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共同体:中国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工作教育问题研究

2017-06-20 17:56周平双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摘要:本文通过从过去的经验与不足中反思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实困境,创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理念,提出完善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路径建构,旨在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教育。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16;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一、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化缺乏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质极强的学科,在师资力量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但很多教育者不是专业科班出身,在专业教育上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学生的专业考核也只是考察了专业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时间、实践效果难以保证,其一是缺乏长期稳定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真正深入去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意义;其二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与帮助,很多学生难以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用于理论研究。

(二)职业化滞后

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得益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市场化竞争机制下,职业化道路的实现也是顺其自然。然而,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先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还没有明确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体系,社会工作的职业功能被政府组织或者部门包揽,社会组织成长不够成熟,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不匹配,导致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纷纷从事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逐步造成大量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局面。

(三)本土化不足

中国社会问题复杂,尤其在转型这一特殊时期,不得不借鉴西方的经验,于是造成很多理论都是“拿来主义”。虽然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中国社会服务实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也在日益进步,广大的社会工作学者也在不断加强专业领域的研究,出版教材刊物,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相对于西方的论著而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教材存在着数量少、不够系统化等问题,这种情况对于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二、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理念

第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是学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则为我们不断接近这个目标的提供发展的方式,毕竟时代提出了问题,理论自然而然用来解决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多方共同努力,整合社会工作实践,培养社会学想象力,回归专业现实,知行合一,关注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这是未来社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广大社会工作专业莘莘学子共同奋斗的目标。

第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又不能排斥西方的社会工作教育成果,它接受着更高层次上的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关系的制约。实质上,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本土文化也有一定契合的地方: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目标上,都本着“助人自助”原则;在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互助的理念上,都强调一种无形的责任感以及爱的精神;在个人的权利和民主观念上,都尊重“案主自决”原则。

第三,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悠久,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却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多样性。一方面,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许多社会工作理论成果问世,城乡实地社会调查开展的如火如荼等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在转型中带来一系列问题,但现有的社会工作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就得从本土国情与本土社情出发,究其根源,不断从解决各类问题中积累经验。

三、完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路径建构

(一)打造专业化学科共同体

现如今,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急需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发展,充分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价值空间。针对社会工作教育学科体系方面,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色,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针对高校社会工作教育问题方面,需要整合高校机构资源,实行专业化管理。针对社会工作教育者而言,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针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而言,用专业化服务获得社会认可。

(二)创造良好地职业化环境

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针对广泛的社会工作现象而言的。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工作人才,重视社会工作教育,充分弥合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对接。其次,政府在规范社会组织注册运行标准的基础上,应当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培养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最后,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应当建立自己的职业规范,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给予从业人员以保护措施,建立职业威望,塑造行业权威,提高专业水平。

(三)本土化与本土性相结合

本土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及实务技巧的成功经验,总结本土经验。本土性旨在将那些土生土长的,与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助人模式应用到社会工作教育当中。为了适应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发展的要求,各大院校可以根据院校的特色,确定社会工作教育的研究方向,比如:政法类的院校对于社会工作教育可以侧重于司法社会工作,医学类的院校对于社会工作教育可以侧重于医务社会工作等等,发挥院校优势与地方资源,将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与本土性相结合。

时代在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建设。面对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与本土性这四座大山,我们肩膀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中国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应该好好借助这个机会,打造专业共同体,重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完善世界社会工作教育。

參考文献:

[1]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马亚静.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社会工作,2007(3).

[3]王君健.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土化研究初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3).

[4]王正中.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职业化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3).

作者简介:周平双(1994-),女,江苏南京人,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与释宪机制的构建——转型期二元释宪机制的证立与基本架构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