得多、有价值得多。唯有这样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被教师们融入课堂之中,打造出有品位的文化课堂来。像我校提出的“恒本教育”,就有它独特的内涵,它基于“教而优”的理念,其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永远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走科研兴校、文化立校的道路,坚持多彩的、充满生命灵动的课堂,坚持学生在学业上的拓宽的发展,坚持举办具有幸福感的学校和教育。它是我们学校文化课堂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的文化课堂反过来又可以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二,教师的文化意识,必须是自觉的、健全的。自觉的、健全的文化意识,是文化课堂的前提条件。自觉的文化意识是指教师在自发生成的学校文化与“教而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实践,自觉地产生将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识,这种意识是自觉生成的,具有意识性与目的性,体现出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学校文化为依托,将学校文化的理念精髓内化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清晰并且有目的的设计与规划,力求做到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像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康德智能,优质幸福”,我们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康德智能”全育,但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有所侧重,尽量上出多彩的、充满生命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优质幸福”的体验。

其三,教师对常规教学的驾驭,必须是熟练的、自信的。教师作为文化课堂的设计者,想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文化,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内容有相当熟练的把握,达到自动化的阶段,“教而优”才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课堂。当然,这种熟练的、自信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搭建一些科学、高效的平台。像我们学校实行多年的“师带徒”活动,对于年轻教师常规教学的熟练驾驭,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遴选、鉴别,找出一些成熟型的教师担任领头雁,让其带领大家搞研究、做课题,锤炼每一个有志者,不断成长。譬如去年年底以笔者名字启动的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遴选坊员的条件之一就是成熟型教师,组织这样一个团队开展“成熟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课题研究,目的就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品位,强化学校文化在每一个课堂上的真正落实。

(责编韦淑红)

猜你喜欢
序列化突围理性
堵车“突围”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Java 反序列化漏洞研究
上微突围战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
饿了么突围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Java序列化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