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堂庸训》思想文化研究

2017-06-22 07:57周祎
老区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思想文化研究

周祎

[提 要]《双节堂庸训》作为汪氏家族家训文化,是优秀儒家思想文化与汪氏家族家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家族或家庭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汪氏族群以及世人正心、修身、齐家、教育以及为人处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双节堂庸训》;思想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周 祎(1981—),男,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贵州贵阳 550018)

一、《双节堂庸训》简介

《双节堂庸训》的作者是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居士,浙江萧山瓜沥人,清代政学两界的名幕、良吏。据史料记载,汪辉祖早年家境贫困,父早亡,为养生母和继母,尝尽生活的艰辛。汪辉祖早年舉业不顺,多次应试未中,随后入幕僚为绍兴师爷。由于好学上进,精明干练,博览群书,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曾任湖南宁远知县、道州牧等官职。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道州牧后因足疾辞官回乡,退养在萧山苏家潭。

《双节堂庸训》属于汪氏家谱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记载了汪氏族人的家族教育思想。从《<双节堂庸训>自序》来看,《双节堂庸训》的产生时间为乾隆五十九年(1796年)正月癸卯。另外,《自序》中亦表明,汪氏家族中的家谱家训之作并非其全部独创,而是在学习与思考《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特殊人生经历、总结人世沧桑以及汪氏家族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作。汪辉祖创作《双节堂庸训》,其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汪氏族人乃至世人践行正确的正心、修身、齐家、处世和教育之道。

二、《双节堂庸训》主要思想内容

《双节堂庸训》属于汪氏家族家训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且贴近现实生活,是不可多得的个人正心、修身、齐家、教育和为人处事的重要宝典。从内容上看,该家训分为“述先、律己、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6篇,共219条,囊括正心修身、律己治学、为人处世、教育子女等内容,融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以及生活谚语,以积极探索和践行正确的家族与家庭教育之道,其中,最值得学习与践行的是“律己、治家、应世、蕃后”四卷中的教育思想。

(一)“律己”卷。“律己”卷主要论述立志与做人的关系,强调做人先要立志,才会有定力,才会经得起困难与挫折,才会经得起财与色的考验,从而临终时才不会感叹虚度人生。

(二)“治家”卷。“治家卷”主要论述尊老爱幼之道,对于父母,强调顺是孝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整个家庭而言,强调父母要勤俭持家;对于子女的教育,强调父母要做子女的示范与榜样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应世”卷。“应世卷”主要论述个人为人处世之道,强调不欺负弱小、诚心待人、谨慎处世、吃亏谦让,明辨善恶、以邻为伴,和睦相处。

(四)“蕃后”卷。“蕃后卷”的思想最为丰富和庞大,主要论述养育后代,要存心利物,即教育子孙知物力之艰难,知用财之道,勿游手好闲。还强调多读书,学以致用,练就治生之本领。

三、《双节堂庸训》的特点

《双节堂庸训》作为汪氏家族家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均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双节堂庸训》覆盖了正心、修身、齐家、交往等教育思想,甚至就某一方面来说,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优秀儒家文化与汪氏家族家训文化互动融合的产物。

二是形式上的集成表现手法。在形式上,《双节堂庸训》综合运用了古代汉语和白话文相结合的形式,兼具古文和现代文的特点。另外,在表现手法上,是传统理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

三是理论性与实操性的有机统一。从《双节堂庸训》的内容上来看,不但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个人如何正心、修身、齐家和处世,兼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四是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在该家训中,针对的是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在“守身”方面,强调“财色两关尤当著力”,在当下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四、《双节堂庸训》的辩证思想

《双节堂庸训》博大精深,充满丰富的辩证思想,现以“律己”卷为例,展现其丰富且有指导性的辩证思想。

一是处理立志与成事的关系。在谈到立志与成事时,首先强调立志,同时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即“做人先立志”、“须耐困境”、“做事要有恒”等,强调了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思想,强调远大目标与坚定信仰的统一。

二是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律己”卷中主要体现为“贵慎小节”的细节决定成败思想。汪辉祖在“律己”卷中论述细节时指出,“著新衣者,恐有污染,时时爱护;一经垢玷,便不甚惜;至于浣亦留痕,则听其敝矣。儒者,凛凛清操,无敢试以不肖之事。稍不自谨,辄为人所持,其势必至于逾闲败检。故自爱之士,不可有一毫自玷,当于小节先加严慎。”即强调个人修身当严格要求,并从小事和细节上做起,否则将会影响个人修身齐家之整体。

三是处理名(虚)与实的关系。“律己”卷认为,“造物忌名,非实至名归之名,乃声闻过情之名也。盛名所归,不但其实难副,兼恐其后难继。幸而得名,兢兢业业,求即于无过,自为鬼神呵护;若以名自炫,必有物焉败之。验往征今,若合符节。”即强调个人在修身处事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名过于实或名不副实,均是为人处世之大忌。

四是处理廉耻的关系。廉与耻是对立统一的双方,即强调个人要知是非与荣辱。“律己”卷强调“要顾廉耻”、“当爱名”、“少年富贵须自爱”。特别是对于做官,强调要遵守官德,“居官当凛法纪”、“宦归尤当避嫌”,如此才能不越红线,当个好官。

五是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双节堂庸训》中,处处蕴含着正确处理知行关系的思想,即强调知行要一致,认为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六是处理丰与约的关系。在“律己”卷中,有“处丰难于处约”的观点,即认为“处约固大难事,然势处其难,自知检饬,酬应未周,人亦谅之。至境地丰亨,人多求全责备,小不称副,便致鍗尤。加以淫佚骄奢,嗜欲易纵,品行一玷,补救无从。覆舟之警,常在顺风。故快意时,更当处处留意。”简而言之,就是要正确处理好顺境与逆境的关系,人们往往在顺境和得势之时容易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疏于自律,往往容易出问题;反之,人在困境或不顺之时,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反而不容易出现重大问题。因此,“律己”卷中“处丰难于处约”的观点即是强调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提醒人们在顺境中要严于律己,否则容易出现重大失误。

七是把握好“度”。在处理好度的问题上,《双节堂庸训·律己卷》在很多方面都有涉及。

(1)把握名实之度。在处理名与实的关系上需要把握好度,是“律己”卷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律己”卷认为“名过实者造物所忌”,即强调要名实相符,不可过度,否则不利于个人的修身。“圣贤为学,以实不以名。然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实至名归,亦学者所尚。谓名不足爱,将肆行无忌。故三代以下患无好名之士。好孝名,断不敢有不孝之心;好忠名,断不敢为不忠之事。始于勉强驯致,自然事事皆归实践矣。第务虚名而不敦实行,斯名败而诟讪随之,大为可耻。”即是强调个人律己必须要名实相副,无论是徒有虚名还是名不副实,终将失去立身之本,因此需要认真和严格要求自己。

(2)把握欲望之度。欲望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但前提是欲望必须是充满正能量且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就会对人本身或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从驾驭个人的欲望来看,强调“守身”、“欲不可纵”、“贫贱当励气节”等修身思想,均强调要把握好度。在论证“欲不可纵”的缘由时,“律己”卷认为,“纵欲败度,立身之大患,当于起手处力防其渐。凡声、色、货、利,可以启骄奢淫佚之弊者,其端断不可开。”也就是说,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使事物的量变突破其临界点,如此才能驾驭住人的欲望,才能理性地管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不逾矩,否则,实乃人之立身之大害;特别是对于一些意志薄弱者,凡是能开启骄奢淫佚之弊的东西(声、色、货、利),最好从源头上杜绝,否则将像毒品一样,很难驾驭,因而“尤当著力”。

此外,在“治家”、“应世”和“蕃后”卷,亦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总之,《双节堂庸训》虽产生于200多年前的汪氏家族,但却是汪辉祖几十年人生拼搏经历并在糅合圣贤之道的基础上产生的优秀思想成果,对于个人正心、立德、修身、齐家、处世及教育后人如何立身成人和经受种种风浪以练就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均有现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思想文化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如何打赢思想文化阵地主动仗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国学教育热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新的认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