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2017-06-20 17:10赵子勰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6期

摘 要 大陆联盟体系,可以认为是由维也纳体系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立中间的一个过度体系。是由普鲁士以及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也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所建立的。它的建立标志是1873年的三皇同盟的形成,解体标志是1894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整个大陆联盟体系,是俾斯麦温和的“大陆政策”的延续,目的是在欧洲大陆的范围之内,联合除了法国之外的欧洲大陆强国,通过结盟的形式对法国形成遏制,并保持一种多级的均势政策,以保证德国的安全与稳定。但是俾斯麦所创建的大陆联盟体系并不能阻止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甚至于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三皇同盟本身也是脆弱的。这篇文章将浅析一下俾斯麦所领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也将讨论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围绕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关键词 三皇同盟 神圣同盟 铁血政策 大陆政策 世界政策

作者简介:赵子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30

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欧洲均势的打破

说到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不得不提到同属欧洲风云人物的梅特涅所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梅特涅所积极推行组建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成为维也纳体系维系的核心,维持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几十年的和平。他建立起列强之间的均势体系和欧洲的协调机制。“维也纳体系”的两个基本点是正统原则和均势原则,正统原则是要在欧洲维持帝国的统治,保护王朝统治。均势原则则是要通过做大国之间的调节者,来缓解大國之间的矛盾,通过结盟等方式来制衡强国,保护奥地利的国家安全与稳定。欧洲在打败拿破仑之后,对于拿破仑战争的检讨,使欧洲各国都意识到意识形态可怕的威力,各国随即加强了本国的封建王朝统治。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到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革命,这次革命不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开始在全欧洲范围内传播。从意大利的一月革命到维也纳和柏林的三月起义,整个欧洲的封建王朝统治受到了共和制思想的强烈冲击,共和制思想的广泛传播势必影响到了维也纳体系的正统思想,维也纳体系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衰弱。

而维也纳体系另一个基本点均势原则的衰弱则是源于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战略要冲,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西部是法国,西班牙,南部是意大利,东部毗邻波兰,俄国,是大国博弈和斗争的一个主要战场。德意志的分裂也是欧洲长久以来不会爆发大规模,整个欧洲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空间,对整个欧洲起着“刹车”的作用。欧洲各国对于德国的统一都是不那么情愿的。作为德意志联邦最强大的邦国,普鲁士有着统一全德想法。帝国宰相俾斯麦,对内使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方法,建立关税贸易同盟,整合除奥地利之外的德国力量。对外奉行“铁血政策”,以强硬的手法,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全德。德国的统一使得全欧洲最重要的战略缓冲空间消失,并在俾斯麦富国强兵的政策之下,德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超过当时周边所有的国家。这使得维也纳体系所造就的均势政策彻底瓦解,德国的统一和崛起使得维也纳体系再也难以为继。

二、俾斯麦的战略选择,均势格局的调整与延续

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之中,对于法国,它是最残酷的。法国,自古以来就与德国紧密相连,双方不得不随时提防对方,因为一国若要扩展自己的战略空间,就必须要压缩另一个国家的战略生存空间。在欧洲屡次战争后的国际会议之中,双方都竭力的削弱对方,以保证自己国家的战略安全。普法战争之中,德法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法兰克福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使法国的民族主义情节爆发,对于德国仇视日增。

俾斯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能漠视法国在民族主义情节的挑拨之下快速发展,对德国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在国际战略学之中,谈论到,在一个充满秘密外交与欺骗外交的国际社会,各国都要做出应对不同情况的对策预案。在确立最终会和法国长时间敌对情况下,就谋求建立一个机制,来应对法国可能的崛起,对自己的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俾斯麦建立“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是想要采取一种结盟的方式,来对法国进行封锁,遏制法国的发展。

这里我们就要说道德国的一项具有联系性的战略思维。对于德国来说,它最怕的是两线作战,德国之所以难以统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处在很多大国的势力辐射范围之内,特别是法国和俄国。为了防止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德国总是采取先与东方或西方结盟,来缓解一方的压力。然后着手解决另一方的问题,为德国自身扩宽战略空间,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在俾斯麦看来,俄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伙伴,也是其遏制法国和解除自身东部安全威胁的最好的国家。所以俾斯麦需要德国的帮助,同时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奥匈帝国也是能增强德国一方的重要力量。而奥饿两国同时也对德国有着利益诉求,俄国和奥匈帝国都需要借助德国的实力和声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三方在权衡之下,在1873年,三国的元首在柏林会晤,达成建立“三皇同盟”的协议。

俾斯麦一心是想建立一个严密的机制,同盟来对抗法国。对于法国,是想在其壮大之前,找到机会将其力量进一步削弱,使其屈从于俾斯麦所建立的欧洲秩序。1875年,德国找到了一个机会,法国购买了一万匹均码,并向国会提出了新的军队编制法。德国对此感到怀疑,认为法国有发展军事,威胁德国的企图。德国就此事件对法国发出警告,法国予以还击。两国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就在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欧洲列强,包括德国的盟友俄奥两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的考虑,对德法之间的矛盾进行干预,想缓和德法矛盾,并且阻止战争的爆发。德国被迫像俄国保证永不进攻法国。这件事情,让德国和俾斯麦都意识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总是按照德国的意愿去实行,对于法国,德国所能做的只有遏制,尽力的阻止法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俾斯麦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将自己的“大陆联盟体系”定位成一个多级的均势体系,意在维持各国之间的均势,防止战争的爆发,同时遏制法国的发展,保护自身的安全。这是对维也纳体系的一种延续,也是欧洲当时各个大国的想法,努力的维持现状,相互制衡。

三、巴尔干问题的激化,德国内部的分歧日深,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难以维系的大国关系走向对抗

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大陆联盟体系,都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东方问题”,这是一个长久困扰欧洲的问题。而巴尔干之所以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也是因为“东方问题”牵扯着欧洲主要几个大国的利益,包括民族,政治,宗教等,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在巴尔干地区被激化。“东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奥斯曼在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之后,无力再维持自己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统治,于是,巴尔干半岛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个海峡也成了欧洲列强竞相争夺的目标。

俄国对于巴尔干地区的渴求是最强烈的,历代的沙皇都想占领巴尔干地区,打通黑海与地中海的通道,在如此的机会之下,对于巴尔干势在必得。而另一个对于巴尔干也有强烈的战略需要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要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奥斯曼帝国,来保证自己在印度的殖民优势。而法国和奥匈帝国则是分属英国和俄国阵营,他们在巴尔干地区也有自己的利益。而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俾斯麦其实是最为难的一个人,为了维持三皇同盟,又尽量维持欧洲大陆的多极均势格局,俾斯麦要做一个调停者。但是巴尔干问题,对于俄国和英国来说都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无法让步和妥协。先后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保加利亚危机,使俄国元气大伤。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而在“东方问题”之中德国两边不得罪的暧昧态度也让斯拉夫人大为光火,认为这是德国的背叛,三皇同盟条约摇摇欲坠,这时候德国国内的分歧也开始出现,主要是帝国首相和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对于德国国内,俾斯麦耀眼的功绩甚至盖过了皇帝的光芒,这让威廉二世难以接受,同时,两人政见得相左也让二者分歧加深。俾斯麦一直奉行的是温和的“大陆政策”,并且只关注与欧洲大陆的事务,并没有到海外抢夺殖民地的心思。而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不同,对于英国,法国等殖民大国在海外殖民地取得的丰厚回报,威廉二世也很眼红。于是他提出德国要走“世界政策”不能局限于欧洲,要向世界去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也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对于保守的旧官僚代表俾斯麦,威廉二世既爱又恨,但最终恨大过了爱,勒令俾斯麦辞职。国内的政治环境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俾斯麦还在当政时期,随着意大利的统一,俄国对于德国的不信任,同时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加剧,使得俾斯麦不得不对调整自己的大陆政策。建立了和意大利,奥匈帝国的“三国同盟”,一是防止东西方法俄可能出现的威胁,另一方面,也出于自身的考虑,满足扩张的要求。但是俾斯麦并未放弃三皇同盟,仍然将俄国争取为盟友。但是当俾斯麦下台之后,情况就改变了,威廉二世在外交策略上更加的反俄联英,这更加造成了俄罗斯和德国的疏远。最终在1894年建立法俄同盟,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正式宣告破产。

自此,德国在威廉二世的领导之下,走上了以“世界政策”为指导的全球的扩张政策。德国处在欧洲中心的位置,还实行战略扩张的政策。这让周边的国家不得不产生恐慌,德国很容易就成为了欧洲的众矢之的。德国这个国家,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是可悲的,它的崛起比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困难,因为它的崛起会受到全欧洲的注视与抵制,并且一直处在东西受敌的困境,包括南面的统一的意大利也是其威胁,这让德国的发展十分困难。处在大国战略对冲的地区,是德国的不幸。

德意奥三国同盟的形成和法俄联盟的建立,到后来英国和法国,俄国相继签署协约,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架构基本形成。二者围绕巴尔干半岛,以及海外殖民地等问题,展开激烈对抗,最终矛盾激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总结与反思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崩溃是内外因的共同结果,内因是与威廉二世之间的矛盾,是德意志旧官僚和德国容克贵族之间的矛盾。外因是欧洲大国围绕巴尔干,殖民等问题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打破了多级均势格局,同样的,由于德国自身的崛起,扩张战略的实行,欧洲缓冲地带的消失,强有力一极的出现,也让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不能只局限与小范围,国家与国家之间。涉及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战争开始爆发。

俾斯麦建立的均勢格局,温和的“大陆政策”以无法适应当时整个欧洲的国际环境,这是大陆体系失败的根本原因。结盟与遏制,也不能使得别国屈从于自己的意志,只会在均势格局之下,加重双方的恐惧与猜疑,引发军备竞赛,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这个道理,放到如今的国际社会也是相通的,结盟政策之下,双方不断拉朋唤友,组成两个对峙的联盟,就如同冷战时期的华约和北约,如果不是双方都是核大国,战争很可能一触即发。这就是一种均势格局之下由双方猜疑所引起的战争隐患。结盟终究不是解决国家安全隐患的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3]朱瀛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