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程晋芳亲情诗的艺术特色

2017-06-19 15:02陈吉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平艺术特色

陈吉

摘要:程晋芳是清代乾隆时期的诗人,还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与同时代的袁枚、翁方纲、戴震、钱大昕、赵翼、洪亮吉等人齐名。其所创的诗歌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是其亲情诗叙事巧妙,感情真挚动人。本文就其生活经历和所作的诗歌内容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此分析其亲情诗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程晋芳;生平;亲情诗;艺术特色

一、程晋芳的家世及生平

程晋芳(1718—1784),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今属安徽)人。乾隆年间(1771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后改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还被举荐纂修四库全书。从祖辈开始,在淮扬一带以业盐为生,经过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铸就了“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而以汪、程为最著,之祠以数千计”[1](P613),“程氏尤豪侈,多蓄声色犬马”[2](P77)的辉煌,在淮扬一带远近闻名。然程晋芳极好读书,少年时购书就达到了五千六百余卷,“见长几阔案辄心开,铺书其上,百事不理”[3](P1),一生先后收录五万卷书,并召才学之士于家中共同探讨。早年从师储风崇、顾震沧、程绵庄等人学习五经,又跟着刘大魁学习桐城派古文,还师从方世举、方贞观学习写诗。所以程晋芳自小就接触了各种文学作品和优良的教育,加之其勤学好问、认真严谨的求学态度,使其“年愈长而学愈进”[3](P1)。

程晋芳仕途坎坷,屡试南围和京兆不第。其间,程父程母先后离世,三兄弟皆不善于经营与生活。以致盐务耽搁而钱少进,且“好延接宾客,宴集无虚日”[3](P2),又“好周济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3](P2)。又将会计交付家奴算计,任其盗侵,入不敷出,故家道从此中落。但高宗南巡给程晋芳的穷困生活带来了转机。程晋芳应诏试,名列第一,授官内阁中书。于是他弃了盐业,携全家北上。九年后,成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因纂修四库有功,改授翰林院编修。在京期间,其学问越做越好,可是家却越来越贫,身边家当包括祖传物件因生计而被变卖殆尽,即使有俸禄和朋友的资助,也改变不了在京的窘境,依旧是负债累累、深沟难填。乾隆四十九年,程晋芳告假赴陕,却不曾料到途中染疾,客死他乡,卒年六十七岁。程晋芳为人仁慈谦虚、宽容大方,金天翮在书中曾描述过程晋芳外貌的俊美,“晋芳秀眉方颐,美髯须”,“每吟论意得,阔步容裔,袍褶风生”[4]。且乐善好施、嗜书好学、终生勤奋,最后却因贫致死他乡,十分令人可惜。在《批本随园诗话》中,时人谓其“胸怀洒落,有孟尝、信陵之风,好学而不迂,好友而不乱”,可以说是学界的楷模。

二、诗歌内容与特色

程晋芳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一生所著作品十分丰富,如《蕺园诗》、《勉行堂诗文集》等。其作品中最出色、贡献最大的就是诗歌,袁枚曾评价道“鱼门太史于学无所不窥,而一生以诗为最”[3](P4)。而程晋芳也觉得“所学,惟诗自信”[5](P357)。洪亮吉在《道中无事偶作论诗截句二十首》中写道“游戏诗应归苦海,性灵句实逼香山。同时老辈犹难及,只许钱程伯仲间”[6]。其诗歌不仅题材多样、体裁多变、语言更是精炼优美、隽永有味,不失为一颗值得研究的隐藏着的明珠。而亲情诗是程晋芳现有可考的所有诗歌中份量最重的,情感最真实的。作者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真切动人的诗是由于作者不幸的生活遭遇。翁方纲曾在《蕺园程君墓志铭》中提到:“君诗善言情,缠绵往复于家世盛衰,侪偶聚散,娓娓数百言。”[3](P846)道出了程诗中蕴育真情的特点。

从古至今,亲情一直都是文人们不会遗漏的题材,而在程晋芳诗歌中也有不少抒发亲情的佳作。在其有关亲情的作品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兄弟的关心和思念之情;二是哀悼追思妻和其子之情。首先是叙写兄弟情谊,程晋芳兄弟三人的感情是高尚的。在家境富裕的时候,他们不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不务正业、争夺家产。相反,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文学追求。他们并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上寻找慰藉。他们经常一起研习经文,讨论诗文,如《勉行堂诗集》中的《送舍弟述先之广陵》、《别述先》和《別弟偶如》等等。通观程晋芳写给其兄弟的诗歌内容,一是表达对伯仲深深的思念之情,怀念儿时三人在一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流露出回归家庭亲情的强烈愿望;二是对其兄弟的诗文表示肯定与鼓励之意。程家兄弟三人无论少时还是暮年,对文学都有着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特别是程晋芳和其三弟之间,就算两人不在一地,寄往两地的书信都是带有研讨诗文的经验和做法,还传达出老时还要在一起学习的愿望。

第二类主要是回忆哀悼先后夭亡的孩子和追思亡妻,较兄弟之间的感情就更为感人。乾隆元年,程晋芳娶第一任妻子萧氏,萧氏温柔敦厚,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但不幸的是萧氏所生的两儿一女皆先后夭折了。程晋芳在《哭子六首》的序言中曾说:“乾隆十年八月五日,男升庆殇,生三岁矣。儿生有异质,遽尔夭谢,情之所感,不能自禁,得诗六章,以写哀悼。”[3](P34)这个三岁的孩子正值最活泼、最好玩的时候,偏在这时不幸逝世,这对父母是多么大的打击,又要承受多少痛苦。《哭子六首》其一就表现出作者陷于无尽的悲伤之中,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爱和与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瞬间变成了过去、化为了回忆。中间部分写失去爱子后作者的状态,头发愁白了,夜里也睡不着,日日夜夜心都在哭泣。最后一句写的更是声泪俱下,痛失爱子是多么令人心痛的,这样的悲痛岂能用“肝肠寸断”这些言语来表达的。而从其后五首看,程晋芳对其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也十分喜爱这个孩子,更多的是希望这个孩子振兴家业。因程晋芳这一代,程家已由业盐向文士转变,故后五篇里除了表达思念孩子,抒发悲伤之情,就是这类“太上忘情非我辈,读书真种望佳儿”、“英物人间未易留,彩云飞尽水东流”、“聪颖原难到卿相,辛勤犹望继弓裘”[3](P34),可见程晋芳对此子的期望之大。然幸运之神没有降临在程晋芳的身上,两年后,妻子萧氏过世,加之程父程母早已过世,程家三兄弟不善经商业盐,而又都好仗义疏财,入不敷出,很快便由盛转衰,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这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幸让程晋芳变得更加敏感,只能借助诗歌来渲泄悲伤的情感,这份或悲或喜的亲情,使他慢慢地在平凡的生活悟出人存在的真谛,谱写出最具真感情的动人诗歌。

这类“平淡中见真情”的诗歌在《勉行堂诗文集》里还有很多,如《哭馨儿》、《哭丑儿》、《悯女》、《忆女顺如》和《馨儿病愈后作》等,每篇都写的很朴实无雕琢之色,但失子之痛却跃然纸上。这里面有“且看啼笑慰中年”,孩子给诗人带来的快乐幸福之感,也有“剪水双眸玉雪清,石麟期汝振家声”[3](P35)对佳子的期望。但因命运的捉弄,程晋芳的儿女接二连三地夭折了,“三十年中十失儿”,他只希望孩子能平安健康的长大,但这残酷的现实让他不敢奢求,只望上苍保佑孩子平安“且祝长庚宜福命,感嫌中岁少男儿”,虽是平易的话语,却显得感情真挚而又沉重。因备受折磨和打击,诗人自此自我安慰“逍遥托遐情,余事付吟讽”,轻松豁达的背后藏着多少酸楚和悲伤,是不为人知的。

此外还有表现对亡妻真挚的追忆思念之情,也感人至深,如《悼亡三首》其三:

宛转残钗缀凤凰,七尘难觅反生香。经年磕饭依彭泽,几日清斋傍太常。

此后更谁谙食性,濒行犹为理衣箱。那堪毷氉归来侯,落叶繁霜赋悼亡。

落第的低徊失落和失去爱妻的悲伤一同袭来,诗人因生活遭遇的种种不幸而濒临崩溃。另外两首同是满满的真挚动人的感情,失去至亲的悲伤与痛苦使诗人在黑夜里无法入睡,只能黯然神伤。有“故衫在笥犹沾粉,娇女扶牀最感人。”[3](P90)诗人在收拾行李挥泪不舍离开之时,偶然发现竹笥里亡妻的旧时的衣物,忆起当年妻子靠在床边的娇柔之态,不禁感伤万千,心中无限悲凉。化抽象的思念之情到具体的事物中,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哀痛与心碎之情。有“蛩语正当无寐夜,鸟栖偏近最单枝”[3](P90),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在孤寂清冷的夜晚,连鸟儿落到枝头的微弱声音,诗人也能听的一清二楚。“漆园作达吾差解,只恨归期缓二旬”[3](P90)一句可见诗人与其妻的之间深厚的感情,遗憾归家的日期要推后,不能早日与亡妻相见,在其二中甚至还期望着死后能和亡妻团圆,这份温婉的思念,让人为之动容。

三、结语

程晋芳的诗贵在“真”,以“真”从乾嘉文坛上脱颖而出,赢得了同时代甚至后代人的赞赏。如“平生绝学都参遍,第一诗功海样深”[5](P344)、“平生所为诗,岂让唐宋人”[7]等等。他的诗歌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浅近自然、通俗浅易是他的语言风格。他的诗歌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动,是因为他的诗歌不做作,贴近生活,一字一句都熔铸着他最真挚的感情,從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看见诗歌发光的本源。他还融汇各家之所长,巧妙地结合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陷入传统的创作方式中,创造出一首又一首温婉细腻、缠绵往复和动人心弦的优秀诗歌。

参考文献:

[1]殷安如,刘颖白.陈去病诗文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3](清)程晋芳.勉行堂诗文集[M].黄山书社,2012.

[4](清)金天翮.皖志列传稿[M].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5](清)袁枚.随园诗集[M].三联书社,2014.

[6](清)洪亮吉.更生斋集·诗集卷[M].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本.

[7](清)沈大成.学福斋集[M].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8](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 魏世民.桂树黄鸟两相依——论袁枚与程晋芳的交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01).

[10]程志国.程晋芳研究[D].兰州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生平艺术特色
傅忠诚教授生平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元曲三家生平新考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朱德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