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

2017-06-19 21:15潘丽娜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模糊性根源语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语义模糊性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更加深入了解模糊语义,从而保证话语交际的正常进行,避免造成交际失误,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语义;模糊性;根源

不少语言学家和语义学家都试图努力精确地描写语言和语义,可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语言具有客观的而又普遍存在的模糊性这一特殊属性。当我们分析语义的模糊性时,可以明显发现词语所代表的意义的模糊对语义的模糊性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以词义的模糊性作为切入点,探讨语义的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便有迹可循,笔者认为一般主要有以下的三个原因:

一、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矛盾

语言符号具有有限的、离散的特点,而客观事物和现象却是无限的、连续的,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用有限的词语形式标示无限、连续的事物的矛盾导致词语定义的界限不清,致使词义产生模糊性。当人们在对某种客观连续体进行切分时,得到的相邻两个阶段之间总会有一个“过渡区”,这就导致了两个相邻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边界模糊现象”,所以表示这些范畴的词语具有模糊性也就在所难免。这些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用于描述时间、年龄、方向和颜色等具有连续性的客观实体的词汇。例如,一天24小时是个时间连续体,人们只能将其大致分成几个阶段:黎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晚上、夜晚、午夜、上半夜、下半夜。而相邻两个词(如“黎明”和“早晨”)之间的具体界限是什么我们很难精确描述,只能说个大概。又如,与时间范畴密切相关的表年龄范畴的词语,如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都是逐渐过渡的,其生理变化过程没有截然的分界。而语言中却能用有限的几个词语将这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成块的加以组合并进行分割,那么难以截然分明就是这块与块之间的边界。

又如,一个人在某个固定地点环顾四周,方向的变化是连续的,空间是呈辐射状的无限延伸扩展的立体。然而语言中通常用有限的几个方位词来表示方向,如“东”、“南”、“西”、“北”,又或者,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等表示更详细一点,但任意两个相邻方向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分明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区分个大概。又如,颜色在光谱上是连续不断的且数量极大,可是任何一种语言标志颜色的词都是有限的几个或十几个;如“红、橙、黄、绿”等,这些词把连续的光谱分割成若干个界限不清的片段这样,颜色词的语义便是模糊的。人们也可以推论出,与此相仿的过去、现在、将来之间或春、夏、秋、冬之间也很难找到某种明确的界限。毫不夸张地说,诸如此类的模糊现象在日常交际的语言活动中随处可见。

人们试图用有限的词语形式表示无限多的、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现象,把本身没有明确界限的、无限的事物人为强制地进行分类,结果就造成事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逼近这个分类模型,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是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语言中某些词义模糊。

二、新事物出现冲击原本固有的明晰概念

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始终处于时刻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难以用一成不变的词语来进行准确定义的,过去明确定义的某事物(或称物体)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变化以后会在某一时间衍生出游离于既成类属的新事物,因此某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和定义会由确定渐渐趋向模糊。例如,以前古人认为鲸鱼是一种鱼类,但后来发现其实是哺乳动物,这个鱼定义的类属界限就不那么明确了;“阴阳人”的出现使男性和女性的界限模糊起来。

又如,经济学中一般把现代化大生产中的社会经济分为两种形式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然而,在中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权力资本经济”。洪朝辉先生在《“三角思维”与“中国特殊论”》一文中提到,“权利资本经济”是一种基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本杂交的混合经济。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它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很难把它归类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或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权力资本经济”就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中间过渡地带”,从而使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人们过去对某些事物所做的明晰的分类变得模糊起来,原来描述这些事物的词语概念不再明确,界线难以确定,其结果就使原本约定俗成的词义呈现出了亦此亦彼性,即模糊性。

三、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语言本身理解的差异性

社会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只有用于交际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语言随着社会群里的分化而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变体,而这种变体会形成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这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例如:一个农民、一个宗教信仰者、一个喜剧演员,他们对美学的探讨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正是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的文化熏陶也是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吴振国.汉语模糊语义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晓明.模糊性:人来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潘丽娜(199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文学硕士,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向。

猜你喜欢
模糊性根源语义
语言与语义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