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关于语文拓展的几点思考

2017-06-23 01:58李江波
学周刊 2017年18期

李江波

摘 要:拓展的作用: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大精短诗文的教学容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向对写作能力的训练;拓展要指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拓展的策略和原则:要避免“早出”;要有“语文味”; 要与内容有机融合;应该形式多样。

关键词:语文拓展;拓展作用;策略和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106

语文很丰富,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人间万象,无所不包。因此仅仅几篇课文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需求的。它需要其他渠道的补充,需要拓展延伸。如今,伴随着新课改,“拓展延伸”已经进入了语文课堂,成为一道流行的风景线,拓展式教学成了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谈关于拓展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拓展的作用

(一)通过拓展可以加大精短诗文的教学容量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是这样拓展的:在“第一乐章”,教师引导学生先充分学习了原诗,之后进入了“第二乐章”:学习中国诗人宫玺写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之后是“第三乐章”:让学生创作《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并且补充了当代作家邵燕祥所作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余老师由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与之相同主题的另外两篇文章进行拓展阅读,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对于挫折的坚强态度、对于生命本身生而为人的执着叩问,呈现出严肃而高尚的气质。学生通过这三篇文章对于重大的人生观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与熏陶。

(二)通过拓展沟通古今中外的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本学期我在全市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执教了语文版九年级(下)小说《百合花》,获得了一等奖。这篇小说以一九四八年的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叙述了发生在苏中革命根据地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对于学生而言,故事虽然感人,但是隔了半个世纪,让学生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主题真正动情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分析了人物、探讨了主题之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系列组图,组图描述的是军人在九八年抗洪以及零八年汶川地震中的英勇表現,并配乐朗诵了一篇歌颂当代军人的文章《为了那一身戎装》。拓展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样学生就既学习了文中小战士的无私与伟大,又联系当今国内大事深刻体会到了当今中国军人忠于职守、舍身忘我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与热爱更加鲜活真切,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三)追求教学的广度,拓展要指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她的“主题教学”体系中特别强调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教材的拓展与重组,在她的“代表作”——《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她围绕文章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课上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的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以求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文章帮助学生对教材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课后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印象,一定会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的结合点,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她的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充分挖掘这个点的作用,以点带面,将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广阔的天地。

二 拓展的策略和原则

(一)拓展要避免“早出”

所谓“早出”,就是用缩短时间的方式,在对课文有了一些感知理解后就早早地离开课文,进行迁移拓展。这就欠缺一些理性思考,没有掌握好“迁移拓展”一定要利于语文学习的这个“度”。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在《该怎样拓展》(见于语文教学通讯2008.2B)一文中指出:拓展部分教学目的要明,带领学生学课文,目标定位至为重要,教什么,如果含糊,如果随意性很大,学生收获必七折八扣。

(二) 拓展也要有“语文味”

有些语文拓展离语文的“文味”越来越远了。在语文拓展部分,有让学生整堂课欣赏音乐的,有给学生连续播放电视剧的,还有弄双语教学的,甚至还有研究西红柿为何是红色的……不一而足,花样众多,看上去丰富多彩,实际上花里胡哨,它们离语文很远,离“文味”很远,甚至连语文的“工具性”也丢掉了,语文老师倒变成了“万金油”,似乎什么都能做,其结果什么也做不好、做不像。

(三) 拓展要与内容有机融合

好多课的拓展部分往往是最后一个环节,是独立板块,纯粹的课外拓展。我认为拓展应是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的,应是不露斧凿痕迹的自然拓展。《语文教学通讯》曾刊登了班俊英老师的教学实录《我的母亲》,班老师出示了“自助餐式学习菜单”,内容包括: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唱一唱:如果你热衷歌唱,可以唱一首与文章感情相类似的歌曲;说一说:如果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讲一讲:如果你善于表达,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些丰富的拓展方式就放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拓展的内容与课文紧密相关,贯穿于整个课堂。拓展的部分使学生可以凭兴趣、或凭特长、或凭个体的生活体验与积累,多角度、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和感悟。

(四)拓展应该形式多样

在学习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拓展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以备学生各选所需,各显其能。 可以进行比较拓展,联系中国文人在面对政治挫折时的态度,引导学生观念认识:屈原是自投汨罗江,以死证清白;柳宗元是抑郁而终;陶渊明是遁世归隐……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苏轼的心态最为健康,超然物外,豁然乐观。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写出有关研究小论文。其他形式还有:写出演讲稿,结合课文,以苏轼为人物主题进行演讲;以对联形式评价课文中的苏轼;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写一份人物档案或人物传记;阅读苏轼散文,交流读书心得。

有效地拓展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关于语文拓展,目前还在探索之中,它并没有设定的模式,但我们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有的放矢,突出精要,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领域相融合,才能充满活力,充满诗意,充满文味。

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探索中,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有更大的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参考文献:

[1] 强洪权.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例谈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拓展的实现[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5(12):10-11.

[2] 朱蔓.立足文本,有效超越——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延伸[J].吉林教育,2009(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