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层公务员成长外部环境

2017-06-21 13:58马正立
桂海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

马正立

摘要:县域政治生态作为基层公务员成长的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基层公务员的成长过程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新旧问题如落后政治文化的遗留、选任机制存在的弊端、基层公务员精神懈怠、利益裙带关系、个体和集体关系失衡以及权力高度集中等在某种程度上会交织呈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县域政治生态系统陷入恶化境地,并成为基层公务员成长的现实障碍。考察导致县域政治生态恶化的影响因素,并着力通过搭建文化体系建设平台、优化基层公务员任用机制、把握党性教育行动路径、实现县域政治生态法治化、推进县域政治改革创新、治理“一把手”综合症状等多重方式,可以从源头上重构县域廉洁政治生态,为基层公务员成长搭造助力阶梯。

关键词:县域政治生态;基层公务员;成长环境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过程应以加强组织建设为前提,积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即“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一、县域政治生态:基层公务员成长的现实土壤

县域政治生态作为一种政治领域的关系状态,聚焦于县级政治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主要体现为一种整体的从政环境或政治风气。县域政治生态作为一个系统环境,是基层公务员成长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对基层公务员个体素质与能力具有影响是必然的。实践证明,县域政治生态环境作为基层公务员成长的影响因素,决定着基层公务员个体素质与整体队伍能力的提升,而干部队伍素质的优劣,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县域政治生态形成过程。人的行为与个性特质以及环境特征相关,个性特质与环境特征相互作用,并促使某些个体行为产生,并影响个体成长过程。基层公务员处于一定县域环境中,虽然没有与动态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建立有形契约,却依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寻找内在心理契约,形成一种隐藏的约束或互动“焦点”。这种具有内在诉求的心理契约是否可以最终履行,并实现干部个人与组织整体的共振,在某种程度上受政治生态环境影响。基层公务员成长过程需要一种可以满足其需求层次的县域政治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养分。可以说,有序、和谐、合理、公平的县域政治生态,可以促进具有共同特质的基层公务员健康成长,并使带有某些特质的优秀干部获得不断上升的空间。

县域政治生态环境与基层公务员成长过程是相互关联的。基层公务员个体成长的结果又往往间接影响基层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县域党组织与县域其他领域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县域政治生态廉洁程度。具体来说,县域政治生态影响基层公务员的理想与信念。由于个人的办事风格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并与所处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县域政治生态也影响基层公务员的作风与意志。

二、基层公务员成长现实障碍:县域政治生态堪忧现象

(一)文化流毒滋生县域政治生态“雾霾现象”

文化為政治发展提供一种稳定的心理基础。就县域政治发展而言,以家族、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村落文化深刻影响着县域政治生态的心理结构。村落文化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资源,往往与县域环境其他政治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县域文化,并对县域政治生态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当前,某些县域政治生态内弥漫着各种遗留的落后政治文化,例如“官本位”“人治化”“权力崇拜”和“潜规则”等。这些落后政治文化是传统文化扩张和外来文化侵袭等因素叠加所形成的复合体,即受文化转型紊乱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客观影响,也受党员干部政治文化底蕴缺乏等主观因素影响。基层公务员政治文化底蕴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历史经典认识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不透,对现代执政理念认识淡薄。进一步讲,落后政治文化得以存活的根源在于基层公务员政治修养欠缺,这也是干部成长的主要障碍。

(二)选任弊端破坏县域政治生态“中枢神经”

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堪忧,往往可以从选人用人上发现问题源头。选任机制不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制度就可能被“架空”,导致选任“硬杠杠”的“阀门”失守,某种程度上助长拉帮结派等选任的不正风气。从而形成“山头主义”或“小圈子”等利益共同体,导致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的好干部被“凉拌”。由于监督约束成为“软棉花”,“增量”腐败继续存活,“四风”问题时有发生,良好的政治生态很难形成。一些价值观迷失乱象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基层公务员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促使县域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的精神因素。

(三)精神懈怠侵蚀县域政治生态“免疫系统”

“风起于青萍之末”,不正风气盛行源于基层公务员精神懈怠,这也是基层公务员成长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障碍。基层公务员面临业绩难出、危机难控、群众满意度低的现实困局,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硬能力”不足,更多是“软能力”缺失,例如价值取向、作风修养和政治信仰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软能力”不足与政治生态不良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某些基层公务员道德陈腐或精神萎靡的主要根基往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出了问题,精神荒漠化、人格低矮化对其他基层公务员精神懈怠具有诱导作用,从而导致县域整体政治生态不良。

(四)利益裙带关系污染县域政治生态“血液系统”

“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县域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社会不公、权钱交易、贫富差距等现象。利益矛盾是恶性政治生态产生的深层诱因。对县域政治生态进行本真扫描,会发现“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所呈现的利益格局很难被打破。基于“经济人”利益最大化驱使,基层公务员行为很容易被这种盘根错节的固化的利益格局所束缚,畸形的利益取向则可能扩散并污染着党内政治生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受困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所孕育的种种错综交错的灰色特权利益链条。基层公务员一旦被这些链条所捆绑,则很难冲破利益联盟的拉拢。党内政治生态“退化”带来的这种利益流弊,归咎于利益分配制度的失衡所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促使利益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利益固化藩篱的阻隔以及利益诉求渠道的不畅阻碍了基层公务员健康成长。

(五)个体和集体关系失衡带来县域政治生态蝴蝶效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干部的个体权利与被授予的政治权力并未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干部个体权益诉求并未得到公开的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被压抑状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干部个体利益逐渐得到承认,但市场力量往往通过赎买政治系统内干部的方式来寻租权力,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干部所掌控的由公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体权力,从而将公共利益以隐蔽的方式转化为个体利益。加之,政治系统中的干部充当裁判员与运动员双重身份,这便为基层公务员通过其他方式寻求自我满足提供了捷径,从而造成整个政治系统发育不良。

(六)权力集中导致县域政治生态沉疴累积

在某些县域管辖范围内,“一把手”甚至可以一锤定音行使有如“土皇帝”般的权力,这些“一把手”的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力量。市场投机力量不同程度抱有“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意识,想方设法在“一把手”弱点软肋上下功夫,观察周围领导的喜怒哀乐以便投其所好。上级监督鞭长莫及,内部监督走过场,群众监督难符其实,“一把手”违纪违法“前赴后继”现象时有发生。

三、优化县域政治生态:基层公务员成长有效路径

“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2016年党的建设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池水污染了,水中的鱼病了,给鱼治病的同时,净化池水更显重要。只有县域政治生态获得改善和净化,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得到铲除,基层公务员才能健康成长。“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的县域政治生态环境是基层公务员成长的有利条件,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廉洁的政治生态,为干部成长提供现实路径。

(一)搭建文化体系建设平台,筑牢县域政治生态的文化根基

涵养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文化是先导。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纪法规需要匹配的信仰、道德、习俗等政治文化体系的强有力支撑。为此,要保障干部成长、消除县域政治生态“雾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构建文化导向机制和文化教育机制,以提升基层公务员对先进文化认同度,持之以恒地推动多重政治文化有效对接和科学衔接。其次,丰富和创新先进政治文化活动载体,加快构建风清气正和为政清廉的新型政治文化。再次,培植基层公务员精神家园,提高现代政治文化影响力和覆盖力,补足基层公务员精神内需,培育县域基层公务员的新型公务伦理。最后,完善先进文化系统建设,加强廉洁文化、道德文化、激励文化等文化子系统建构,使优良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文化理念合理融合,打牢县域政治生态的文化“压舱石”,引领基层公务员坚守理想信念,培育干部健康成长的文化之“钙”。

(二)完善基层公务员任用机制,更新县域政治生态造血功能

正确的用人观不仅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内在要求,也是干部成长的基础保证。由此,优化县域政治生态,应合理构建基层公务员任用机制,使其具体化和常态化,为廉洁干部成长建立长效机制。中共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其基本精神就是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选好人、用准入的关键。政治上不靠谱、与党或群众离心离德的人即使能力再大,也不能给予重用。应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民主推荐程序,没有经过群众推荐和组织考核的人员不能被例入使用对象。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加强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的监督,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实行基层公务员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影响的,坚决追究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把握党性教育行动路径,构建县域政治生态自净机制

“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基层公务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党性教育是提升公务员党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坚持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将红色考察或理论宣讲相结合,有效运用诫勉谈话或警示处置等手段,全面提升基层公務员的公德心、忠诚度和自觉性。将党性分析与组织生活有机统一,通过“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周末大讲堂”“微课堂”等方式,切实净化基层公务员思想灵魂。其次,增强党性教育的实践性。切忌那种飘在半空、难以触摸的党性教育培训方式,避免不通“天线”或不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再次,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基层公务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紧密联系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

(四)实现县域政治生态法治化,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系统空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县域治理法治化是防治腐败、重构廉洁政治生态环境的基本依托。基于现已构建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群众支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入手,在法治框架下查处现存的各类恶化县域政治生态的问题,使县域治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这是净化和重构县域政治生态的根本方向。要强化法治的实施力度,限制和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范围、运行方式、运行条件和运行程序,最大限度地压缩滋生不良风气的空间。此外,提升基层公务员队伍整体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基层公务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使其在重构政治生态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五)推进县域政治改革创新,拓宽县域政治生态廉洁建设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必须深化各领域改革”,“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由此,应推进县域内各项方针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促进县域政治改革人本化、公正化、科学化、民主化。首先,完善化解利益矛盾的政治沟通机制,以此疏导群体利益冲突,协调利益纷争,保证下情如实上达、上情顺利下达,避免政治生态被破坏。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使县域经济改革措施受到群众的认同,提升县域政治的稳定性。其次,通过“网络问政”等形式,拓宽群众政治表达的吸纳与回馈渠道,逐步完善网民参政议政配套制度。健全党委政府与网民的经常性沟通对话机制。再次,创造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氛围,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减少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为净化政治生态打牢基础。

(六)治理“一把手”综合症状,发挥县域领导班子团结作用

塑造良好的县域政治生态需要特别重视提高“一把手”的道德素质,使其政治行为合乎道德要求。县域政治生态恶化问题往往由于权力过分集中的“一把手综合症”所导致。那么,防治必须对症下药,以制度创新来弥补制度缺陷,建立一套充分发扬民主、便于制约监督的机制。首先,根据领导班子的工作性质、人员构成和其才能、特长,来进行班子人员的组合,发挥整体优势。这样会有效调动领导班子整体积极性,避免“一言堂”现象。其次,健全党内民主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的“票决制”,最大限度发挥群体智慧,促进领导班子团结,为干部成长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再次,完善巡视制度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巡视汇报、意见反馈、落实整改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做到短期巡视与长期监督相结合,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

[2]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l N.2015-03-2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4]张大共.关于法治反腐的思考[EB/OL].http:,/dangjian.peopk.com.cn/n/2014/0116/c117092-24134903.html.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六)[EB/OL].http:Hcpc.people.com.cn/n/2014/0806/c164113-25413247-3.html.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基层公务员
南疆地区基层公务员人才流失的问题探析
基层公务员行政道德责任缺失与强化
浅谈心理疏导在基层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监督体系建设刍议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河南省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分析
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基层公务员培训研究
基层公务员的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形式化:县乡基层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中的共性问题
我国公务员诚信行为动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