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特工被控给中国当间谍

2017-06-24 07:17孙卫赤
环球时报 2017-06-24
关键词:马洛美国司法部中美关系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孙卫赤 ●本报记者 张倍鑫 胡锦洋 ●任重 王会聪

一名美国政府前雇员,两个“自称”来自上海社科院的“中方情报人员”,他们成为美国最新爆出与中国有关的“间谍案”的主角,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当地时间22日,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称,现年60岁的美国公民马洛里涉嫌将绝密国防文件卖给中国特工,他被指控替中国从事间谍活动。马洛里2012年离开政府职位前,拥有接触绝密信息的资格。“这些指控应当向任何打算辜负公众信任、破坏美国国家安全的人传递一个信号”,美国司法部代理副部长发出如是“严正警告”。不过,在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刚结束,两国领导人将在下月G20峰会会晤的背景下,炒作“间谍案”或许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总有一些持冷战思维的人想对特朗普加强中美关系的努力制造障碍,也有人将对特朗普的不满转移到中国这样的“替罪羊”身上。总体来看,这样的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很有限,因为中国在很多美国关心的问题上都能帮上忙。

“将绝密文件交给中国人”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马洛里在美国时间周四早晨于家中被捕,同一天在联邦法院首次出庭。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报道,身着灰色背心、黑色军队运动短裤的马洛里出庭时未聘请律师,也未提出抗辩,他要求法庭为其指定公共律师。根据美国司法部的声明,他的罪名是“为帮助外国政府,涉嫌搜集或传递国防信息,以及做出重大虚假陈述”。这份声明并未具体说明马洛里泄露的是哪个政府机构的何种机密信息,只说和“国防”有关。

马洛里分别在今年3月和4月前往上海。回到美国后,他在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被海关发现行李中有未申报的1.65万美元现金。美国司法部称,5月24日,马洛里“自愿”接受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问询,供称在上海时与疑似为中国特工的两个人见面。他们自称来自上海社科院,但马洛里认为他们是情报人员。FBI评估称,至少从2014年起,中国情报人员利用上海社科院做身份掩护。有消息人士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方面没有明确证据就把这一事件与上海社科院联系起来,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法新社23日报道说,马洛里在今年2月通过社交网站认识了一名“中方招募人员”,对方随即安排他3月到上海。之后,中方人员交给他一个特殊通信设备,并教他如何使用该设备传输资料。马洛里坚称,只交给对方由他本人撰写的两份关于美国外交事务的非机密“白皮书”,以换取2.5万美元报酬。不过,FBI特工检查马洛里的通信设备后发现了一些他以为已被删除的文件和短信。其中一份文件被美国政府机构归类“绝密”,两份文件为“机密”。另外,马洛里给中方人员发出信息称,他已对传输文件中的安全等级标记进行了清理。

根据FBI的调查,马洛里曾在短信里对中方联络人称,“你的目的是获取信息,我的目的是要钱”。美联社援引22日的庭审记录称,中方人士还鼓励马洛里重新为政府工作,以获取信息权限。

美国福克斯新闻23日报道称,负责此案的检察官约翰·吉布斯说,如果被判有罪,马洛里将可能面临终身监禁,若案情达到一定条件,甚至会要求判被告死刑。

“如果指控被证明是真的,那么这将是替中国采取的最无所顾忌的间谍行动。”美国“政治”新闻网站23日之所以做如此评论,是因为马洛里曾在多个政府机构工作。

马洛里是一名退伍军人,1987年至1990年是国务院外交安全部门的特工,后来也为数个美国国防承包商工作过。“前中央情报局(CIA)人员向中国卖情报”,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两名政府官员的话称,马洛里也为CIA做过事。法新社称,马洛里会说流利中文,在政府工作期间的任职包括在中国大陆、台湾、伊拉克等地。美国司法部声明显示,马洛里为政府工作时,在多个任务中表现积极,2012年他离开政府职位前,拥有接触“绝密”信息的安全许可。马洛里被捕时是一名自由咨询师,他目前被关押,当地时间周五下午将举行关于此案的拘留听证。

反华还是反特朗普

“中美谍战由来已久”,香港《经济日报》23日称,3个月前,美国司法部披露一名美国国务院资深女外交官向中国泄露机密情报。4月底,一名美籍华裔女商人在中国被判间谍罪名成立。5月底,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称,4名美国公民、1名加拿大人、2名中国公民涉嫌代表一家生产军民两用复合泡沫塑料的中国企业,密谋从一家美国休斯敦企业盗取商业机密,遭美国检方指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多年来在情报领域对中国的警戒越来越强,两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和战略互疑严重为此类“间谍案”的存在提供了气候与环境。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2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则提到,美国《纽约时报》上月刊文称中国摧毁美国在华间谍网,“当时我觉得事情有些蹊跷,报道说的是5年前的事件,而且是美国政府官员主动向记者透露”。吴心伯认为,《纽约时报》的文章与最新披露出来的“间谍案”,是美国国内最近对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负面声音增加的一种体现,无论是FBI还是CIA,美国情报部门对特朗普的态度比较负面,此类案件背后的一些人要么是反特朗普,要么是反华,或者二者兼具。“这种事情以前就发生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克林顿政府,每年都会有一些军方、情报部门、研究机构的人联手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间谍案,他们的意图是要搞克林顿。”

有新加坡媒体称,当时就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的中国瓦解美国间谍网络的陈年旧案,有分析就猜测是美国情报系统人士透露出的消息,其动机可能是“破坏中美关系”。而且特朗普上台后与情报部门的关系不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通俄门”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类似间谍案件说明中美关系背景很复杂,但其对中美关系影响有限。从现在的情况看,特朗普政府稳定中美关系的意愿比较强烈,但美国国内有传统冷战思维的人挺多,他们怀疑中国,想对特朗普政府加强中美关系的努力制造障碍,这是他们的职业病。里面可能也有复杂的政党政治背景,相当一部分人对特朗普不满,他们会把矛盾转移到外国身上,俄罗斯、中国、伊朗都可能是“替罪羊”。

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好吗

自中美首脑会晤4月举行以来,有不少美国媒体评论说两国关系正在升温。然而,在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刚结束、中美领导人在下月G20峰会即将见面的大背景下,美国舆论近期不断制造杂音。比如“美国之音”称,虽然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表示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富有成果”,但曾担任过老布什总统特别助理的包道格认为对话“虎头蛇尾”,双方没有公开提到达成一致的问题有哪些。再比如,美国《国家评论》23日刊文称,特朗普应该借鉴对前苏联强硬的里根的做法对付中国,“对抗”是让中国转向合作的必要途径。

美国议员最近也纷纷出动,在中国对美国的经济投资方面大做文章,高呼“警惕”。与“间谍案”相似的是,这类“警惕”同样是担心中国窃取美国商业与技术机密。

据香港《南华早报》23日报道,两名美国参议员准备提交议案,要加大对外资收购拥有国防高科技的美国公司的限制,旨在防止中国等竞争对手利用漏洞,实现本国武器现代化。议案提交者之一的约翰·科宁在22日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强烈批评中国称,北京“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中国是最明显、最积极避免外资审查的国家”。

与此同时,另一名美国众议员近日敦促加拿大在中国公司购买一家制造先进军事装备的高科技公司时要“格外警惕”。美媒22日称,发出警告的是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索恩伯,他所说的加拿大公司将卫星技术出售给美国军方以及北约。他批评加拿大政府未进行正式的国家安全调查就批准了这一交易。

香港《经济日报》认为,持续炒作此类话题可能会影响中美互信,长远来看,不利中美政治与经贸合作。

金灿荣表示,通常美国政府在不同政党间转换时,中美关系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而现在的中美关系比预期的好,高层对话在进行,之前有首脑会晤,不过由于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还是挺多的,所以以后应该不会平静。不过另一方面,金灿荣认为中美合作大局机会很不错,特朗普执政的重点是重振美国经济,而中国是少数真正有能力购买美国货的国家。特朗普关心的其他问题,如反恐、朝核、中东稳定等,中国都帮得上忙,“两国关系的整体趋势是一个偏乐观的基调”。

“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好吗?”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3日称,特朗普22日在白宫与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举行会谈,他表示美国对在“一带一路”项目上的合作持开放态度。这表明特朗普寻求与北京形成“更温暖”关系的策略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猜你喜欢
马洛美国司法部中美关系
【美国司法部计划阻止AT&T收购时代华纳】
嫉妒的丈夫
美转移12名关塔那摩囚犯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