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塑造

2017-06-22 08:52葛舒瑞
智富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塑造互联网思维大学生

葛舒瑞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以实现。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和工作依赖的平台,并逐步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创新和发展,并适时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思维方面的论题。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大学生在互联网思维方面的塑造情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我国社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塑造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思维;塑造

前言:

互联网技术的丰富和发展使得互联网突破了计算机和技术层面的内涵,延伸到了行业间的发展和人类思维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技术的桥梁联系下,物联网、信息网等网络方式逐步形成并向网格化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发展也为大众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信息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逐步形成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功能。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其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和内化程度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中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不断发挥和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对现阶段信息化社会发展规律的重点思考和论断。具体来说,互联网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二)公平性

所谓的公平性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无论主体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够自由地获得自己想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自己所掌握资源的分享和综合利用,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部队称问题,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

(二)思想性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思维方式,更多地是通过各种想法和观点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作用。当然,互联网思维是在一定互联网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这些思想内容通常会与实践有关联,是对现有模式和思维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人的主观想法,其科学性与现实性需要通过实践发展来加以验证。

二、塑造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路径

互联网思维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为将来的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和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对计算机知识有所掌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来适时调整自身的思维内容和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系统化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对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当然,术业有专攻,知识的学习要注重精而专,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和企业更加需要一些诸如软件开发、编程测试等类人才。

(二)参与相关互联网技能比赛和培训

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大学生除了有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的钻研特质以外,还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和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技能。一方面,学生要把握每年国家和地区句型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通过参与比赛来提升自身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学生要尽可能地参加一些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使自己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

(三)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锻炼自身能力

相对来说,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而企业则更加偏重于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一些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在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也证明了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大学生要积极性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到企业实验室实践学习的方式来丰富自身的互联网知识,通过对企业一些业务的了解感受互联网思维的前沿性和重要性。

(四)注重互联网思维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诸如“互联网+”等新的發展模式层出不穷。而互联网的本质是技术,其作为一种手段只有通过与具体项目的结合才能够实现价值。因此,学生要在平时多关注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一些思维模式方面的创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为将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打下基础。

三、结语

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来加以支撑。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系统化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相对比较缺乏的便是相关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自身的互联网思维过程中,要平衡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做到两者均衡发展。同时,除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有思想方面的觉察力和敏感度,这方面的技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提升认识,从实践中加以感悟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黄升民,刘珊.“互联网思维”之思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2):1-6.

[2]潘国刚,郭毅.“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05):44-46.

猜你喜欢
塑造互联网思维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