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 春光正好

2017-06-22 07:51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丛花霜花冷雨

春天被风刮走了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节选自老舍《大明湖之春》,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选文主要抓住济南的春天“风大”这一特点,通过细写春天的一个下午,丁香的嫩叶全部被吹破之事,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风的强劲。“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下午两三点钟“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可见天气之恶劣。短短几行字,就让我们产生一种“地暗天昏”,“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之感。

樱花像一片云霞

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丛花了。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樱花。

过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樱花树都蓓蕾了,首先开花的那一株已经秾艳得像一片云霞。到此时我方才构成了我的樱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没有桃花那样红,伞形的密集地一层一层缀满了枝条,并没有绿叶子在旁边衬映。

(节选自茅盾《樱花》,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无意中,就是这“蓦地”一眼,作者便勾勒出樱花的大致样子:“淡红”,“丛花”,开得“密集”并且“没有半张叶子”。春意渐浓,作者将樱花比作“云霞”,又与梅花的大小、桃花的颜色作对比,让我们脑海中的樱花形象更加清晰。

花草正努力生长

天气已经将近四月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晴天,中间隔着几次小雨,把园中各样树木皆重新装扮过了。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地立着,尽那只谁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开过了花还有责任的,皆各在叶底花蒂处,缀着小小的一粒果子。这时傍到那一列长长的围墙,成排栽植的碧桃花,同火焰那么热闹地开放。还有连翘,黄得同金子一样,木笔皆把花尖向上矗着。

(节选自沈从文《春》,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作者抓住了春天里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作者笔下的景物满含柔情:花草有情,“努力从地下拔起”“静静地立着”“按照秩序发叶开花”;碧桃花有情,“热闹地开放”;木笔也有情,“把花尖向上矗着”。整个语段中的景物既展示了原始的那份朴素,又有着各自的个性与情感。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节选自迟子建《北方的盐》)

写法出击

选文最后一段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说明北国的春天是来之不易的,突出了春天的顽强及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春天的赞赏。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作者先写霜花,把它比作“家奴”,写霜花四月初“撒脚走了”,“逢到寒夜,它又来了”,四月底,“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之后作者写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描绘出一幅春天的美景图,让读者感到这迟来的春天也是极美。作者笔下的春天仿佛成了与命运抗争的人,非常励志。

春雨有薄荷香味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細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选文开头就让我们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去感受那冷雨。雨被作者比作“女性”,洒向天地万物,是富于感性的。作者详写雨的味道,淡时是“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时是“淡淡土腥气”,十分真实,也写出了这雨润化万物的特点。选文使用了大量叠词,如“听听”“嗅嗅”“清清爽爽新新”……使选文充满韵律感。

未名湖畔 晨读声声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

(节选自季羡林《春满燕园》,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作者先写自然美景,使用较多的四字、五字词语,为我们描绘出清晨的未名湖畔绿树成荫的平和景象。之后写人为景象,那是晨读的学子们在晨光中享受知识的洗礼,他们又何尝不是这美景中的一部分呢?作者将自然美景与人为美景融在一起,收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丛花霜花冷雨
浥露英含堂北树,傲霜花艳岭南枝——早春游关天培祠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仙桥所见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诉衷情令·七夕
霜花:冰冻的植物汁液
卜算子·清明
鹊桥仙·垄上闲行有感
霜花 等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