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安排短跑运动训练负荷方法的探索

2017-06-22 22:17雷雨
科技资讯 2017年14期

雷雨

摘 要:如何依据短跑项目的特点,科学的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合理的制定不同训练阶段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配比,不断提高专项训练强度,提高专项训练水平,一直是运动训练领域的热点问题。当前短跑训练负荷的安排特点由原来的大运动量为主,转变到以高强度与大运动量训练有机配合为主。如何安全有效地提高短跑训练强度,是提高短跑训练水平的重要方面。该文通过对于大运动量与高运动强度两种训练方法优缺点的对比,探索短跑项目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新方法,为国内的短跑项目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短跑训练 负荷方法 训练水平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b)-0208-02

短跑是田径项目中倍受众人关注的项目之一。近几年我国短跑项目运动员在亚洲及国际大赛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国内短跑的最好成绩,一次次被刷新,这与近现代训练理论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在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方面,由原来的以大运动量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大强度为主,在科学训练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的提高专项训练强度,能够快速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不论是全运会,还是世锦赛,男女百米飞人大赛都吸引了大批的热心观众。短跑项目以其短时间、速度快、竞争激烈、观赏性强而备受人们观注。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与科研人员不断尝试多种训练负荷配比方法,试图尽力挖掘优秀运动员的各方面潜能,以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运动负荷由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组成,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比例,突出专项负荷特征,快速提高竞技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是全体竞技体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该文拟探讨如何安排短跑项目运动负荷的新方法,希望能够对短跑项目的训练安排提供理论依据。

1 突出大运动量为负荷特征的训练方法

1.1 大运动量训练法简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传统的运动训练学家及教练员们通常采用的典型训练方法。在短跑项目训练过程中,这种训练方法的侧重点为发展速度耐力,训练方法以无负重(仅负重自身体重)远距离的跳跃训练方式为主。这种训练方法对于提高绝对速度的效果不太明显,但对于比赛后程的速度下降少,能够坚持完成长时间的比赛。对于短跑项目训练计划制定的较为仔细,每一周及每一天的训练内容及时间都有要求。每周训练课次大于等于5次,训练课总体时间不少于2 h,每周的计时跑步练习在两次以上。此外,还要安排一些不计时的跑步练习;在比赛前期,运动量的安排有明显的增加,在训练前要注重准备活动,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0 min。计时跑要求运动员尽可能比规定时间提前10%到20%;速度耐力训练突出短时间的耐力训练,每周不少于5次;比赛期间,训练课的次数要减少,以基本训练为主,保持专项体能水平,控制强度不能太高,训练时间可以选择早上和下午为主。

1.2 大运动量训练的益处

大运动量训练的最大益处是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的较为全面,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参与多个项目的竞技。对于短跑比赛中,多轮次的比赛规则,较为适应。这有利于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专项能力的稳定发挥,减少竞技过程中的损伤发生机率。在专项基础训练期,这种训练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1.3 大运动量训练方法的缺点

大运动训练方法用时较长,训练课次较多,训练所需的周期较长,这对运动员的身体与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训练效果突出表现在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方面。在训练过程中,只有那些身体素质好,而且具有顽强拼搏精神与毅力的运动员,才能够坚持下来。大多数运动员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现今,短跑项目教练员已不完全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改良。

2 突出高强度为负荷特征的训练方法

2.1 高强度训练方法简介

这种训练方法的主要特征为强度高,达到极限训练强度。在训练过程中对于速度的要求较高,在技术训练环节,注重短距离的跑步练习,在平时训练中以计时训练为主,每周4~5次的系统训练,每次系统训练课的持续时间在6 h以上。比赛期间,可增加一次系统训练(也可以不增加),训练前的热身训练与大运动量训练方法近似。

2.2 高强度训练方法的益处

训练次数少,训练课持续时间长,运动员能够短时间训练周期内,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运动员能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训练前的调整时间较为充裕,训练效果显著,受到大多数运动员的欢迎,也是现代训练的主要训练方式。

2.3 高强度训练方法的缺点

由于运动训练时间持续较长,且强度较大,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性伤病的机率较大。在训练中,过度注重强度,忽视了大运动量的作用,总体训练次数较少,全身运动素质发展不均衡。在比赛中,表现为专项成绩不稳定;又因运动量不足导致的速度耐力不够,在比赛中,运动员不能身兼多个比赛项目,只能有重点的选择1~2个。这会从一定程度上限制运动员的发展。

3 大运动量与高强度有机结合的训练方法的探索

3.1 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短跑项目对于强度的要求较高,大运动量的训练要以高强度为核心,并且运动量与强度要有机的结合起来。高强度的刺激能够使打破运动员机体的平衡状态,并产生新的适应,建立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提高短跑训练水平的目的。

3.2 以高强度为主短跑训练模式

短跑项目高强度训练的优点:它是促进运动员产生超量恢复的有效手段。训练强度大,运动员机体受到的刺激大,导致能量消耗大,超量恢复的水平较高。训练的过程,就是让运动员的机体不断产生新的超量恢复的过程。高强度的训练与比赛中的强度相接近,能够使运动员适应比赛的强度,当运动员能够承受越来越大的强度与压力时,从心理与生理方面,运动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在比赛与训练中,意志品质得到提高,更加容易创造优异比赛成績。

3.3 短跑训练的高强度与大运动量的有效结合

运动强度与量的配比,要依据每次训练课上运动员的表现进行调整。如:通过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通过专项技术表现情况反应体能状况,结合间歇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灵活处理二者之间的配比关系,并适当作出调整。对于从事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与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要区别对待。业余运动员,学习压力大,训练时间受到局限,训练强度可以适当增加到极限训练强度,大强度与中低强度训练进行穿插配合,提升效果显著,但成绩不稳;对于专业竞技运动员来说,可以采用大强度与大运动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50 m以内的训练占40%,60~100 m的训练占30%,100~200 m的训练占30%,保证了训练时间与训练量,如能好好坚持,则专项成绩稳定,并能参与多项比赛。

4 结语

现代短跑技术与训练方法的发展,使短跑专项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短跑训练方式从单一的注意运动量或运动强度,逐步过渡到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二者有机结合。如能够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则有利于稳定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蔡有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保成,王川,周志雄.对我国短跑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思考与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39-41.

[3] 吴小红.高职院校短跑训练中如何把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J].高师理科学刊,2006(2):82-84.

[4] 何集中.对现代短跑技术训练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1(4).

[5] 王建军,王文海.论短跑运动员的力量综合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59-61.

[6] 张昌言,周曰卿.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425-427.

[7] 郭良.谈短跑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110-112.

[8] 张英波.现代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