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史海拾珠

2017-06-21 14:03赵思远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视角多维度

【摘 要】修海林先生以史海“沉浮”这样的视角,赋予了渊源流长的音乐史学更深层次的生命律动,增强了书著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表述方式与著述过程看,本书兼具创新性和独特性。表述方式的创新体现为使用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著述过程则呈现出史学与美学两个专题的详尽叙述。尽管大部分史学著述都以通史的方式进行写作,但相同历史建构方式却能够以全新的视角进行阐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通过研读与学习先生的这本著作,犹如沧海拾珠,使人振奋精神。作者不但在音乐史学上对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繁简有序的阐述,而且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建构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介绍。通过两条线索间的相互关照,对于读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以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均大有裨益。全书在阐述过程中脉络清晰,纵横开阖,细细品读收获颇丰。通过学习作者的这本书著让读者触摸到中国音乐的历史,感受到中国古代音乐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美学史研究;多维度;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51-02

一、史海苍茫 岁月悠长——逻辑立体的著述方式

作者在整体架构中,从时间的纵向维度对中国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中由原始乐舞到明清乐声,提纲挈领地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详略有别的论述。开篇作者以“考察原始乐舞的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考察原始人类文化本身”,并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开篇,对第一章节奠定了基调。笔者通过对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的学习,深刻感受到了著作中不论是题目还是所著述的内容无不透露出的历史厚重感。全书以不同以往的分类方法,将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全书三个章节各有侧重,特点鲜明,整体性强,各章节在突出特点的同时将全书浑然一体。

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他们本质及其规律。先生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音乐的学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同时还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以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史。音乐史学作为音乐历史研究的学科,伴随着古代社会历史大环境而跌宕起伏,这本身就使其自身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而本书带给我的正是于历史沉浮中探寻中国音乐历史独具的魅力和感染力。图勒对中国音乐这样评价,“‘中国音乐具有耀眼而坚实的色彩‘中国音乐好像能够穿透最坚硬的石头”,西方人能够给予中国音乐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属罕见。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已提出仁是礼乐的基础和前提,礼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外延,通过对礼乐制度的探求和生活体验的深入与升华,文化的本质性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不言而喻,音乐这一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无可厚非。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反思”。“如何反思中国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亦成了本书撰写的一个要求”,这同样也是作者以“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两条腿走路的学术路径过程中得以形成的”。“音乐是由社会文化中产生的,社会本应担负起这个使命。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認真研究音乐的原则和功能,以便每个人都能从一堆杂乱的规则和奢华的‘文化中抽取其精华”。精神文化是各种文化形态中最有活力的部分。②正因为如此,修海林先生通过文化这个音乐传统的核心决定性因素,来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以及美学史进行论述,这其中不但能够读出音乐文化的表达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同时也通过横向阐述的方式论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价值历史演变。

二、历史的呼应 思辨的审美——辩证考量的历史视角

作者在著述过程中,以动态眼光来分析历史发展,以思辨的方式来解读历史进程中的音乐形态。作者将古代美学审美思想的阐释与史学论述相互呼应,前后相随,不但整体性鲜明,同时各自特点也更加突出。在第二章中,作者从一个“乐”字的内涵和外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音乐发展在历史和文化环境及社会发展中的演化规律,同时还从符号学角度将“乐”字的演化与文化心理特征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本章尤以音乐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使用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通过对现有中国音乐史论著的搜集整理,大体是按通史的著述手法,以时间为主线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阐述,大体分期为远古音乐阶段、先秦音乐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阶段、辽宋金元音乐阶段、明清音乐阶段等大致这几个时间节点。修海林先生虽然也采取了类似通史的著述手法,但在重点的把握上却有不同以往的阐述。通过对史论著作整理的同时加以比较后发现,修海林先生在该著中引用了与前者不同的著述方式,使之观点更加新颖,立意更为丰富。尤其是先生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了纵向的专题式研究,历代美学精髓历览在目,不但使读者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有了历史性的学习,用时还能够在历史沿革上进行新的研究方向上的拓展,通过与第一章的史学内容进行联系,更能够得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是其他音乐史书所没有的。通过阐述方式和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突破,能够引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更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新的读史感受。

在第二章论述古代音乐审美意识中,作者以专题的形式逐个加以阐述。这也是通常史论著作写作的常规方式,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蔡仲德的《中国美学史》等史论著作。但作者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开篇将“乐”字在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不断演变作为切入点,由“乐”的变化昭示了原始先民生命的觉醒。这也更加呼应了本书开篇时作者提到的“如何反思中国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③。“‘乐者乐也作为最早在审美中被规范化的、并作为一种值得肯定的审美情感态度,其最初蕴涵和具有的,恰恰是一种最具本能愿望的生存意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正如作者所表述的观点,以文化为核心,以“乐”作为载体。作者以“乐”而不以“史”的方式作为开端,更能使之表达更加灵活而不呆板,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正是能够把握这一点,从而做到了文而不史,史饰兼备。

三、高屋建瓴 有容乃大——博大的学术胸襟

“就像华夏民族历史形成的多融性那样,华夏古乐的发生、形成,同样具有多融性的特点。”“在世界范围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外来音乐文化对华夏音乐的传入并不是侵蚀、吞没它,而是反被吸收、消融在它自身的文化系统中,甚至转化并形成为一种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质。”先生在第三章开篇中提出的这个观点且始终贯穿在整章的论述过程中,这不单单是叙述文化在横向平面上和不同地域的传播,更是将文化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以群体或个人迁移来实现的辐射式扩散。音乐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也很早就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学概论》中这样描述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固有的特性,是指由文化传播而发生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采借与文化融合等过程。从早期的《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后发既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这样的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事例,在接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都能见到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

修海林先生将社会学的方法融入其中,以文化的空间结构来论述华夏古乐与外族外域音乐的传播与交流,文化区是文化空间分布的最小单位,是“指一个在同一社会经济体系和文化中生活方式较为一致的地区。文化区的中心地带有共同的习俗”文化圈是指在地域上比文化区域更为广大,并在文化上(主要包括生活、艺术、道德、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有着联系的一个空间范围。修海林先生认为“从世界音乐文化的整体分布格局来看,‘华夏音乐实际上代表着人类文化格局中一个覆盖相当大且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音乐文化圈,其文化辐射波及整个东方以至更广大的地域范围。”作者正是以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来进行音乐文化的论述,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一个局部性细分的方式、整体性概览的视角和传播性流动性的学习思维来对整个章节予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第三章节中,作者依旧对之前的论述进行呼应,不但有音史学范畴的传播交流,同时也将古乐审美的地域性特征进行了论述,作者指出,“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中,最早的带有自然地理文化意识特征的音乐观念形态,就是乐通阴阳的音乐观。”在笔者看来,这也正是后世由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概念的历史文化源泉。“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是一種状态,一种追求音乐的自然观的音乐创作的状态,《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段话也同样说明了古人对音乐自然观原始的认识。

四、结语

通过对先生书著的学习,不但在今后自身的写作思路上有了开拓,更重要的是在音乐历史观上给予了更多的借鉴性内容。这不但是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新方法新视野的探寻,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索。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每个时期的音乐历史的发展无不深深地镌刻上文化的烙印,研究音乐历史的发展,同样是沿着文化发展史和人类历史的脉络来进行的。在音乐历史研究过程中,进行多元的跨学科的写作方式,使得著述更具可读性和科学性,同时在更多的方面能够给人以启迪。

注释:

①《世界音乐通史》罗兰·德·康代著。

②彭华民《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

参考文献:

[1]马琴.尊重史实静水流深读《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有感[J].音乐时空,2015(10).

[2]王青.从《古乐的沉浮》看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2).

[3]戴嘉枋.从文化史角度审视古代音乐——读《古乐的沉浮》[J].人民音乐,1991(2).

[4]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再版自序[J].高校理论战线,1998(1).

[5]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赵思远(1992-),男,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视角多维度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马云的新视角
will与be going to的多维度意义对比
新视角看北京
新版面 新视角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
句子一语句的多维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