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民居少不了棚、树、墙

2017-06-23 08:51潘亮
环球时报 2017-06-23
关键词:博物乌兹别克斯坦桑树

本报赴乌兹别克斯坦特约记者 潘亮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沙漠广布,国土海拔多较低,夏季异常炎热。该国人民在修建房子时因地制宜,将气候因素融进建筑;另外,由于地处古丝路上的文化交叉路口,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居家装饰中不乏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受邀赴多个乌国家庭做客、用餐,深刻体会到葡萄棚、桑树和博物墙在当地民居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门外搭葡萄凉棚

无论是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南部的泽拉夫尚河河谷,或者西部的沙漠绿洲,都种植葡萄。除了大面积的葡萄园,很多乡村住户会选择在自家门口搭建一个造型美丽的葡萄棚。棚下植有玫瑰、牵牛等花卉,作为一户人家展示对外形象的门面。

在户外搭葡萄架,不光装饰了一家门脸,更为5月到9月5个月的炎炎暑期带来阴凉。坐在葡萄架下一边赏花,一边喝茶、小睡或者聊天,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人(以下简称乌国人)悠然避暑的首选。在一些村庄,很多人家外边的葡萄棚还顺着院墙搭建,一直延伸到邻居家并与后者的葡萄棚连接起来,这在马路边构成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葡萄藤“绿荫走廊”。

乌国人清早5时就起床开始清扫庭院和门前小道,并在葡萄藤“绿荫走廊”地面上洒水降温。上下班的,去田间劳作的,或者走街串访的,当气温升到4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可以想象,这时人们走进整洁的“绿荫走廊”,身心定会无比愉悦和舒畅。一个家庭是否勤劳、美满,看看门外葡萄棚是如何照料和维护的就能够大概了解。

乌国人的饮食中常有葡萄,自家周围的葡萄棚也是秋季收获葡萄最方便、快捷的地方。葡萄叶可入菜,果实可生吃,也可制成葡萄干,可以说,葡萄棚为乌国家庭的食谱增添了丰富内容。

院内种“桑树冰箱”

桑树在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和乡村极常见,是乌国人的“生活之宝”,一些古老宅院里面常常藏着百年树龄的巨大桑树。如今虽无法准确考证,但可估计当地人喜植桑树与养蚕制丝密不可分。在汉代开通的丝路贸易线中,乌兹别克斯坦的马尔吉兰可能是最早接触到东方商旅的地方,丝绸原本是不传之秘,但据说在一位把桑叶和蚕茧藏于发髻远嫁西域的唐朝公主之后,乌国人也渐渐知悉了栽桑养蚕和丝绸制法。在庭院内种植桑树,也为养蚕制丝提供了便利。千百年后,丝绸技术在这儿发扬光大,乌兹别克斯坦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产丝国。

步入撒马尔罕市的“传奇”家庭旅馆,庭院里那棵两百多岁的巨大桑树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抬头望去,它繁茂的叶隙间忽然射下一道神秘的紫光,旅店老板萨多尔笑称这棵桑树是有灵性的。

五月底,正值桑葚成熟季节,一阵风过,遮天的树伞在众人肩头落下一场奇妙的“桑葚雨”,拾起品尝,多汁而甜蜜。萨多尔介绍说,和许多乌国家庭一样,在过去,这棵大桑树一直被当作厨房“冰箱”来使用。当地气候湿热,为延长一些食物如菜籽油、黄油、奶酪和肉干的保存期。他们会把食物装进掏空的葫芦,然后用绳索将其悬在桑树高处的枝丫上。茂密的枝叶为食物遮阳降温,就是个天然“大冰箱”。光滑的葫芦壳是蛇或者老鼠都难以攀附和偷袭的绝妙“贮存器”

餐厅修“瓷器博物墙”

从庭院进入餐厅,就到了体验乌国人家文化的关键环节。这是一个家庭最富丽堂皇的厅堂,被乌国人视为全家的“外交部”。环视餐厅四周,多元文化在此巧妙融合。地上、桌上是富有当地特色的艳丽地毯和丝质桌布,一面或者多面墙壁被装饰成镂空的博物架,里面放满各种碗、碟、壶、瓶等东方陶瓷餐具、茶具,天花板挑高接近3米,挂着俄罗斯风情的水晶吊灯。

历史上,乌国人十分喜爱中国瓷器。他们在融入波斯风格的博物墙里开设很多孔洞,外饰镂空花纹,内涂各种色彩,然后摆上名贵陶瓷。墙面越大,孔洞越多,瓷器越美,就意味着家庭财力越殷实,社会地位越显贵。尊贵宾客到来,就用最精致的瓷器为其盛菜端饭。

如今的博物墙依然扮演着家庭“博物馆”的角色,除了陶瓷,里面还增加了雕塑、照片、旅游纪念品等物件。不过如今的器皿更多是用来炫耀的摆设而非真正使用的餐具,因为没人能不借助梯子轻易取下3米高处的碗碟。▲

猜你喜欢
博物乌兹别克斯坦桑树
桑树下的快乐
我的小桑树
博物馆奇妙页
Beijing Diabolo Museum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Forbidden Money
天津宝成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