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和纠正方法分析

2017-06-20 14:20严蓓蓓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6期

严蓓蓓

【摘要】 目的 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和纠正方法。方法 15例EDTA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血液标本采用不同抗凝剂后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为(53.2±20.0)×109/L, 分别与枸橼酸钠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结果(150.5±49.6)×109/L、手工计数血小板的结果(153.0±48.6)×109/L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枸橼酸钠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值与手工计数血小板的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枸橼酸钠抗凝剂无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替代EDTA-K2抗凝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钠;血小板计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6.04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血液分析仪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临床诊断、治疗及合理用药方面, 血小板数量的正确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小板计数的抗凝剂通常是EDTA-K2, 它为国内外自动血液分析仪所常用。然而在少数情况下, 它可能导致假性的血小板减少症, 如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如果在临床工作中此种现象未及时发现, 往往容易引起误诊误治, 增加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 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EDTA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标本在日常检测标本中的比例很低, 国内报告其发生率约为0.09%~0.20%[2, 3]。检验人员如何能排除干扰, 及时发现并纠正, 如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能有效解决因EDTA抗凝剂依赖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这一问题, 翻阅《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等若干相关文献, 找到了一种简便可行、血小板结果可靠的纠正方法, 即枸橼酸钠抗凝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5月住院的EDTA所致血小板減少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的皮肤均没有瘀点和瘀斑, 也没有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道的出血病症等。每位患者都被采集末梢血做血小板人工计数, 并抽取EDTA-K2和枸橼酸钠各一管抗凝静脉血。

1. 2 仪器与试剂 SYSMEX XN-9000希森美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相应配套试剂和质控品;双目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改良牛鲍(Neubauer)计数盘;瑞氏染液(珠海贝索公司);草酸铵血小板稀释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来配置[4];两种抗凝管由成都瑞琦公司提供。因枸橼酸钠抗凝管中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是9∶1, 因而血小板检测结果应该乘以系数1.1, 文中均为校正后的统计值。

1. 3 检测方法

1. 3. 1 仪器分析 严格按照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液流水线分析仪的操作规程, 分别对枸橼酸钠和EDTA-K2管中的血小板数目进行检测。

1. 3. 2 血小板手工计数 由2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检验师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操作规程[4], 同时进行血小板的显微镜计数, 每个标本计数两次取其平均值。将每位患者的EDTA-K2和枸橼酸钠抗凝血都进行推片, 血涂片经瑞氏染液染色后用显微镜镜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DTA-K2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为(53.2±20.0)×109/L, 分别与枸橼酸钠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结果(150.5±49.6)×109/L、手工计数血小板的结果(153.0±48.6)×109/L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枸橼酸钠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值与手工计数血小板的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血涂片经瑞氏染液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EDTA-K2抗凝血涂片中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血小板聚集;而枸橼酸钠抗凝血涂片中的血小板则呈均匀散在分布状态。

3 讨论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在体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主要参与止血过程和血栓的形成, 在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5, 6], 是最常用的临床试验项目之一, 所以血小板计数的准确度是关键。

检测血小板目前的常规方法是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抗凝剂被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为首选抗凝剂, 是因为其能与血液中的钙螯合形成螯合物, 从而防止血液凝固。但它在临床的实际运用中, 会偶尔发现EDTA-K2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7, 8]。这可能是因EDTA-K2会导致血小板活化, 使血小板正常形态发生改变, 由双面微凸的圆盘状转变为圆球状, 从而引起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的某种隐蔽性抗原的表位构象发生了改变[9-11], 与血液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发生了免疫反应, 并且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 从而最终导致血小板的聚集[12, 13]。如果这种计数减少没有被及时发现, 往往容易引起误诊误治, 增加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 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 因此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纠正显得十分重要[14, 15]。

EDTA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如败血症、肿瘤及肝硬化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某些相关性疾病及采取治疗措施后发生。本实验中15例来自本院肿瘤科7例、呼吸内科2例、老年风湿科2例、骨科3例、肝胆外科1例, 这些患者中以肿瘤科的患者居多。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存在某种自身免疫抗体, 引起体内免疫反应有关;也有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机制或采取放化疗对机体的刺激有关, 从而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这些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总之, 在检测血小板数量发现减少时, 应先观察仪器上血小板直方图有无出现翘尾现象;如果仪器有报警提示血小板聚集, 首先应观察排除微小凝集, 是否由采血不顺畅而导致的, 然后推片制作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检, 观察血小板的分布情况。一旦认为属于是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 应及时跟患者的管床医生沟通, 改用枸橼酸钠抗凝血进行复查。因枸橼酸钠抗凝剂无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 它可以替代EDTA-K2抗凝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 具有简便、可靠、有效等优点, 建议将其作為解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这一问题的首选方法进行检测, 从而避免因假性血小板减少造成的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 胡先泳, 陈峻.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检测. 血栓与止血学, 2013, 19(5):227-229.

[2] 宓庆梅, 施巍宇, 郝梅莹, 等.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10):719.

[3] 田雪玲, 陈涛, 张伟鹤. 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5):64-65.

[4] 叶应妩, 王毓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36-137.

[5] 朱立华. 实验诊断学.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265.

[6] 喻志慧, 陈煜森.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5, 21(5):799-801.

[7] 熊祝嘉, 岳志刚, 吴秀茹, 等.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误诊1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7):728.

[8] 生红梅, 宋梅, 尤建鹏.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疑难病杂志, 2012, 11(2):117.

[9] 王怀莲, 王颖. 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2):54.

[10] 许文艳, 涂云贵, 杜巧丽. 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8):1157.

[11] 卢晓燕, 赵利鹏, 徐萍. EDTA抗凝剂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4):272-273.

[12] 林建华, 刘万里.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研究进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1):6-8.

[13] 王欣. EDTA导致的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数值明显改变的观察与分析.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1(6):78-79.

[14] 郭家权, 黄涛. EDTA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 海南医学, 2011, 22(23):46-47.

[15] 关向前, 陈发珍. 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及其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 17(3):2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