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工作室 :用陶瓷来传达最纯粹的声音

2017-06-24 10:40
现代苏州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耳语陶艺陶瓷

“耳语”工作室 :用陶瓷来传达最纯粹的声音

“耳语”工作室来自杭州,这是个很特别的手工陶瓷工作室,孙璟璟、江昕荷、王卓是工作室的创始人。这三个并非科班出身的女生将陶瓷与不同材料结合,融入自然元素,追寻着这种材质的最大潜能。

2011年,她们在杭州近郊的一处创意产业园里成立了“耳语”工作室。这三位设计师,两位学设计,一位是摄影师,

她们曾在法国学习、生活,虽然本身都不是陶瓷专业出身,但都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法国有很多陶艺设计师的手工工作室,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作品,她们被此深深地打动了。江昕荷告诉记者,自己还专程在法国拜师学艺,在当地的陶艺工作室当学徒,学习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回国后,她们成立了AtelierMurmur耳语工作室,陶瓷事业由此开始。

“Murmur的意思是盘旋在耳边的声音,是大自然里的声音,也意味着生活中一些细微的、正在发生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用陶瓷来传达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为人知的声音。”王卓解释说。

充满活力的好设计,让生活更滋润

设计,在今天被认为是一项专业工作,设计师们灵光一闪创作出精彩作品的瞬间自带一种不可言喻的奇妙。但事实上,在大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机器批量生产取代人手辛勤劳作之前,人们无不是在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的日常劳作中思考创作、不断改善。“设计”几乎是一种劳作的基本常态——使每一样素材都物尽其用,展现最佳状态;使每一件作品都量身定制,流露体贴心意。

三个女孩儿不断挖掘陶瓷的最大潜能,使之与不同材料结合,通过不同表面、色泽、重量和纹理的作品,传达陶瓷“不为人知的声音”。耳语的创作灵感来自大自然,动物、树木与河流都可能成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生命中每一个小时刻都可以成为一个物件,再配合不同的制作工艺创作成为不同系列的实验性作品。

与传统意义上的陶瓷制品不同,耳语的作品不需要拉坯,也没有固定成型的模子。她们使用纸、玻璃、水泥、竹、布料等素材与陶瓷进行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陶瓷语言,改变陶瓷在传统观念中的既定印象:通过树叶和麻布对陶瓷肌理进行创新;通过灌浆工艺向中国山水画致敬;通过不断打磨获得薄如纸片的杯子研究陶瓷的透光性,最终使作品在颜色、形状和质感上呈现出不同寻常的亲近感。

在江昕荷看来,陶瓷创作中充满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每每有新发现就想要去研究它,深入它,运用于新的创作,而过程中又会诞生新发现,这是一个被材料本身牵引着,不断向前的过程。而这种充满活力探索过程,让原本看似乏味的生活变得滋润,充满乐趣。

对陶瓷的痴情,是一种跨时空的爱恋

耳语的三位设计师并非陶艺专业,也不是匠人世家出身,从单纯的业余爱好,到合作工作室,直至今天成为市场上一个独特的陶艺品牌,王卓认为:对陶瓷艺术的一片痴心。就像爱上一个人,生命的轨迹会跟着转变。爱上陶艺,对于她们三个来说,则是找到了与当下世界、与古今中外对话的媒介与通道。

江昕荷告诉记者,在接触陶艺的最初,只是聚焦在研究陶艺技术,但当作品走出实验室状态、进入市场之后,她便渐渐开始以陶瓷为媒介,对探索陶瓷历史、陶瓷贸易、陶瓷与人的关系产生兴趣……比如,了解到古代早已有人尝试将树叶的纹理融入陶瓷,尽管方法与今天耳语的做法不同,但依然可以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对话的快乐。同时,因为喜欢孩子,开始想要尝试制造陶瓷积木;因为解决了量产问题,开始尝试将陶瓷制品从餐桌扩展到生活中的台灯、时钟等。

对于陶瓷,或许她们是“非专业”的,但正因为这种“非专业”才绕过了传统的条条框框,从初生的状态中出发,对陶瓷这种陌生的材料完全不存在既定印象和框限,才得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探索和发现,而每一次新的发现都积累成为耳语的独特经验,令“耳语”的作品显得更加特别。

从工作室出去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纯手工制作的,她们说,“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是有感情投入的,所以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作品,但如果交给工厂,工业化的制作过程会让它们失去个性”。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成就了“耳语”与众不同的气质。

猜你喜欢
耳语陶艺陶瓷
西江月·晚归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普通话声调在耳语和正常发音时的语音对比分析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