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2017-06-19 19:32刘龙
中国市场 2017年16期
关键词:梁漱溟

刘龙

[摘要]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通过阐述中、西、印三种文化之不同的三种路向说,向世人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固有价值并且以极大的信心预测了今后必定是中国文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复兴。这在当时全天下都在讨伐中国文化,急于将其像洗澡水一样倒掉的主张滔滔皆是,盈于天下的情况下,梁先生的主张是振聋发聩的,他真不愧是现代新儒家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文化三路说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306

1《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问世的时代背景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当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之作。该书甫一问世,便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深刻的反响。

众所周知,东、西文化之间的比较是20世纪初中国学界所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欧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西方势力不断涌入中国。在这一波中西遭遇中,中国迅速败下阵来,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如何合理解释中国失败的原因,如何找到西方比中国强盛优势之所在,而使中国人能够得以学习、借鉴而赶上西方,便成为社会各界一致关注的重要问题。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中国的有志之士先是认识到中国人器物不如人家,于是魏源之“师夷之长计以治夷”之说始倡,于是洋务运动兴起。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想单纯通过器物上模仿西方以达到求强求富目标的破产。于是中国人又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是政治制度不如西方,于是戊戌变法兴起,立宪制度、代议制度开始开始在中国得到鼓吹。辛亥革命的胜利虽然推翻了满清帝制,但是随后国内出现武人干政,继而军阀混战,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的民主制度空在口头上而不能落实。那么,从器物、制度上模仿西方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更加深刻地反思,正如梁先生所说:“西方的根本文化才是产生其火炮、铁甲、声、光、电这些东西的根基。而这些东西对于东方从来的文化是不相容的。”[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ZW)]新文化运动便是一场以彻底涤荡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民主、科学,以改造中国人传统国民性的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全盘西化”。其中陈独秀、李大钊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西方文化开出的最富成就的果实,而中国传统文化开不出民主和科学,是中国落后的总根源。

我们看到,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先生并没有否认当下的中国要实行“全盘西化”的策略,他与以陈、李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中国文化在未来的独特和重要价值。梁先生并不是反对西洋化的守旧派。相反,他对守旧派非常反感。认为他们自己思想的内容异常空乏,并不曾认识了孔子学说根本精神之所在,而只是没有内在精神的“死板板烂货”。[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7.[ZW)]他认为民主和科学这两种精神是完全对的,只能为无批评无条件地承认,即要对西方化要“全盘承受”。但是,他又自信中国文化的固有价值是不可泯灭的,虽在当下的中国暗而不彰,但是在日后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为何梁先生对中国文化有如此高的自信,这源于他对中、西文化特质的独特认识。下面拟详细述论之。

2《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梁先生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彩色?不过是他那为生活样法最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的便两样罢了。”[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ZW)]在梁先生看来,“意欲”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成员生活的根本内容和动力。中国人、西方人和印度人对于生活有着不同的意欲,而意欲是文化的源头活水,各文化意欲不同,那么满足意欲的方式即不同文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ZW(]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与文明是不同类型的东西。文明是制度、器物等有形迹的东西,而文化是无形迹的决定文明的不可见的东西。文化是社会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创造出来的。[ZW)]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说法。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中国、希腊、印度三大地区各自诞生了风格互异的文明体系,并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沿着各自不同的脉络发展。所谓水流九派,各有不同的路子。梁先生的观点也与此类似。他说:“大约大家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认为人类文化总应该差不多,无论它是指说彼此的同点,或批评他们的差异,但总以为是可以拿着比的。其实大误!它们一家一家——西洋、印度、中国都各自为一新奇的、颖异的东西,初不能相比。”[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1.[ZW)]在梁先生看来,中国人没有发展出民主与科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压根就没有想发展民主与科学的意欲,所以梁先生大胆推测说如果中国不遭遇西方,而继续保持闭关自守的状态的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发展不出民主和科学。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文化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意欲之所向不同[ZW(]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8.[ZW)]。那么,中、西、印三方文化各自的意欲是什么呢?

梁先生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以上的三种不同的意欲就决定了西、中、印三大民族的不同的生活样态。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遇到问题时都是努力去改造局面,克服困难,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这种路向便是本来的路向。有了这种路向,科学与民主便会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因为意欲向前,所以西方人在改造自然方面矢志不移,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方案,使得前人的经验都被规范化、程式化而形成科学,而后人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科学的方法要变更现状,打碎、分析来观察,这是向前要求的态度。而民主是对于种种威权势力反抗奋斗而得到的,这又是向前要求的态度[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8.[ZW)]。对于中国人来说,应付生活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他并不想奋斗地改造局面,而是回想地随遇而安。比如一个人生活困难,他不求去想办法多赚钱去改善经济状况,反而只在这种条件下改变心境,保持心态的平和,而从贫苦的生活中自得其乐。第三路是印度人想走的。他们遇到难题就根本取消问题,而否定生活。

西方文化虽然创出了民主和科学,但是“向前要求”又有过度发展了的理智纵容其自然的欲求使其无限地扩张,漫无边际地追求。理智的发达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嫉妒之心。功利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尤其是欧战的爆发更加凸显了西方精神的危机。梁先生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兴起后,工具理性在西方受到普遍的批判,而非理性因素得到高扬。西方以前学者所说的关于生活是有意识,尽由知的作用来做主的观点现在在西方已经被摒弃,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无疑影响了梁先生。他认为摒弃理智,崇尚直觉正是西方心理学理论的重大转变。他说:“我们的行为动作,实际上都是在直觉支配我们,理智支配他不动。”[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1.[ZW)]而西方人的毛病就在于其专任理智而忽视直觉。而理智有一种向外求得伸展的本性,一味向外逐物,这样人的生活就倾斜在外边,而心灵不得安宁。而孔子的主张恰恰与之相反。孔学的精髓就是专任直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梁先生说平常人都是求一客观淡定的道理而秉持之,孔子全不是这样。孔子对事物持有一种不认定的态度。他所赖的唯有直觉。这种直觉便类似于孟子所曰的“良知良能”,或王阳明哲学中的“良知”是,这种直觉又是一种社会的本能,是人性善的根源。孔子的求仁,就是要努力保证直觉的敏锐明利,就是让其自然而发,随感而应,与物为春[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1.[ZW)]。梁先生又说:“人类的所有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仁人只不过是顺着自然流行中的法则而已。这流行日用不知的法则就是天理,完全听任直觉就自然合天理,而于直觉之外要打算计量,就是私心。理智只是一个计度的工具,不能具有德行的意义,所以孔家商直觉而黜理智[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4-152.[ZW)]。

可以看出,梁先生认为以仁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所代表的第二路向正可以补西方文化之弊,梁先生说:“盖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以前人类似可以说在物质不满足的时代,以后似乎可以说转入精神不安宁时代;物质不足必求之于外,精神不宁必求之于己。”[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0.[ZW)]西方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物质问题的解决,所以至此人与人的问题便显露出来,西方文化在遭遇困境,发觉第一路向走不通之后,调转过头,去开始走向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第二路向便是未来的趋势。

中国文化既有如此之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现实中中国却处在如此之落后挨打的局面呢?在梁先生看来,世界文化的应然发展是第一路向、第二路向、第三路向是渐次发展,不能躐踏等,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经历过第一路向而直接走向了第二路向,这样中国的态度就拿出来得太早了,因为在中国,物质问题还尚未解决。而西洋文化的胜利,只是在于其适应人类的目前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不在时宜罢了。在人类文化的初期,不能不走第一条路,但是中国人不待将这条路走完,便中途拐到第二条路上来,把以后要走的路提前走了,成了人类文明的早熟,这样中国在第一问题的世界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一种文化只有到了有用它的必要的时候才有价值,所以中国文化只要能补上第一路向的课,再继而到了该走第二路向之时,这第二条路向的价值光芒一定会熠熠生辉。

在讲完了文化的三路向之说后,面对当下的中国,他又开出了什么药方呢?就是“提倡一种奋往向前的风气,而同时排斥那向外逐外的颓流”。[ZW(]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3.[ZW)]就是将第一态度含融在第二态度中去,就可以适合今日中国第一第二的过渡时代。对此,梁先生提出,要倡导“刚”的态度,用“情感的动”代替“欲望的动”,这样就能够弥补中国人的夙来短缺,解决中国人现在的痛苦,又避免了西洋的弊害,付了世界的缺短。[ZW(DY]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4.[ZW)]

以上就是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主要内容。梁漱溟向世人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固有价值并且以极大的信心预测了今后必定是中国文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复兴。这在当时全天下都在討伐中国文化,急于将其像洗澡水一样倒掉的主张滔滔皆是,盈于天下的情况下,梁先生的主张是振聋发聩的,他真不愧是现代新儒家的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梁漱溟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梁漱溟的“不贪”
一块钱听课费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